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太极阴阳“天人合一”的人体结构与功能模式图解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易经》太极阴阳图“阴阳互根”的结构模式和“阴阳互用”的运动模式是自然界结构与功能的理论模型。在自然界,太阳和地球这个阴阳对立统一体存在着阴阳互根的结构模式和阴阳互用的运动模式。在人体,命门与五脏这个阴阳对立统一体也存在着阴阳互根的结构模式和阴阳互用的运动模式。在胚胎卵细胞的演变过程中,则存在着太极八卦的演变模式。

《易经》太极阴阳图

天地太极 阴阳图

人体太极阴阳图

胚泡太极八卦图 

   天人合一 

《易经》认为: 太极为天地万物之始, 即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相错, 变在其中。 在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这一演变过程中,两仪的生成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两仪即阴阳,阴阳分则天地立,由是阴阳二气上下升降,就可造化出万事万物来。所以审视两仪的基本原理,是认识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基本点。

对于太极生两仪的基本过程,张景岳的论述较详,他说:“太极本无极,无极即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也”(《医易义》)。这一过程如图1~图3所示。两仪生四象,再籍以太阳太阴少阳少阴之说,便可得出太极图解,如图4所示。

因为按照阴阳法则,以定位言,则阳在上,阴在下;以升降言,则阳下降,阴上升;以道路言,则左为阳降之道,右为阴升之路。由此言之,所以太阳在上主天,太阴在下主地;太阳从左以降,是天阳下降于地,而阴中之阳为少阳,故而少阳在下(地);太阴从右以升,是地阴上升于天,而阳中之阴为少阴,故而少阴在上(天)。其中原理,正如张景岳所言:“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唯阳中有阴,故天气得以下降,阴中有阳,故地气得以上升”(《类经·运气类》)。

“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是太极阴阳图的结构模式,是指其内部阴阳互为其根以使得“阳气生化无穷,阴气泉源不竭”的阴阳互根互藏之道,“阴阳互藏”就是指互为其根,即阴阳鱼的鱼眼;“唯阳中有阴,故天气得以下降,阴中有阳,故地气得以上升”则是太极阴阳图的运动模式,是指其外部阴阳相互为用以使得“天气得以下降……地气得以上升”从而天地一体的运动模式,即阴阳鱼的鱼尾(少阴和少阳)。所以张景岳所讲的前者是阴阳互根互藏,后者是阴阳互用。

互为其根的“阴阳互藏之道”是太极阴阳图的结构模式,相互为用的“天气得以下降……地气得以上升”是太极阴阳图的运动模式。阴阳互用的运动模式实际上就是指阴阳相互为用的升降运动,如《内经》:“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由图2可见,太极在一动一静分阴分阳的初始阶段,就蕴藏着阳中含阴,阴中有阳的机理。两仪分立时,在太阳的重心有一黑色的阴,在太阴的重心有一白色的阳,此正是“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也是“阴阳之精,互藏其宅”(《运气类》)的阴阳互根之道。

水火为阴阳之根,以水火论之,则此正是火外明而内暗,水外暗而内明之证。张景岳说:“阴者宜暗,水则外暗而内明;阳体宜明,火则外明而内暗”,这是因为“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成”(《类经图翼·阴阳体象》)。火中有水,阳中有阴,乃为生化之本,方可生机不息,亦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道。“阳得阴助”一定是内助的阴方可使其生化无穷,它是内在的物质基础,外助的阴是不能使其生化无穷的。水中有火,阴中有阳,乃为泉源之温,方可孕育万物,亦即“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道。“阴得阳升”一定是内在的阳方可使其泉源不竭,是内在的动力,是泉源之温,外部的阳是不能使其泉源不竭的。

阴阳互为其根,火不息必以水为其本,水不寒必以火为其温,水火阴阳相互包含以相互资生,在其各自的内部就蕴藏着可以相互转化的物质基础和动力,如此才能火不息而水不寒。只有不息之火才能使其阳气生化无穷,只有不寒之水才能使其阴气泉源不竭,这是由其各自的内部因素所决定,这就是太极阴阳图“阴阳互藏之道”的结构原理。

