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应相“见”,“愛”当用“心”——繁体字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 (《语文报·四川专版》第1042期)
“親”应相“见”,“愛”当用“心”
——繁体字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
(《语言文字运用》第四课《神奇的汉字》)
江西省大余中学 程秀全
我们先看一看2015年03月04日两会时的一个报道:
法制晚报讯(记者 温如军 吴海浪) 在今天政协会议分组讨论中,著名导演冯小刚呼吁恢复部分有文化含义的繁体字。冯小刚举例,如“亲爱的”这几个字非常有含义,“亲”的繁体是左边一个“亲”,右边一个“见”,组成了“親”,“愛”是在“爱”中加了一个“心”,这两字的含义是亲要相见,爱要有心。结果简化以后变成了“亲不见、爱无心”。
“我和张国立(演员)都认为,能不能选择50个或更多有含义的繁体字,增加到小学的课本里,让小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冯小刚说。
冯小刚同志这样解释“亲爱”这两个字有道理吗?会不会像王安石说“波”“为水之皮”后,苏东坡以“滑”“为水之骨”来讽刺一样,属于牵强附会呢?不会,因为冯小刚这样解释“亲爱”这两个字,是有依据的。
在汉字的四种造字法中,形声字占了百分之八十二;形声字占这么大的比重,是因为依这种造字法造出来的字,既可以表读音,又可以表意义。如“想”字,上面的“相”表读音,下面的“心”表意义。但是,形声字除有仅仅表读音与意义之外,有的字还有会意成份,如上下结构的“惑”字,上面的“或”表读音,下面的“心”表意义;同时,“或”与“心”组合在一起又有会意的成份——“或”意为“或者”的意义,表示选择的多样性,“惑”字就是当人的“心”里有过多的选择的时候,人就容易迷“惑”。这个字的文化含义恰如《老子》所谓“少则得,多则惑”——人的选择多了,容易让人三心两意,犹豫计校,表面是留在余地实际上却让人容易误掉时机。冯小刚同志所举的“亲”与“爱”这两个字的繁体,其实就是形声加会意,结合起来既表读音又表意义,且有传统文化在其中。与“惑”相似的还有“愁”字,“秋”为声旁,“心”为形旁;同时含有会意成份,“秋”是个悲凉的季节,心上的秋天,便是悲苦忧愁。所以吴文英《唐多令》说:“何处何成愁,离人心上秋。”用拆字法开篇,表达愁情。
冯小刚说的繁体“親”字有“亲要相见”的意思,便是形声加会意,简化字把“见”字去了,却实会落下个“亲不见”的嘲讽,因为简化把这个字的文化意义丢了。同时,形旁“见”字,从简化字的角度来看,看不出它有什么含义,但追溯到繁体,却别有意味。“见”的繁体写作“見”,由“目”与“儿”组成。“目”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写作
瑞典作家林西莉分析甲骨文中的“目”时说:“由于秦朝时统一了文字,‘目’的右上角高起来的所有线条都变成了直的。尽管如此,人们不需要太多的想象就能在今日‘目’字的后面看到古代的“目”字。”繁体的“見”字在甲骨文中写作
由一个站着或坐着的人和一只大眼睛表示“見”。繁体的“見”从造字法的角度来看,还是个象形字,但减化之后,上面的“目”变成了一个下框,它本身的含义便不能在字形上体现了。
正如课后“小试身手”一说的,“按照汉字简化的方法,给某个复杂的编旁换用简单的符号后,就可以依此类推,简化这个偏旁的所有汉字。但是可以发现这个类推并没有贯彻到底”,“見”字的上部分“目”减化为下框就没有“贯彻到底”,如“眉”字,“面”字,古文中分别写作
“眉”就是一只眼睛上方有毛;“面”用林西莉的话来说就是:“‘目’的周围是荒无人烟的大地。面皮一直上升到眉,向下到面颊,整个面孔就是一个平面,它起到‘目’的背景作用,是‘面’的最有特点的部分。”
其实,“眉”与“面”中的“目”不可变更,因为它有含义,繁体“見”字上面的“目”也不可变更,因为它有含义。从这个角度来看,冯小刚等提出的“选择50个或更多有含义的繁体字,增加到小学的课本里,让小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思考习题:
下图是“身”字的演变图及相关解说文字,请用不超过七十个字概括“身”字的文化含义。
这个“身”字到底是怎么回事?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一个胖子的写照吗?当人们仔细看那些最古老的“身”字时,就会发现很多,啊,可以说绝大多数,肚子上都有一个凸出的小点。如果看作肚脐的话,它的位置就错得离谱了……但是人们可以想一想,如果它是一个孕妇的形象,小点表示孩子,那就合乎逻辑了,啊,几乎是漂亮。有什么能比把“身”这个概念描绘成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更好呢?当肚子里有了一个活蹦乱跳的生命时,确实身子会感觉到很沉重!
如果这种解释正确的话,解释金文中的“身”字大概就有可能了。它不仅再现孕妇的沉重的肚子,还表现了乳房。有趣的是,中国人使用“有身子”这句话表示怀孕了。
——瑞典·林西莉《汉字王国》
参考答案:
“身”字是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形象。短撇表示人头,竖钩表示人脚,中间膨胀框形表怀有小孩的身子,其中两横分别代表乳房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