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暄言】为您解读高晓攀小品《梨之园》
【写在前面】对于这个小品,我很熟悉,因为看了很多遍,也非常喜欢。后来大猫也开始看,当听到他开始解读了几句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解读出来的都是些浅层面的,后来又在网上找到了一篇解读,感觉自己的水平还是需要努力的。下面对细节进行解读,毕竟看过其他人写的,请忽略那些借用的部分。
关于小品《梨之园》
重要台词:别忘喽,调表!
这句台词出现于小品的后半段,出现时,画风突然转变,舞台的背景音乐都发生了变化,并换了一种新的情绪。下面将以这句话为中心,对故事情节进行解读。
一、关于调表
出现之前:作为敬老院为了让老人忽略时间存在的方式。在小品中,“院长”这一角色一直在强调这件事的重要性。
之后:1.点明了老人是知道时间存在的,之前只不过是在装糊涂而已,因为他们希望能够进行调表,他们希望时间能够停住。让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的通过教学将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
2.老人将调表看作一种对技艺的学习,同时提醒他,不要将这件事忘记。
将调表一词进行隐喻,表达了老人们对于技艺传承的期待。同时,调表一事,也体现了主人公剧中对于传统艺术的态度。
二、出现前后的心理变化
1.在一开始,一直是忍耐,对于老人逼迫他学习这些东西,他的态度一直是应付,这也体现在了一开始衣服上写着的一个“忍”字,而且他在每一个房间内,都是希望能够尽快离开。
2.在多次忍耐后,到达了一个崩溃的点,于是迫切的想离开。
3.可再后来,他又是被迫留下的,实际表达的一种无奈。在此之中能发现,他走的时候,院长喊了一声“慢走”,其实并不是喊给他听的,而是为了让三位老人听见,可以拖住他。
4.紧接着,在一番展示后,主人公便被震撼到了,于是和三位老人产生了共鸣,体会到了这些传统艺术的内涵也在老人的一番话后明白了这些东西已经很危险了。这引出了那句话,这样的情感也过渡了那句话。
5.最后,主持人问道“你每天都这样调表,合适吗?”他作了一个反问,并用实际行动回答了“合适”,而在这里,调表的意义也不仅如此,而是有了决心,将那些传统的艺术传承下去。
三、关于主人公高晓攀
1.关于他的身份。先前强调过他是一个义工,说明这一切都是在做义务劳动,也就是没有报偿的,体现了他是愿意为老人付出的。
2.为什么要强调是敬老院。所有的甘愿付出,都来源于那对老人的尊敬。在义务工作中,反复遭遇难题后,仍然坚持着,这也正是一种“敬老”的体现,涉及到人格塑造方面,这不仅仅塑造了一个不被人理解的义工,也塑造了一种敬老的精神,而支持他坚持下这个艰难的工作的,也正是这种精神。
3.为什么在全剧中衣服上一直要带有一个“忍”字?因为它本身只是一名义工,他的工作本身就没有报偿,但再加上又碰上了三位“奇葩”的老人,加大了他的工作难度,可他并没有义务去进行这些方面的学习,而在故事开头中,他也说明了,他这样做,只是为了哄那几位老人睡觉,所以他只能靠忍着,虽然是一种对老人和传统艺术的不尊敬,当做一名义工,在他的有限能力范围之内,这体现了一种对工作的负责。回顾刚才说到的,能够忍受这一点,也只有上文中那种敬老的精神。而当他愿意将这种忍受转化为生活中的常态时,也正是那句话的出现。
四、关于三位老人
1.京剧 京剧作为国粹,可能会有更多人愿意去学习,以将此传承下去,而相比起后两者,这个是最不容易失传的,但在剧中,那位老人表现出最迫切希望能够有人学会这个,也许是要说明一种对现在的不满吧。而在剧情中,他似乎更加注重那种“师徒”关系,也就是那种更加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京剧,他似乎表现出了很高的信心,在剧中,当高晓攀饰演的那名义工在第二次进入房间时,问过他“我不学怎么办?”也正是出于对京剧的信心,他才能说出那句“你不学我就死!”
