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孩子外向,是最残忍的教育|精选

作者 | 妈小咪

来源 | 男孩派原创

孩子太内向了!

在学校不合群,在家不与人交流,还被老师告状,不服教导。

最近,一位爸爸被儿子内向的性格“逼”急了,竟将儿子带到火车站“丢”掉,企图让他在那里练胆,逼孩子与人交流。

真是有多少可怜的孩子,就有多少无知的父母。

当车站民警发现孩子时,孩子已经满脸泪痕。

起初,民警以为孩子是和父母走散了,没想到,孩子却说是爸爸带他到车站的。

当民警再次询问爸爸的联系方式时,孩子便不再吭声,经过了好久的沟通和安抚,孩子才愿意说出家人的联系方式,这才回到了亲人身边。

美国作家苏珊·凯恩在一次演讲中说:

“那些喜欢独处,或是乐于自己一个人钻研的孩子,常常被视为局外人,甚至是问题儿童。”

无法想象,被爸爸“丢”下的那段时间,男孩的内心,经历了什么样的煎熬。

来自爸爸的嫌弃,来自路人的诧异,更难的,或许是他内心的恐惧与挣扎。

难道“内向的孩子”,就真的是“问题儿童”吗?

“内向”和“外向”

是兄弟不是敌人

在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中,科学家们对200多名2岁以内的婴儿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实验,旨在了解2岁前的宝宝到底在想什么。

其中,第一个实验就是针对6个月大的孩子,进行的“气质实验”。

科学家们认为,人的个性,是由基本气质决定的,也就是孩子对周围情况的反应。

简单来说,一个人对周围的情况,有什么样的反应,他就大概是什么性格。

实验的道具,是各种各样的玩具。

相同的玩具,拿到不同的宝宝面前,有的宝宝激动不已,有的宝宝则谨慎地看向别处。

还有的宝宝,仿佛没有看见一样,没有任何表情和肢体变化。

当玩具换成时而安静时而跳动的跳跳狗时,之前激动的宝宝,依然很兴奋;之前谨慎的宝宝,有些害怕想哭;之前冷静的宝宝,始终心如止水。

通过这些实验,科学家们得出结论,宝宝的反应,基本和成年人一致,主要有激动、平静、谨慎三种。

就是说,孩子们的性格特点,基本来自遗传,也就是天生的。

关于这一点,发展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也曾做过相关的研究。

他邀请了400多位4个月大的婴儿,让他们听气球爆炸的声音,闻酒精棉的味道,或看彩色手机的晃动。

同样地,有些孩子平静,有些孩子激动,有些孩子不安。

之后,他们对参与实验的孩子,进行长达十几年的追踪发现:

当年安静的孩子,长大后慢慢变得外向;不安的孩子,大多数性格内向。

这些实验都在告诉我们:

外向不是什么特殊的优点,内向也不是什么坏的问题。

内向和外向一样,只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性格。

只不过,内向的孩子生来就谨慎,对周围的情况反应要慢很多,而且他们的情感体验需求更强,需要给他们时间去观察和适应。

教育专家林文采也曾说过:孩子的“天生气质”是无法改变的。

如果强行要求一个“内向”的孩子“外向”,无疑是在要求一棵绿植,开出鲜艳的花朵。

内向不会影响孩子

偏见才会让孩子受伤

知乎上,在一个关于“有多少内向的孩子被父母逼着变外向”的话题下,有一位“匿名用户”这样描述自己:

在大人眼里,他的内向就等于无用;

成绩并不差的他,时常被人当成“傻子”。

他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将来进入社会怎么办;

以后能有什么出息;

连日子都过不好;

读再多书,也没用......

