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丨云门传奇:“云门草堂”与“寿圣院”

南宋绍兴四年。初冬的若耶溪,已是寒风瑟瑟。一只乌篷船朝着云门寺方向,缓缓地行进着。
竹乌蓬下,坐在草席上的男孩,睁着一双清澈的眼睛,朝船舱外望着。他的身旁,是一披着玄色香罗纱斗篷的妇人。俩前面,坐着一位着宽袖襕衫,神情凝重的中年男子。
此时,山岚树影,倒映溪镜,鸟儿翩飞,鱼群畅游。船过处,涟漪泛泛,残荷起伏。妇人用手搂过男孩肩膀,轻声问道:“观儿,好看吗?”“嗯,好看!母亲。”男孩咧着嘴开心地说。
一只鱼鸟急速地滑过宁静的水面,男孩禁不住吟诵起来:“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这小男孩,便是刚满九岁的少年陆游。同船的则是小陆游的父亲和母亲。
父亲陆宰曾为地方官员,早在建炎初年,落职回乡,专注于藏书和读书。出生于书香门第,却生逢乱世的陆游,便跟在父亲身边,勤奋读书。
此番出门,小陆游是跟着双亲,一同来云门寺隐居的。
“呵呵,务观啊,你会喜欢这里的!”一跟儿子说话,陆宰严肃的表情便放松下来。小小年纪便勤奋好学的小陆游,是父亲的最爱。
“是,父亲!”陆游恭敬地回应着父亲。在小陆游眼里,饱读经书、满腹才华的父亲,平素对儿子们虽不苟言笑,但孜孜不倦、教导有方,是孩子们心中的榜样。
说话间,乌篷船已在云门寺寿圣院附近埠头靠岸。小陆游的祖父陆佃,曾为资政殿学士尚书左丞农师,彼时就在此地建草堂自己读书,其后,就在此课子课孙。
在云门草堂住下不久,一位僧人就来恭迎陆游一家带到云门寺寿圣院。寺院主持师父亲自出来迎接。
小陆游抬头看时,只见门楣上方“寿圣院”三个字苍劲有力。老师父告诉小陆游,此院原名广福庵,“寿圣院”这门额为熙宁二年时,神宗皇帝所赐。
经过第一进大殿,再穿过一个天井,来到第二进。主持老师父指着一幢楼房告诉陆宰,上面是藏书搂,下面是书房,有教书先生会给一众小书生们上课的。陆游在一旁听着不免暗自欢喜。
“师父辛苦,有劳您了!”陆游随父母道过谢。此后,但凡寺院的僧人们开始鸣钟早功课时,陆游也已洗漱完毕,穿上母亲亲手缝制的白棉长背子,来到教舍,临帖练字。一个时辰后,再回窝,匆匆吃罢母亲做好的早膳。
教书先生姓曾。他发现,每日来到教舍,第一个等待先生的,必定是全神贯注捧着书本的陆游。
相传,母亲唐氏生下陆游前做了一个梦,梦见了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秦观的诗文风格婉约,为当时文人墨客所推崇,唐氏也颇爱读其词,因秦观字“少游”,所以陆游出生后,便取名为陆游,字务观。
老先生注视着小陆游,抚须微笑,频频点头。他直觉这个聪慧而好学的孩子,长大必定有所成就。
如此,从九岁到十七岁,陆游常常跟着父亲,少则月余,多则半年,前来云门草堂暂住。跟着父亲和老师,博览群书,勤读苦练,并留下了十余万字的诗文。有诗为证:“少小遇丧乱,妄意忧元元;忍饥卧空山,着书十万言。”陆游从小就有报国之志,在诗中可见一斑。
陆游十七岁的年底,他要随家人回家过年去了。而且,这一去,即将成年的陆游,便要面对人生新的课题。
曾老先生与寺里的主持师父,以及从小一起伴读的小伙伴,都来船埠头相送陆游一家。
保重!保重哦!送别声中,载着陆游和他家人的乌篷船,渐渐地,离云门寺越来越远了,直到寺影消逝在青年陆游的眼眸,他才觉一直摇动的手臂都有些发麻了……
陆游离开云门草堂后,他的老师曾老先生,写了《题陆务观草堂》一诗:“草堂人去客来游,竹笕泉鸣山更幽。向使经营无陆子,残僧古寺不宜秋”。老先生以诗寄情,表达了对这位得意门生万般的不舍与思念。
而对于陆游来说,少年时在云门读书时的情景,也成为他抹不去的记忆,多次出现在他后来的诗作里。
他在《追感旧事作绝句》中写道:“常忆初年十七时,朝朝乌帽带而出。”他在《五云桥》一诗中注道:“往时镜湖陂防不废,则若耶溪水常满,可行大舟至云门。”真切切,此情可待成追忆……
弹指一挥间。话说十五年后,当年十七岁离开云门寺的陆游,已成为风华正茂的后起之秀。这一年,三十二岁的陆游将赴任福建任主簿。临行前,他特地回到故地,重游云门寺。
只是,物是人非。曾老先生早已不在人世。寿圣院里也只剩四、五个老僧人。这几个看着陆游长大的老师父,看到陆游回来,惊喜不已。他们拉着陆游的手,老泪纵横。
陆游抬头看着寺院门楣上,那陈旧的“寿圣院”门额,落寞在寒风里,也是百感交集中。
返程前,陆游因老僧人之邀,特地为“寿圣院”作记,以“磨刻崖石”存作纪念。“忆儿时往来山中,今三十年,屋益古,竹树益苍老。”拳拳之念,溢于只字之间。
送君一别终有时。当老僧人们再次相送陆游至溪畔时,面对若耶溪,陆游诗情勃发,吟诵出千古佳作《留题云门草堂》:
小住初为旬月期,二年留滞未应非。
寻碑野寺云生屦,送客溪桥雪满衣。
亲涤砚池余墨渍,卧看炉面散烟霏。
他年游宦应无此,早买渔蓑未老归。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0)

相关推荐

  • 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浙江游记):绍兴记忆

    户外旅行记录 绍兴,古称会稽.越州,南宋高宗赵构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并沿用至今. 说到绍兴,第一个就会让人想到鲁迅,从百草园到 ...

