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漫话之炉城图说-镜头中的康定(九)
在法国人达盖尔1838年发明摄影术之后的66年,正是一个汉名叫方苏雅的法国人,在1904年走进打箭炉,用镜头写真古城,为我们留下了至今所发现的炉城最早的一批老照片。(驻藏大臣有泰在光绪二十九年十月初七的“日记”中曾记:“午后赴各处辞行,有毕姓者名映涛,号莲舟,雅州人,在此(做)洋庄生意,请在此略停,於轿内照像,备炉城留此大官威仪,可示万民,其实为扩充其生意。”可惜至今找不到1903年雅安人毕映涛拍摄的炉城照片。)继后,百多年来,无数摄影人将镜头对准康定,定格不同时期的炉城。其中有法国诗人谢阁兰,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约瑟夫.洛克,著名摄影家庄学本、孙明经等。正是他们的这老照片,引领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跨进炉城那些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老城门。当然,他们所拍摄的城门,当是打箭炉同知刘廷怒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主持修缮过的。
东门是进炉入口,赴川出口。史书上说“东门大卡系进省通衢”。今天我们见到的东门城楼最早的照片是法国诗人谢阁兰在1914年7月拍摄的。
老人们记得,东门城楼上书有“紫气东来”四个大字,相传为民国早期的川边镇守使殷承�所书。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约瑟夫.洛克1929年拍摄的一幅炉城城东照片上大约可见东门城楼和城墙的模样:东门城墙起于跑马山下左侧的观音阁,一直拉到紧靠郭达山下的炉水边,城楼高耸在城墙正中。
下面是在《茶马古道图说》书中见到一幅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康定门”(应是东门),书中没有注明拍摄者。
我们再瞧北门。看来摄影家们对古城的北门,情有独钟,也许它更能表现古边城的几分苍凉,故都将镜头对准它。
南门称“永安门”,史书上说“南门公出卡系赴藏大道”。古人多从此门出关,故有“西出炉关天尽头”的诗句。显然,古人西去出“炉关”,主要就是指南门这道关口。
自清雍正年间在打箭炉砌起城垣,修起城门,官府就十分重视其把守。当然主要不是为御敌,而是守好这个茶马古道路上的最大的茶市,管好来这里进行边茶贸易的人们。这在《清实录》中说得很清楚:乾隆十年五月(1745年6月),川陕总督公庆复等为此特地联合向朝廷上了一道奏摺。奏称:“查打箭炉原设三
门,东门大卡系进省通衢,南门公出卡系赴藏大道,北门雅纳沟系通各处苗蛮小
路。因炉城设有茶市,苗蛮汇集贸易,汉民遂亦繁多,向无稽查之例。先经打箭
炉监督伊尔哈布奏,炉城三门锁钥应交地方掌管,拨兵守口,盘查一应内陆出口之人,俱令在地方官处起票,守口人查验放行。”最后朝廷依其所请,“将炉城三门锁钥令阜和营都司掌管。南、北二门应各派兵八名稽查。汉民出口者,令其呈请各该地方官印票;自炉置货出口者,令其呈请炉同知印票查验放行;其寻常汉民赴乡买卖及苗蛮来炉买茶者,应免请票,以省繁累。”直至民国时期,炉城的关卡依旧对茶叶贸易管得很严,在北门城门外今菜园对门硝水包包处就设有“挡茶所”,在东门设有“茶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