而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内向。

随着“你这样长大了怎么办”声音的此起彼伏,他开始尝试着去与人交流,去不喜欢的地方,在人群里尴尬地呆着,用一种近乎折磨的方式,逼自己外向。

然而,性格是骨子里的东西,越是强行扭转,越是痛苦不堪。

内向和外向,就像两头南辕北辙的牛,在他的内心撕扯。

他甚至觉得自己生来就是错误的,内向就是罪无可恕的。

可是内向也好,外向也罢,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只要孩子不为此感到困惑,能够从中找到人生的乐趣就够了。

纪录片《孩子的小宇宙》中,4岁小女孩苔丝雅刚到幼儿园时,谨慎、沉默、紧握双拳。

从这里看,她是个实打实的内向小孩。

哪怕她试着与小朋友们打招呼,似乎也不见效。

之后,她便一个人呆着,看着大家玩。

令人想不到的,没过多久,她再次主动接近小朋友,尝试用听过的歌、做过的游戏,成功的交到朋友。

可以看出来,内向的孩子并不缺朋友,只是他们需要时间,去找到适合自己人际交往的那个点罢了。

可是,许多父母却总是带着焦虑,把“这孩子真是太内向了”挂在嘴边。

其实,比起内向的性格,父母的话,才是孩子心里的结。

在孩子心里,最苦的是来自父母的否定和嫌弃。

他们不得不把情绪和真实感受憋在心里,甚至要假装外向来讨好父母。

慢慢地,孩子内心会开出敏感脆弱的花朵、长大之后愈发自卑、懦弱,最后伤痕累累。

强迫孩子外向,不会拉近孩子与世界的距离,而是让孩子离世界越来越远。

每个孩子

都有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为什么内向的孩子,会被父母视为性格问题呢?

无外乎:

性格内向,很难交到朋友、融入集体,担心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会受到欺负,影响生活。

美国著名的青少年问题专家迈克尔·汤普森博士曾说过:

“害羞对于交友的影响,并没有人们通常以为的那么大。

维系友谊真正需要的能力,不是外向、不是能说会道,而是陪伴、分享、同理心、自控力、合作、正确解读情绪。”

内向的孩子,或许看上去安静孤僻,时常单独行动;或许他们很不合群,在人潮涌动、人声攒动的地方,显得格格不入。

但是,“内向”和“外向”一样。

外向的孩子,会用积极主动的形式,去打开自己的人生局面。

内向的孩子,则是用谨慎观察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地图。

两者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与世界的相处方式不同而已。

那么,遇到性格内向的孩子,我们到底应该怎么与他们相处呢?

首先,放下对孩子“内向”的偏见与焦虑。

小时候的乔布斯,每次参加同学聚会时,都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但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苹果的创始人。

马化腾不喜欢与人打交道,尤其不喜欢接受采访,然而,这并没有影响他荣登胡润榜。

作家JK·罗琳在咖啡馆写作时,连找陌生人借支笔都不敢,却也没有影响她写出了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丛书。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的性格存在问题,而是我们的偏见,蒙住了我们看清孩子的双眼。

当父母放下对“内向”的偏见和焦虑时,孩子的性格就会有成长的空间和发挥的时间。

其次,帮助孩子发挥内向的优势,去适应社会。

哈佛大学有一项实验证明:

性格内向的人,左脑更发达,更适合美学思维方向;性格外向的人,右脑更发达,更适合逻辑思维方向。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内向的孩子,往往心思细腻,洞察力强,为人谨慎,执行力强,重情重义,观察力强。

我们帮助孩子最好的方式,不是放大他的所谓问题,去刺激孩子改变,而是寻找孩子更多的优点,让孩子越来越相信自己。

正如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所说:性格并无优劣之分,只是他们获取的能量不同而已。

外向的孩子,很可爱;

内向的孩子,很耐看。

作家张皓宸在《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写道:

你可以幼稚、可以内向、可以女汉子、可以玛丽苏、可以洒脱、可以浪漫,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我们都知道,这个世上,没有人是完美的,也没有人的性格是“内外兼修”。

聪明的父母,从不会逼孩子去做不喜欢的事。

而是帮助孩子,坦然地接纳自己,拥抱自己。

来源 | 本文来源于男孩派(ID: boy666dj),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这里都懂;家有小男孩,欢迎关注男孩派。

责任编辑 | 曹金玥

欢迎大家发送文章链接到我们的邮箱:zgjybwx@163.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