“唯阳中有阴,故天气得以下降”,不息之火使其阳气下降需有来自外部阴气的作用(少阴);“阴中有阳,故地气得以上升”,不寒之水使其阴气上升需有来自外部阳气的作用(少阳)。地阴之气要上升而不能自升,必得阳气(少阳)之助而后升,地之阳,即天下降之阳(少阳),以阳助阴升;天阳之气要下降而不能虚降,必得阴气(少阴)之助而后降,天之阴,即地上升之阴(少阴),以阴助阳降。只有阳气下降阴气才能上升,只有阴气上升阳气才能下降,二者一升一降,相互为用,才能升降不已,并由此将对立的双方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这是由其各自的外部因素所决定,这就是太极阴阳图“阴阳互用”的升降运动。

所以,阴阳互根是指阴阳各自内部所藏纳着可以转化的物质基础(阳中有阴)和内源性动力(阴中有阳),以使其阳气能生化无穷和阴气能泉源不竭,也就是“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的结构原理,即阴阳鱼的鱼眼;阴阳互用是指对立的阴阳双方相互消长进退的外部条件,阴阳相互吸引以使阳能降而阴能升,也就是“天气得以下降,地气得以上升”的“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的升降运动原理,即阴阳鱼的鱼尾(少阳和少阴)。前者是“阴阳之精,互藏其宅”,是阴阳相互转化的物质基础,是阴阳的核心,是“阴阳互根互藏”的结构之道;后者是“阴阳之气,相互吸引”,是“阴阳互用”的升降之道。

只有阴阳互为其根,阳才能生化无穷,阴才能泉源不竭;只有阴阳升降相互为用,对立的双方才能链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前者是内部因素,后者是外部因素。根为本,用为标,阴阳不能互为其根,阳便会息灭,阴便会寒凝,也就谈不上阴阳互用的升降运动,事物便会消亡。

《格致余论》:“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阳能降而阴能升,一升一降阴阳相互为用方可变生万物。只有阴阳互为其根,又相互为用,事物才会发展,这就是太极阴阳图“阴阳互根”的结构原理和“阴阳互用”的运动原理所在。

任何事物都有结构(体)与功能(用)两个方面,太极图也不例外,从整体上看,阴阳互根是太极图的结构模式,是静态,为体,阴阳互用是太极图的运动模式,是动态,为用。“阴阳互根”的结构模式和“阴阳互用”的运动模式是太极阴阳图最直白的两大基本特征。

太极阴阳图的这两大特征是自然界及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理论模型。四象则是分解了两仪, 以太阳少阳太阴少阴之说, 它只是用以具体阐明“阳中有阴(少阴), 故天气得以下降;阴中有阳(少阳),故地气得以上升”的阴阳相互为用的升降运动原理。八卦则是表示了天地阴阳二气在升降运动的消长进退过程中所发生的量的变化,如图5 所示。 而这不同的量变相互组合就会构成不同种类事物的质变, 如(乾)与( 坤)、(兑)与(艮)、(离)与(坎)、(震)与(巽) ,如此八卦相错,其基因(阳爻阴爻)不断的组合,由三爻的八卦组合变化为六爻的六十四卦。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六十四卦的六爻再组合变化时也就产生了三极之道的天、地、人之质的飞跃,也就有了自然界事物的千姿百态和无限多样品类的质变。六爻六十四卦是最高卦,也就是基因的最高组合。

太极阴阳图原称为“天地自然之图”,所以它应是自然界天地结构和运动原理的理论模型。按照太极阴阳对立统一的基本法则,我们设对立统一关系的太阳为天,地球为地,即太阳和地球应具有太极阴阳图“阴阳互根”和“阴阳互用”的两大基本特征:

太阳的内部主要可以分为三层:核心区、辐射区和对流区(见图6)。太阳的核心区域虽然很小,半径只是太阳半径的1/4,但却是太阳那巨大能量的真正源头。太阳核心的温度极高,达1500万℃,压力也极大,使得由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得以发生,从而释放出极大的能量。这些能量再通过辐射层和对流层中物质的传递,才得以传送到达太阳光球的底部,并通过光球向外辐射到太阳的大气层。

换言之,太阳的核心区无疑是太阳巨大能量的物质基础,太阳没有这个由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的发生,亦即没有这个物质基础的转换,太阳就不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太阳的核心区是物质基础属于阴,太阳的辐射区、对流区及太阳的大气层是其功能的体现属于阳。

