《红楼梦》|贾宝玉读庄子和续庄子,分别有何深意?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宝玉和袭人赌气,“也不大出房,也不和姊妹、丫头等厮闹,自己闷闷的,只不过拿书解闷”。他随手翻开的书,是庄子的《外篇﹒胠箧》。
红楼无闲笔,《南华经》中那么多篇文字,作者唯独让宝玉读《外篇﹒胠箧》,必有深意。读懂其中的深意,再结合第二十二回的“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就能理解宝玉最后为什么会出家。
《外篇﹒胠箧》告诉宝玉也告诉我们:聚宝居奇,是纷乱的开始。
“胠箧”的愿意是撬开箱子的意思,引申为盗贼。《外篇﹒胠箧》告诉了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盗贼是怎么来的。
我们先来看原文: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因为人们喜欢收藏奇珍异宝,并把它们藏在箱子里,这就给了盗贼指引:只要寻找包装严实的箱子,就能快速找到珍宝。如果大家都不重视珍宝,甚至“擿玉毁珠”,把珍宝毁坏,盗贼无珍宝可盗,自然就消失了。
珍宝,不但指物,也指人,就是被捧得很高的人,比如被贾母视为心肝宝贝的贾宝玉。
因为被贾母捧得很高,贾宝玉就成为了整个贾府的珍宝,这也成了贾宝玉的原罪。因为他是闪闪发光的珍宝,就引来了妒忌甚至伤害,暗处有多少双眼睛盯着他。比如赵姨娘贾环母子对他的毒害。
另外,因为贾宝玉被捧到高处,鸡犬升天,他身边的人也被捧到高处,于是怡红院成了众矢之敌,被婆子们眼红妒忌。
所以,聚宝居奇,是纷乱的开始。
这个道理,宝玉现在还不懂,但日后会懂。等他意识到多少人因为他而薄命,他就会领悟曾经所读的这篇《胠箧》的真正内涵。
宝玉续庄子,说明他已经意识到了繁华会迷人心性。
读完《胠箧》,宝玉“趣洋洋,趁着酒兴,不禁提笔”续了一段:
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宝玉所续的这一段,像极了初学写文的人对佳作的模仿,将句式完整地复制过来,像写八股文一样,在固有格式里填新词进去。
不过,宝玉的模仿创作,还是可圈可点的。他不但模仿了形,还模仿了意,并且从身边的事物着手,让模仿也有了值得回味的内涵。
前面提到,宝玉读庄子,是因为和袭人赌气。读完庄子,他心中对袭人的怨气还没有消散。于是,他从袭人,想到了“公然又是一个袭人”的麝月,进而想到了宝钗和黛玉。
此时此刻,这四个人,几乎占据了他生活的全部。袭人的花香,麝月的麝香、宝钗的仙姿、黛玉的灵窍,让他的生活变得绚烂多姿,同时她们也用这些特点编织成了一张大网,让他意乱情迷,如坠迷穴之中。
除此之外,宝玉也意识到了,如果去掉她们各自让他意乱情迷的特点,她们就回归了女子的本性:无美丑之别,只有劝人之性。
从这段续语可看出,宝玉确实是悟性极高之人。他并非不知道厮混于内惟犹如玩物丧志,也懂得表象之下人的本质都是平淡无奇的。他更知道,沉迷于表象的繁华,就会迷失心性,如堕迷津。
领悟如此之深,却依然死性不改,说明宝玉确实是在逃避,不愿意面对现实,宁愿在迷津中越陷越深。
当然,此时越逃避,日后醒悟之时就会越悔恨。明知故犯之悔,更为深切。
先悟道,后悟禅,为以后宝玉出家做铺垫。
在接下来的第二十二回,因宝钗的一句提点,宝玉从曲文中悟到了禅机。这一个章回的情节,对于宝玉的人生转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充分说明,日后宝玉出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长期铺垫的结果。
两个章回,一悟道,一悟禅,而且前后连贯,是何用意?作者是在告诉我们:在他笔下,佛道是彼此依存互为辅助的,佛道在奥义上基本相通,宝玉悟道也就是悟禅。
《红楼梦》的故事,是由僧道二仙引出的,他们把虚幻与现实有机地串联起来,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僧道二仙出场的机会不多,但他们的作用非常重要。在80回文本中,茫茫大士化身的癞头和尚分别到过甄家、林家和薛家,给了甄林二家忠告,给了薛家海上方和八个字;渺渺真人化身的跛足道人则度走了甄士隐和柳湘莲。二者还一起出现在贾府,把命悬一线的贾宝玉和王熙凤救了回来。
这二者,一个代表佛,一个代表道,看似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流派,但他们却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做着同一件事:“去下世度脱几个”,“三劫后,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
这就是作者曹雪芹先生设置佛道二仙的目的:在他笔下,佛道并没有明显的分界,他们都起着度脱的作用,帮助有缘人脱离俗世。
为了强化这个目的,作者还刻意设置了一个由道向佛的空空道人。空空道人本是修道之人,在看到刻在石头上的故事之后,“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
由道向佛,不是脱离道奔向佛,而是在悟道的基础上悟禅,贾宝玉的历程与之相似。所以,作者连续用两个章回来写宝玉悟道和悟禅。宝玉不但从读庄子到续庄子的过程中悟道,而且从“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中悟禅,最终佛道结合而“自色悟空”,彻悟了。
这就是作者写宝玉读庄子和续庄子的深意,一方面体现宝玉确实是悟性极高之人,并非冥顽不灵;另一方面则为他悟禅出家做铺垫,让出家的结局不突兀,这也是宝玉成长的必然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