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人生不论语

关于儒释道三家,国学大师南怀瑾曾打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儒家好比粮食店,给我们提供必备的物质和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日常用品,林林总总,一应俱全;而道家则是药店,灵丹妙药,用以济世救人。

与此同时,南京师范大学著名学者郦波教授也指出,人的一生,都在围绕三个问题习性、欲望和情绪打转。如何超越?而儒释道分别解了其中一个问题:儒家解决习性问题,道家解决欲望问题,而佛家解决情绪问题。

我们老祖宗最厉害的地方,也是给我们留下的最好的文化遗产就是,让儒释道三教合流,三教归一。

因此,每个炎黄子孙,血脉里都有着儒释道的影子,集体人格中也多多少少沾染了三家的文化基因。这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这个文化、历史和地理上的国家,历经灾难和战乱,至今仍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

单单说起儒家,南老为何将其比作粮食店?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对于农耕文明的人民来说,吃饱肚子才是天大的事。因此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我们一直以农业立国,即使现代社会,三农问题,仍然是重中之重。毕竟,生存才是人的第一需要。因此作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儒家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尤其是至圣先师孔子留下来的语录体的《论语》一书,更是指导统治阶级和士大夫等知识精英管治国家的经典中的经典。因此也才有了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

对于《论语》一书,我没有专门研究,不敢托大。但经典为何值得一读再读?为何能够给信息时代的我们带来有益的启发?无他,经典著作对人性的洞察是超越时空的。

比如我最喜欢的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不器。(A superior man is not just a mere utensil)先不去管中国的君子跟西方的绅士\骑士\贵族有什么区别,这里面的君子人格,其实已经深入中国人的骨髓和血脉,认为做人就要做一个道德楷模,甚至认为道德高于学识。古人所说的三不朽中,永远把“立德”放在第一位就是这方面的体现。即使你身处高位,但如果德不配位,那么必有余殃。像那些功成名就的明星如吴某凡、郑某爽们,就因为道德瑕疵,而到如今身败名裂。

而什么又叫不器呢?简单的说,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容器,一个物品。人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个体,用现代话说,不要随便给自己贴标签,搞人设,人设和标签固然容易让人更快的记住自己,但同时也把自己给限定和框住了。像之前的杭州保姆纵火案中的男主角林生斌,就是深陷“痴情好丈夫”的人设无法自拔,结果最后却弄巧成拙,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而且不器另一个深层的意思,在我看来就是不要自我设限,不要自己否定自己。人生有无限的可能,要敢于和勇于尝试,去不断的挖掘自己的潜能,只有这样,作为完整的君子人格的人的价值,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和展现。

其实,孔子是一个非常有温度、懂情趣、有深度、又非常有个性和充满智慧的老者。但为何现代人一提起孔老夫子就觉得封建老古板呢,我想主要是民国期间“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过度的拨乱反正,以及后来WG时期打倒孔家店带来的负面影响。

就像国学大家辜鸿铭关于读经典的看法:经典就像算术一加一等于二一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我们这些后代子孙不孝,以讹传讹,误读了经典,反而说老祖宗骗了我们。

当然,关于经典,我的观点是,经典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去其糟粕的时候取其精华,而且现在所谓的创新,哪个不是站在传统和经典的肩上的推陈出新。尤其是西方文化日渐式微和走向衰落的今日,更应该从东方传统的经典中汲取养分。

也正如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所言,对于本国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在学习时也要站在历史的视角,并带有一种“温情和敬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