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今天,我看到了一个故事,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一位中国爸爸为了让儿子见见世面,把自己13岁的孩子送到澳洲的一个朋友玛丽家,请玛丽代为照顾。

刚从机场接回孩子,玛丽就对孩子说了一番话:“我对照顾你的生活并不负有责任,因为我不欠你爸爸,他也不欠我,所以我们之间是平等的。你13岁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所以从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时起床,我不负责叫你。你要自己做早饭,因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吃完你得自己把盘子和碗洗干净,因为我不负责替你洗碗,那不是我的责任。洗衣房在那里,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总之,你要尽量自己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因为我有我自己的事情要做,希望你的到来不会给我增添麻烦。

一个月后回到北京的家,家人惊讶地发现,这个孩子变了,变得什么都会做,他会管理自己的一切:起床后叠被子,吃饭后会洗碗筷,清扫屋子,会使用洗衣机,会按时睡觉,对人也变得有礼。

读了故事,感触颇深。理念不同,教育方法不同,呈现的结果也不同。

这不由得想起刚刚过去的一周。因轮到值周,站得多,走得多,看得多,听得多。现选典型事例如实记录如下:

周一

8:11  学校大门已关闭,小门也关上了。一位奶奶着急地扶着小门,请求保安让她进门为孙女送作业本。一副非常自责的表情。

8:13  另一位奶奶牵着孙子喘着粗气赶来。说是到校门囗才记起语文书忘了,返回家里拿书就迟到了。她一边喘气一边不停地解释“都是我的错,年纪大了,老糊涂了!”这时,站在旁边的一位老爷爷实在看不过去了,不停地说:“孩子不能宠的,要教育的。否则是害他。”

 周二

8:08  一位爸爸匆匆拿着刚买的红领巾,一边为站在旁边蛋糕店等候的儿子戴上,一边拉长着脸用嵊州方言唠叨着:“嘎寻事作乐啦!”儿子面无表情地说:“又不是我的错。”

周三

8:09  一对爷孙俩在较劲。爷爷不停地劝孙子赶快进校门,否则要迟到了。孙子怎么也不挪步。原来孙子忘了带抹布,非要爷爷马上买。最后爷爷无奈投降了,转身朝商业城跑去。背后孙子大声叫:“快点,迟到要你赔!”(我看得心酸酸的,心中默念:老人家,慢点,这里来往车辆多,注意安全。)

周四

8:15  一男孩扑在父亲怀里哭,说什么都不肯进教室。一打听,原来因返回家拿校牌迟到了。跟爸爸较劲呢。

周五

晚7:35  一位父亲匆匆赶来要求去教室拿家作记录本。我刚想问问是哪个班的,旁边的保安师傅抢话了:“每天晚上,都有很多家长来校帮孩子拿东西的,有的晚上9点还来敲门⋯⋯”

细细观察、分析以上事例,有两点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是孩子一副事不关已的表现。忘记作业本了,红领巾了,或是迟到了,都不是自己的事,不是自己的错,统统推给了大人。

二是大人一副自责不已的表现。本是孩子的事却揽在自己身上不说,还把孩子的错也认了。

久而久之的结果呢?孩子是非不分,不敢担当,不会感恩。

曾经有人总结出中国人著名的四大宽容定律:“人都死了”“来都来了”“大过年的”,第四个就是不少人反感的”孩子还小“。

正因为“孩子还小”,所以我们大人对孩子的事大包大揽,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养成了孩子的惰性,缺失了应有的责任感。

发现每天接送孩子的大潮中,大约80%是祖辈。祖辈承担教育之责有其短板和难言的苦衷。

祖辈们年纪大了,对孩子的爱是”溺爱式“的,对孩子的教育是”温饱式“的,这就是所谓的”隔辈亲“。这是任何理由都无法讲清的,是人之常情,是中国式的”代代相传“,我们无可厚非。面对可爱的孙辈,面对自己血缘之情,总有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我们应该理解。或许过几年我也会陷入这种温柔的“陷阱”而不能自拔。

但爸爸妈妈们可以做的是,摒弃“孩子小,给谁带都一样”的观念,“再苦再难,也要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 多与自己的父母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提高父母的素养……

”熊孩子“虽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袒护熊孩子的父母或祖辈。

周四下班回家,工会路上亲见一位奶奶和小孙女的“战争”。远远看见一老一少在激烈地争吵着什么。可以看出,奶奶非常生气,已把手高高地举起。但当看到我走近时,马上把手放下了(这是位很有教育理念的奶奶,懂得不能在人前打孩子,伤孩子自尊。)。我刚走过,孩子的声音更响了。没走几步,就听到了“叭叭”两声,是打在孩子屁股上的声音。紧接着,就听到了孩子惊天动地的哭声:“坏奶奶,我不喜欢你!”“爸爸妈妈快来,我要爸爸妈妈!”“坏奶奶,我要告诉妈妈,让妈妈打死你!”我转过头看看,这位还算年轻的奶奶已气得脸色铁青,呼啦呼啦喘着粗气。虽说童言无忌,但听了这种话,不生气才怪呢。

