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美刊】我们村的马架子 | 王德明 ( 诵读:蒙蒙)

           我们村的马架子

作者 | 王德明  诵读 | 蒙蒙

编辑 | 云影

人,总是怀念故乡的。

小时候,我住的地方,常常是随父亲工作的调动迁来移去的,因此我不知道自己的故乡在哪里。如果按着居住的时间长短来论的话,一个叫“六马架子”的地方,应该是我的故乡吧。

村子,最早因六个马架子组成,而得名。

所谓马架子,就是早年间在我国东北存在的一种特有的简陋民房的建筑形式。它只有向南的一面山墙,在这面山墙上开着一个简陋的小窗户和一扇供居住者进出的门。山墙的顶端上横着一根粗大的脊檩,高约六尺,往两边挂上椽子倾斜到底面,盖上房桁,摸上泥,然后用草苫起来。

房子就像一匹昂着头嘶鸣的马,因此叫马架子。马架子的最大特点就是搭建容易,成本低廉。有木头有土甚至是草垡子,就行了。

我家有一张老照片,就是父亲和战友们在一个马架子的前面照的,背景是刚刚建立的八五一零农场。父亲是一名军人,一生恪守着党叫干啥就干啥的原则。开发北大荒,党叫集体转业,父亲二话不说,背起背包就走入荒原。一片荒草甸子,一穷二白的农垦,他们砍树割草、挖地窨子,建马架子,硬是在涝洼塘里站稳了脚跟。面对各种困难,父亲带领着他的战友一道,天当被子地当床,生生在千里荒原上开垦出千顷良田。一张老照片,记录了父亲及其战友们在开垦北大荒过程中的豪迈情怀,记录了马架子为北大荒的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我就是出生在八五一零农场的一个马架子里。

父亲转业到农垦局后不久,就带头儿响应王震将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将母亲及姐姐接到北大荒,家就安置在一个简陋的马架子里。当时的生活条件就是那个样子,冬天里没有热炕,夏天里蚊虫叮咬,简陋的门窗上整日的嘶嘶风响。但是,这些艰苦的条件并没有阻挡父辈们进军荒野的脚步,母亲组织的家属队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赶过来,投入到农垦建设的热火朝天之中。伴随着战天斗地的号角,我也当仁不让地出生在一个简陋的马架子当中。因此,我常常自豪地说:耶稣是诞生在马槽里,我是诞生在马架子里,我们是兄弟,都离马不远,都是要为人民服务而来到人间的。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还得是“六马架子”村。

那年的秋天,我上小学,我的学生生涯是和“文革”一起开始的,学校就设在永平大队的队部旁边。我的家,“六马架子”村是永平大队的第五小队,离大队约四里远。我每天走着去上学,都要经过我家后面的一个十字路口边儿上的马架子,这个马架子就是大队民兵连长张奉先的家。非常时期,村子里要搭台子,画上主席像,村民们每天到台子处跳忠字舞,祝万寿无疆。张奉先的马架子是最合适的,朝南的大山墙面积较大,两米高阳光充足,白灰墙,红太阳,毛主席挥手致意。

张奉先当过兵,在村里是一个有头有脸儿的人。

张奉先的父亲,最早是村里财主程万铸家的长工。土改时,被村里人选为贫协主席,让还乡团给活活儿地打死了。在还乡团准备斩草除根的时候,程万铸的儿子程百川偷偷地给张奉先的母亲送了信,母亲才带着张奉先得以逃生,保住了性命。后来,张奉先的母亲又被选为村贫协主席,领着大家分了地,也把程万铸给镇压了。张奉先当了兵,回来后到大队工作。

张奉先的母亲,山东沂蒙山人,早年间逃荒来到“六马架子”村,嫁给了本村财主程万铸家的长工张栓子。张奉先的母亲姓刘,不识字但会祖传的手艺,经常给村民们扎古一些疑难杂症。人们历来对巫医的印象很差劲,但对张奉先的母亲态度则不一样,因为她给村民们看病从来都不要钱,有时候还自己搭钱,住马架子的都是穷人。

她景仰神仙,给儿子取名奉仙。

张奉先的名字,是他上学以后自己请老师给改的。东北的农村历史短,天南地北的人都有,有老户,也有移民,还有盲流,更有省市县上安排下来的监督改造对象。村子里的人都很尊重张奉先的母亲,大事小情都征求她的意见。邻里人闹意见,都愿意请她出面调停。她虽然穷,但却白白养着两个村里的流浪儿。村民们佩服,杀年猪都会请张奉先的母亲来家里。