  • 有人要为陆游修房子,陆游却用一首诗婉拒,此人才华不输陆游,他是谁

    "幸有湖边旧草堂,敢烦地主筑林塘.漉残醅瓮葛巾湿,插遍野梅纱帽香.风紧春寒那可敌,身闲书漏不胜长.浩歌陌上君无怪,世谱推原自楚狂." 上面这首诗是南宋陆游的作品<草堂> ...

  • 长安与中国佛教文化

    长安是中国佛教的僧才汇聚中心:两晋.南北朝时期,长安是北方佛教的僧才汇聚中心.长安良好人文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的高僧.学问僧前来.印度僧人从陆路海路来到长安,西域僧人从河西走廊来到长安:日本朝鲜僧人自 ...

  • 〖夜读〗乌篷船

    麦秸 乌篷船 作者/汪志成 总牵着河湾里 那一缕桨声的幽远 手脚并使   用两片木桨 悠闲地从波光里拍击出 一首最原始的乡歌 雨滴   撒在篷顶上 如爷爷用砻筛扬谷子般均匀 扬出的那些瘪谷子    落 ...

  • 一座有“独产”的小城

    改革开放以后,港台风最早吹进长期封闭的中国大陆,一首名叫"小城故事多"的歌曲率先登陆.本来就充满乡土情怀,经台湾歌手邓丽君甜甜地一唱,歌曲就更娓娓动听,立即风靡一时: 小城故事多, ...

  • 行走丨中原写意:仙门山暮春拾句(组章)

    <登仙门山> 其实在仙门山,我并没有看见神仙.那些仙风道骨,那些羽化登仙,其实都离我很远. 在云间,我只看到开山的人.他们打通了一线天,他们将根系扎进石头的古树精心修剪,他们在神道上垂下两 ...

  • 行走丨云门传奇:秦望山与秦始皇

    秦始皇三十七年,"东南有天子气"的一句流言,在坊间甚为流传,自然也传到了始皇帝嬴政的耳朵里.无风不起浪,这还得了,要知道,皇帝的子孙都在咸阳呀. 此时四十九岁的皇帝,虽说正值壮年, ...

  • 行走丨云门传奇:樵风泾之“郑公风”

    若耶溪畔有关郑弘的传说,自古以来,一直在当地口口相传,"郑公风"便是其中之一. 史载,郑弘为东汉会稽山阴人,出身于官宦之家.曾祖父郑吉曾为西汉首任西域都护.而郑弘自己在官场上,从一 ...

  • 行走丨云门传奇:丽句亭的来历

    云门山下云门寺前,有一亭,名唤"丽句亭".亭内刻有许多赞美云门寺的唐贤诗赋.亭名与唐朝诗人秦系相关,源自其所作<山中奉寄钱员外兼苗发员外>诗句,"高吟丽句惊巢 ...

  • 行走丨云门传奇:不负岭

    旧时,连着山阴与会稽两县有一覆斧岭,当地人又称它为不负岭.关于不负岭之名的来历,跟一段传说故事有关. 相传唐贞观年间,文武兼济的唐太宗李世民,对书墨大家甚为推崇,尤其酷爱王羲之的书法,但他所收集的王羲 ...

  • 行走丨云门传奇:浮休公深居精舍

    元至正十五年盛夏,因不满朝中昏聩腐败,已辞官还里数年.被羁管于绍兴的刘伯温,受云门广孝寺大禅师浮休公所邀,相偕云门灵峰寺奎上人,一同前往若耶溪的深居精舍. 彼时,人们把修道之地称为精舍.此深居乃浮休公 ...

  • 行走丨云门传奇:“洗骨池”的来历

    相传,宝掌和尚手握珍珠.成拳出生,所以父母为其取名"宝掌".唐高宗显庆二年,宝掌和尚已高龄一千零七十二岁,人称千岁和尚. 离开黄梅双峰祖寺,走访名山大川,礼拜各地尊圣,并随处讲经布 ...

  • 行走丨云门传奇:刘基过普济寺与清远楼记

    一早,普济寺小和尚慧可随师父砥上人,在大殿做完两堂早课后,起身,便听师父吩咐道:"慧可,你待早膳后,速去清远楼准备些茶点,今日有客人来临." "知道了,师父!" ...

  • 行走丨云门传奇:雍熙院

    唐朝年间. 二月的云门山,还在料峭轻寒中,黄灿灿的迎春花已爬满了山坡. 这一日清晨,东方刚露出鱼肚白,狭长的幽谷里,云蒸雾绕,涧清泉鸣.山麓南面一处寺门开了,走出一个侧背着黄色香袋,穿戴整齐的僧人,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