所以爸爸妈妈们需要做的是,多与父母沟通,做到步调一致; 树立祖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的百依百顺。”

所以,父母们还可以尝试的是:

一是学会拒绝:“孩子,我不欠你的!”满足孩子的要求需要有个度。作业本忘在学校?红领巾落在家里?第一次可以原谅,但要教给孩子不会遗忘的方法。第二次不能原谅,可以提前跟老师打个电话,故意让老师好好批评一通。相信不会有第三次了。

好的父母,心都有点硬。

二是训练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整理”的习惯。我曾经向全校老师推荐过一本书,题目是《别再说你没时间》。建议父母们也可看看,然后把一些合适的方法教给孩子,学会了“整理”,省出了“时间”,效果会更好。

黛安-念经曼斯有一首小诗写到:

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我会先建立自尊,再决定盖房子。

我会多用手指来画图,少用手指来指。

我会少教训多沟通。

我会少用眼睛看表,多用眼睛看世界。我会跑到更多的原野看更多的星星。

……

可惜,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而且不能回转,更不能重来。

愿通过家校的共同努力,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解放家长,解放老师,解救孩子,迎来我们共同的春天!

进去看看,“有点绎思”哦!

(0)

相关推荐

  • 祖辈们与孙辈们交流的乐趣/熊爱姣/故事夜读47/20210103

    祖辈们与孙辈们交流的乐趣 作者:熊爱姣; 朗读 :熊爱姣 随着家庭格局的变化,预期寿命的增加,双职工家庭的数量增加以及家庭破裂的增加,祖父母外祖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多数独生子 ...

  • 那些被隔代亲腐蚀掉的青春

    那些被隔代亲腐蚀掉的青春 一个孩子的成长,最大的伤害或毒害,是源自身边最亲近的人.往往是,这种伤害,如同酒精中毒,让你上瘾,令你不知不觉地失去健康.尤其是,这种伤害往往是爱的名义,你无法抨击它,无法反 ...

  • 父母丨如果身边有祖母级“女佣”……

    是不是每个家庭都有一个祖母级女佣?他们退休了,精力却还旺盛,有的还不喜欢跳广场舞,于是除了烧饭洗衣,就把全部的爱倾注在第三代身上,事无巨细-- 一 我的女友萍一直跟公公婆婆一起生活,她最大的烦恼是婆婆 ...

  • 该怎样能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让孩子保持善良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当今社会上有一个这样的现象,就是孩子在很小的时候都比较的善良,但是当他们年纪大了之后就会开始变质.他们可能会变成偷奸耍滑的商人,或者是一些别的不好的人,那么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时 ...

  • 【父母必读】李玫瑾:养儿三忌,养女五忌,知道孩子的成长要点,才能少走弯路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父母必读] 李玫瑾:养儿三忌,养女五忌, 知道孩子的成长要点,才能少走弯路     有一种父母,叫做"玻璃心"父母.     在孩子的成长过 ...

  • 教育的关键是激活孩子的成长动力

    教育的关键是激活孩子的成长动力 曾军良 基础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学生升学做准备,而更需要的是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成功.生命并非一个发现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所以,别急于发现你是谁,而该急于决 ...

  • 致家长:孩子的成长路上,需要这4种“老师”!

    优妈说 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离不开这些人. 为人父母,总是希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但孩子成长路上,要想少走弯路,需要有一些优秀的"老师". 以下这4种"老师" ...

  • 胡盼:跟孩子学成长

    如白纸一般小孩子是最真实的,他们的喜怒哀乐惧无不时时刻刻挂在脸上.但恰是这种最朴实的真实是成人所没有的,成人会有太多的虚伪.做作.假装,这让生活变得不在那么纯净.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可以跟着孩子学学成 ...

  • 家长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重保轻教.重智轻德等片面教育导向,教育行为表现出过分保护.过度干涉.过高期望.家长们不遗余力地开发孩子的智力,购买大量课外书籍和辅导材料,聘请家教,送孩子 ...

  • 留守家庭父母如何带孩子积极成长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5-05 01:31 [专家视角] 作者:戚务念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农村的非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共同生活,包括共进晚餐.共同赶 ...

  • 合理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刘军锋 做为家长,往往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孩子心理健康,这是孩子患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在家长的浅意识里,为他们提供好的衣食住行就行了,有的父母甚至有"只要衣食无忧,这还不够"的 ...

  • 管教不是束缚孩子的成长,而是让孩子在社会规则范围内更自由的成长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的这段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没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教育缺失的无知孩子.管教不是束缚孩 ...

  • 英国耗时56年,跟踪14个孩子的成长轨迹,决定人生命运的是什么?

    人的出身各有不同,有贫穷有富贵,在很多人看来,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改变不好的出身,为了验证这种说法,英国一名导演,挑选了14名不同出身的孩子,对他们进行跟踪拍摄,从他们7岁一直记录到了56岁,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