红卫兵来了,给张奉先的母亲定了个巫医的罪名,撤销了贫协主席职务。按照红卫兵的要求,只要村里人来“三敬三祝”,她就赶紧从马架子里面出来伺候,地主子弟程百川也必须到场,他们没有资格“三敬三祝”,伺候贫下中农才是他们的本分,就这样持续了大约有半年的功夫儿。一天,红卫兵组织村里人“三敬三祝”,司令刘大舌头在会上突然昏倒,张奉先的母亲拿出一根针对着他的手指尖儿狠狠地扎了进去,刘司令的无产阶级的鲜血“泚”的一声窜了出来。正当红卫兵小将们瑟瑟发抖之际,刘大舌头却歪打正着地站起来走了。红卫兵七嘴八舌,有的说张奉先的母亲是怀着对无产阶级的仇恨对刘司令下手的,有的骂牛鬼蛇神就是不安好心,有的说确实是张奉先的母亲治好了刘司令的病,有的说祖传手艺不完全是阶级敌人。刘司令啥也不在意,在这一亩三分地上他说了算,他再不让张奉先的母亲伺候“三敬三祝”了。张奉先的母亲又给程百川求了情,刘司令大手一挥,“坚决照办”,也不让程百川陪着“三敬三祝”了,慢慢地马架子也冷了下来。

不知什么时候,红卫兵走了,但魂没走。

还是有许多人找到她的马架子里来,让她给看病,我就是其一。“三敬三祝”自生自灭之后,我得了一种怪病,总是很忧郁。母亲领着我去了北安,那里曾经是我们的省会,一个比较大的城市。村里人都叫它鬼门关,在村里人的心里得了大病才能去北安,去了北安就没有遗憾了。治好了,没有遗憾,花钱值。治不好也没有遗憾,连北安都治不好的病,是天不留人了,还有什么值得遗憾呢。从北安回来,我没有遗憾,母亲有遗憾,就领着我去了张奉先的家。张奉先的母亲让我们进到马架子的最里间,那是她的卧室,靠墙有一个烟囱,烟囱上有一个窗口,窗口下是一个桌子。她让我跪在桌子边儿上,点燃了三根香放在桌子上面的香炉里,点燃了几张给神仙的黄纸放在我前面的搪瓷盆里,烟雾和味道一起从烟囱的窗口处流走了。然后,她坐在旁边的椅子上,双眼紧闭,嘴里念念有词,两只脚像不停的走路一样抖动着,静谧的屋子里回响着诡异的脚步声。慢慢地,在意念中请神入定。

突然,她睁开了一只眼睛,说:“走了。”

吓得我一哆嗦,不知道她说谁。

“走了。”又一声。

我定了定神,感觉自己像飞了起来,又没有飞起来,就这样恍恍惚惚。她抬起头来看着我,低低的声音在屋子里游荡着。她的眼睛就这样睁着一只闭着一只,像一只猫头鹰。不,是我的魂魄,变成了一只猫头鹰,从烟囱的小窗口上飞走了。

在“六马架子”村,几乎所有的人都让她看过病。

这些事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父亲早已离开我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但是父亲曾经领着我们住过的地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民风、民俗,人与人的关系,都让我不能忘记。特别是“六马架子”村,因为我们家是一户外乡人,只是借住在那个村子。然而,村民们却像村里人一样,还分了自留地给我们。

前些年,我去了一趟“六马架子”村,马架子早已在岁月里被“十字架”所代替。站在村口怅然良久,让我想起了那段简陋的生活,想起了张奉先的母亲曾经给我扎古病,想起了我的兄弟,耶稣。

马架子,十字架,仿佛就是张奉先母亲手里的针,一针一针地刺在岁月上,滴滴血珠儿滚出来印在了心里,变成了信仰:故乡。

作者简介

王德明,黑龙江省人。热爱生活,喜欢阅读,勤于思考,偶有感悟于笔端,常有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

诵者简介 

(0)

相关推荐

  • 别了,我的故乡​II彭小平(四川省)

    ☆别了,我的故乡☆ ☆彭小平(四川省) 别了,我的故乡 别了 我的故乡 别了 我所依恋的朝晖和暮云 别了 哺育我的青山绿水 和清幽秀丽的明媚村庄 别了 我慈祥的父母 我可爱的众乡亲 朋友.兄妹不要为我 ...

  • 散文《记忆海的小浪花》

    一.老师的回忆 我怎么也忘不了我的老师张兰勋,他是我一年级到二年级的语文老师.高高的个子,方方的脸庞,鼻梁上总是架副咖啡色边眼镜. 张老师酷爱整洁,秋天一件驼色中式制服,夏天一袭白色的衬衣,什么时候都 ...

  • 「美文选粹」王选信|荠荠菜

    作者简介 王选信,长安作协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文章散见于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 荠荠菜 尽管连续数天陕西没有新增新冠肺炎患者,可疫情依然严峻.单位有急事,女儿还是驾车上班去了. 下午进得家门,女儿 ...

  • 《三秦文学》王德明:【​南瓜旧事】(散文)

    编辑:裴  雄 文 总编:鱼儿姐姐 南瓜旧事 文/王德明 南瓜是一种年生草本植物,浑身是宝.南瓜里含有南瓜多糖.类胡萝卜素.矿质元素钴.多种氨基酸.果胶等物质,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促进骨骼发育.活跃新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爷爷和他的园子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爷爷和他的园子     吉林  吴林  爷爷是典型的山东大汉,比他同时代身材标准的人高出半头,手大脚大,常常为买不到 ...