2.快板 对比一下上一位,对于“师徒”这种关系似乎并不重视,在高晓攀第二次进入他的房间时,他说了一句“咱俩拜个把兄弟吧!”而他对快板这门艺术,似乎并没有那么大的把握,仅仅是在高晓攀扔下快板后能够体现出他有一种敬感。而在最后,他也只是说了一声,只希望能够有个盼头。
3.鼓曲 在高晓攀第一次准备进入她的房间时,他说了一句“下一位还得变性”,包括在交流的过程中,她总是时不时的强调动作。相比起前两者,这一类的艺术存留下的希望更小一些,但在最后时刻,她只是把鼓递给了高晓攀,说了一声“留着吧!”也许已经不再抱有希望,是让这门艺术被传承下去,而是觉得如果这门艺术失传,将会有其他的而代替它,只是希望能够有人记住这门艺术,有人能够知道,曾经有这一门艺术。(三位老人对待各自代表艺术的不同态度,形成了对比,其实也表现了当今人们对待这几门艺术的不同态度,)
4.为什么要强调老人的年龄? 其实调表一事,也强调了这一点。首先是要说明,他们老了,可那些技艺,是无法带走的,也就是说,也许在若干年后,这些传统艺术将会消失。同时也暗指一些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不被人重视,比起当今一些流行的技艺,就显得老了很多,可能会在若干年后,就会失传。其次就是能够体现出老人心中的落差,因为这些传统艺术可能过去相比现在来说,更得到人们的尊重,过去可能有更多人愿意去传承,而现在则是“没人学了”,而老人的年龄大,经营这一门艺术的时间久了,也能够发现这种反差,所以在作品中为老人塑造出的形象,总是一种比较消极的状态。
五、院长这一角色的意义
1.强调
一是强调调表的重要性,反复提起这件事,也是让那句台词出现的更加自然
2.“慢走”
这句台词是高晓攀要走时他说的,实际目的是为了留住他。这句台词,也非常明显的摆明了他的态度,希望有更多的义工能够留下来,坚持“敬老”这一工作。
3.疑惑点
在这个故事当中,并不知道院长是否知道他有这样的困处。院长迫切的想留住他,是因为缺义工,还是因为需要有人跟随老人学习这些东西。也就是说,他的考虑层面,究竟是从敬老层面,还是从传承艺术层面。这是让人想不通的一点。
六、关于故事情节发展
1.全程一直有一个“忍”字
对比开头与结尾,似乎有着一定的反差,但为什么一直要带有一个“忍”字?这个作品不仅是表达情感,还塑造了一种人格,是一个不被人理解的义工,这么说,尽管到结尾,他产生了共鸣,但对于学习这些东西,仍然是不完全情愿的接受的。
2.结尾的暗示
高晓攀拿着一把折扇,后面的屏幕上切换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象,他用那一把折扇,分别做了:春天的时候抬头望,夏天的时候用扇子遮住脸偷笑,秋天的时候拾起一片落叶,冬天的时候拿着扇子在雪里静默着。这大概是度过春夏秋冬的四种不同的方式。也正是暗示着,他愿意将“调表”进行下去,愿意将自己这个义工的身份继续做下去,更愿意传承这些经典艺术。
3.作品的核心思想
(1)传承
故事讲了一位义工为了照顾老人而被迫学习一些古典技艺,后来产生了共鸣,愿意去传承这些古典艺术。最主要的当然是传承。
(2)敬老
整个故事当中,主人公不断的体现出对老人不耐烦。可为什么还必须得做义工呢,这就体现了“敬老”这一主题。虽然在故事中总是体现出一种不耐烦的态度,但从每个细节中,都能体现出一种对老人的尊敬。
(3)塑造人格方面
(关于塑造人格,往往是去描绘出一个不被认可的人,而不被认可往往不是说那个人身上有很多做错的地方,而是那个人做的一些事,有很多人无法接受,同时又觉得没有必要,主人公往往在其中会陷入一个两难的选择,但这两难选择中徘徊,往往会选择一个他人的利益,但在这个作品中,似乎这个两难的选择,体现得并不明显,而塑造人格的作品体现出人物最大的特点就是孤独)
在这个作品中,唯一能够突出“两难选择”的,就是高晓攀对于“调表”这一件事,对他来说这是在浪费时间,可到最后,他仍然选择了调表,而这一个调表,不仅仅是满足了院长的要求,同时满足了老人们能够有人传承技艺的愿望。最终,他独自一个人拿着一把折扇,屏幕上切换着春夏秋冬四个时节的场景,在这里,我也和爸爸产生争议,爸爸认为,如果最后能够有更多人去参与义工这份工作,似乎结尾会更圆满一些,而我则认为,这个义工本身就是一位想法不被人认可的人物,同时,关于塑造人格方面,最后呈现出来的人物总是非常孤独的,所以,似乎这样的结尾会更符合这一点。
七、如果没有产生共鸣……
1.悲剧结局
最直观的思路就是在多年后,学习这些东西的人越来越少,到最后,这些东西真的不见了。这是感叹现实的无奈,同时,所描绘的,似乎也是非理想状态下的真实社会。而在故事中,对于主人公的身份,则需要交代明确,让别人明白,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2.新的形式保存下来
这种方式则是对当中的人物有一个要求,要有更新这些东西形式的能力。这同样能让这些传统技艺保存下来,而且是更好的保存。
3.突破点
如果能在院长等人物的身上找到突破点,那么情节进展的会更加复杂,同时也能体现出人们对待传统艺术的不同态度。
以上几种方法,会削弱塑造人格方面。
八、总结
对于传统艺术,也许不需要像作品中那样过分的去传承,当然,也需要得过我们的保护与尊重。有一些传统艺术,也许经过一段时间,就会被淘汰。而在这里,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最大尊重,也许就是用更好的形式将它保存下,让它像原来一样,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