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寻珍:晋 王羲之 远宦帖 (唐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语冰 张天弓 沈之珍 李 松

曹 建 吴云斌 陈国成 陈志平

马 啸 杨中良 (排名不分先后)

往期回顾

心经 千字文 石门十三品

八大山人 石涛 髡残 弘仁

龙门二十品 扬州八怪 清初四王

初唐四家 宋四家 唐代绘画

赵佶 颜真卿 赵孟頫 羲献

明四家 金刚经 白蕉 黄秋园

沈尹默 林风眠 黄秋园 陈子庄

徐悲鸿 高二适 陆俨少 来楚生

宋文治 于右任 赵朴初 谭延闿

郑孝胥 沈增植 康有为 吴昌硕

陈师曾 潘天寿 傅抱石 刘海粟

鲁 迅 陆维钊 王蘧常 马一浮

谢无量 胡小石 吴玉如 胡问遂

马公愚 潘伯鹰 梁漱溟 费新我

李可染 李苦禅 何香凝 陈半丁

陈大羽 吴作人 萧淑芳 唐 云

刘继卣 石   鲁 吴冠中 黄    胄

王福庵 周思聪 刘凌沧 江寒汀

刘旦宅

纵24.8厘米,横21.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末浏览全卷)

据宋代一位名叫黄伯思的学者所指,《远宦帖》是《十七帖》中的书信。公元332年时,王羲之在武昌担任庾亮的军事参谋,而好友周抚刚好从武昌转至益州镇守,此帖便是羲之在当时写给周抚的一封信札。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一直都為歷代鑑赏家所争相收藏,即使拥有尊贵地位的皇帝也不例外,据说唐太宗就曾為了《兰亭集序》派人四处寻找,这些軼闻说明了后人对王羲之书艺的重视。

《兰亭集序》呈现出行书的风格,而《远宦帖》则是王羲之书写草体的代表作品。草书约略始於汉代,因為运笔的快速,造成线条连绵畅顺的形式特质,这些都可以在首行的“省别”及后端的“救命”找到视觉上的印证,如果我们再将文中“平安”二字与《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中的表现相互比较,则更容易感受到王羲之放纵於此的笔墨特性。

《远宦帖》,亦名《省别帖》。乃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一封书信。宋黄伯思(1079~1118)以为《十七帖》中的书信,均系写与周益州者。

按,周益州,名抚。是周访之子,与王氏累世通家,又和陶侃是儿女姻亲。(侃子瞻,娶周妩妹为妻)书信中提到“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被认为指陶侃而言。陶侃(二五七~三三二)于其晚年,即咸和五年(三三○)镇守武昌,周抚即于是时至武昌,后迁建监巴东,刺史益州。也正当庾亮、庾冀镇武昌之时。右军于咸和九年(三三二)参庾亮军事,时与周抚往还最密。故此一书信当在其前后所致周抚者。

《远宦帖》草法以简约为主,虽间有萦绕,亦简略不繁。两字连属者仅有“省别”、“小大”、“子亦”、“数问”、“救命”、“足下”六处,无三字相连者。偶有收笔如章草者,如“不”字,也因笔毫不易遣锋之故,“远”字最后之萦绕,向上回笔处笔锋分岔,正能说明用笔为硬毫,使转、收纵不甚灵便。《远宦帖》其字间隔不大,较为拥密,与《十七帖》中间疏润者不类。字形多向横扁发挥,无一笔纵情直下者。行距颇有余地。整篇气势虽不畅速,但和谐无碍,中无滞阻之处。笔画洒落有致,粗细之间匀净清爽,又不失其古朴之趣,从中甚可体会古人作草并不一味求其潦草恣肆,而是凝重而无阻塞;但全面来看,气充意随,一气呵成,如瀑流之激荡,时有浪花泛起,足可流连其间,领悟寄情其间,遣词造句之含蕴。

《远宦帖》用笔的来龙去脉交代得非常清晰,体现了王羲之草书线条的丰富性——用笔中的圆转、方折、连带、割断、轻重、提按等对立因素在起笔、收笔、运笔过程中的运用与变化。其次,结构与章法方面的大小错落、左右穿插、上下移位等因素,也增加了字势的运动感,显得虚活灵动,生机盎然。

此帖首见于《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宣和书谱》即称《远宦帖》。亦刻入《淳化阁帖》卷六;《大观帖》、《鼎帖》、《宝贤堂帖》、《澄清堂帖》(孙承泽本)均曾刻入。清道光间,叶志诜得王献之《送梨帖》,将此帖一同上石。后杨守敬又刻入其《邻苏园法帖》中。

北宋曾入大观,宣和内府,有大观、宣和诸印玺,卷首徽宗赵佶瘦金书签,上钤双龙方印,专用于古法书者。后曾入金明昌内府,及北燕张氏,后归贾似道。明时曾为秀水项元汴所藏,入清由耿会侯、安岐所递藏,曾著录于《墨缘汇观》,订为唐人钩墓本。嗣入清内府,而未钤内府收藏印,故石渠亦无著录。今藏故宫博物院,曾先后辑入故宫法书晋王羲之真迹册,《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一册影印行世。

【释文】

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晋 王羲之 远宦帖 (唐本)


-----------------------------------------------------------------

15年来,我们一直做的是中国书画的大数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