  • 散文||猪 坟

    猪   坟 张坤||陕西 (一) 一九九四年腊月,天寒地冻,与往年相比冷了些许.记得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母亲发现她养了一年的那头肥猪生病了. 刚开始,母亲发现那头猪食量有些下降,她并未多想,后来它吃 ...

  • 马腾驰//忙活

    忙                  活(散文) ·马腾驰 写下"忙活"这个题目,心绪一下子不安宁起来.忙活,因为忙活这两个字,就有了许多许多的话要说. 家里老人们经历过的日子,还 ...

  • 作家商策眼中的马腾驰先生

    --感谢驰风轩主赠送驰风轩签约艺术家著名艺术家董学颜先生书法 知道马腾驰是缘于网上看到他的一篇散文<背馍>,出于对题目的好奇读完全文,心潮澎湃,自己上高中背馍时的场景立马涌现,平淡的语言叙 ...

  • 散文|欣赏问溪美文《放驴记》

    [主编直通车] 作者简介 ★问溪(笔名),原名刘维刚,70后,祖籍甘肃秦安,生于甘肃西和,中学教师,业余爱好诗文创作,写意人生. 放驴记 天,很蓝:山,也很绿:那条悠悠的"盐官河" ...

  • 【散文美刊】海带炖豆腐 | 王德明(诵读:面对大海)

    点击上面图标 收听精彩诵读 海带炖豆腐 文;王德明 诵读:面对大海  编辑:紫烟 小时候,我的家住在一个离县城还有六十六里远的偏僻小山村.从小没有见过海,如果说海鲜,就是干海带和咸带鱼了,不鲜. 农村 ...

  • 【散文美刊】一杯咖啡 | 王德明 (诵:苡子)

    点击上面图标 收听精彩诵读 一杯咖啡 文;王德明 诵读:苡子  编辑:云影 一杯沧海,这是海滨的一家咖啡店的名字.小同事领我去的,就在栈桥附近的海边儿上,想起这事情已经许多年前的光景. 店的名字很文艺 ...

  • 【散文美刊】一碗酸菜汤 | 王德明 ( 诵读:蒙蒙)

    ●            一碗酸菜汤 作者 | 王德明  诵读 | 蒙蒙 编辑 | 紫烟 最近,Flinders Street的中国东北老餐馆推出了一道招牌菜,地地道道的东北风味儿,酸菜汤.异国他乡, ...

  • 【散文美刊】家乡的小河 | 讽奇(诵读:蒙蒙)

     家乡的小河 作者:讽奇 诵读:蒙蒙      编辑:紫烟 我的童年,居住在松嫩平原南端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最难忘记的,便是门前那条蜿蜒的小河.没有大海的波澜壮阔,没有大江的气势磅礴,只有岁月激起的浪花 ...

  • 【散文美刊】魂牵梦绕云台山 | 朱绪厚(诵读:苡子)

    ● 点击上面图标 收听精彩诵读 魂牵梦绕云台山 作者|朱绪厚  诵读|苡子  编辑|紫烟 十多年前游过一次云台山,那奇特美丽的景色,就深深地镌刻在记忆里,抹也抹不了去. 那是2016年秋的一个周末,车 ...

  • 【散文美刊】 阳武河 | 亢建强(诵读:苡子)

     阳武河 作者/亢建强 诵读/苡子 编辑/紫烟 夕阳洒在弯弯曲曲的阳武河上,像一条金色的带子守护着这片祖辈们生活繁衍的土地.晚风揉碎了河面,泛起层层涟漪,波光粼粼,梦幻般的景色让人目不暇接.如果说滹沱 ...

  • 【散文美刊】拾豆子 | 阎喜堂(诵读:蒙蒙)

    点击上面图标 收听精彩诵读   拾豆子 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 --题记 作者/阎喜堂   诵读/蒙蒙 编辑/紫烟 这是发生在七十年前的一个真实故事. 时已深秋,先生到区公所去开会,让同学们给学校拾豆 ...

  • 【散文美刊】想念——那鳗鱼香 | 芒果(诵读:半盏清茶)

    想念--那鳗鱼香 作者/芒果 诵读:半盏清茶 编辑:紫烟 十月还在怀秋,我已经在怀念吃过的米饭了,它们拥挤的盛在一起,我想像着那份开胃浓油赤酱的汤汁淋在粒粒饱满带着香气的饭中,那粒粒米一点点绽开,小碗 ...

  • 【散文美刊】高粱米饭 | 王德明(诵读:苡子)

    点击上面图标 收听精彩诵读 高粱米饭 文;王德明 诵读:苡子  编辑:紫烟 女儿熬高粱米粥,洗过米以后,没有加水就直接熬上了,最后高粱米粥变成了高粱米饭.对高粱米饭我是熟悉的,从小. 现在,生活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