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结构(体)与功能(用)两方面,体阴用阳,体在内,用在外,这两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太阳也不例外。阴阳是相对而言的,虽然太阳表面的温度是6000℃,而其核心区是1500万℃,但从物质(体)与功能(用)这个角度来看,太阳核心区产生的热核反应为太阳表面的光辉提供了物质基础属于阴,其辐射区、对流区体现了功能属于阳,相对而言,二者是物质与功能、体与用的阴阳关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虚实言,虚为阳,实为阴,太阳的外围为虚(用)为阳,太阳的核心区压力极大为实(体)为阴。再者,太阳的表面光芒万丈属于阳,而太阳的内部是不透明的,其内核深不可见属于阴。所以从阴阳相对而言这个意义上来讲,这就是“阳中有阴”的结构格局,也就是张景岳的“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之道。而且从图6来看,其核心区也极相似太极阴阳图“阳中有阴”的结构特征,即鱼眼。“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显然,这一定是太阳内部的阴,外部的阴是不会使其生化无穷的。阳中有阴方可生化无穷,否则为无根之火!

图6 太阳,阳中有阴

地球也主要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心)。地球上最热的地方是地心,温度高达6000度,呈熔融状态(见图7)。

图7 地球,阴中有阳

科学家证实:“水覆盖了地球百分之七十一的面积,假如把陆地削平,填入海中,那么整个地球就会被三千米左右深的水圈包围起来。我们实际上居住在一个叫错了名字的星球——水球上。除了地表水之外,在大气圈里也充满了水,在离地面五公里的大气层里所含水分占整个大气层水分的百分之九十,在地球总水量中仅占十万分之一的大气水,在生物的生息繁衍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水同地表水之间的不息循环,生物将是很难生存的”。所以,水是地球之根本。地球虽然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构成,但“万物禀形非水不育”,所以水是地阴之根本。

水为阴,火为阳;寒为阴,热为阳。相对而言,地球外表是水,其性寒,内里是火,其性热,是“阴中有阳”的结构格局,也就是张介宾的“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之道。而且从图7来看,地心也极似太极阴阳图“阴中有阳”的结构特征,即鱼眼。“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显然,这一定是地球内部的阳,外部的阳是不会使其泉源不竭的。阴中有阳方可泉源不竭!否则为死水一潭。

明.张景岳说:天地“造化之权,全在水火”。又进一步说:“万物之生者,亦惟此日也”(《类经附翼·求正录·大宝论》),“万物禀形,非水不育”(《景岳全书·杂证谟》)。日为太阳,是“阳中之阳”,乃为真阳之火;水为太阴,是“阴中之阴”(《大宝论》),乃为真阴之水,即太阳真火与太阴真水的上下升降运动有关乎万物的造化,所以应是天地阴阳之根本。

“唯阳中有阴,故天气得以下降”,这个“阳中有阴”一定是来自外部的地之阴气;“阴中有阳,故地气得以上升”,这个“阴中有阳”一定是来自外部的天之阳气,这是“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的阴阳双方相互为用的运动原理。只有相互为用(相互吸引)的升降运动才能使对立的双方链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天地一体,所以“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

从整体上看,太阳阳中有阴,地球阴中有阳是太极阴阳图阴阳互根的结构模式;而太阳火之阳气下降于地,地球水之阴气上升于天就是太极阴阳图阴阳互用的运动模式。前者是结构,为体,后者是功能,为用,符合任何一个事物都有结构(体)与功能(用)的两个方面。如果以水火论之,则太极阴阳图如图8所示,则此正是火外明而内暗,水外暗而内明之证。

图8 水火太极阴阳图(火外明而内暗,水外暗而内明)

太阳“阳中有阴”,地球“阴中有阳”符合太极阴阳图阴阳互根的结构模式,其相当于太极阴阳鱼的鱼头和鱼眼。太阳火之阳气与地球水之阴气上下升降造化万物的运动符合太极阴阳图阴阳互用的运动模式,其相当于太极阴阳鱼的鱼身和鱼尾(少阳和少阴)。所以,太阳与地球这个阴阳对立统一体或许就是太极阴阳图的真正源头。所以太极阴阳图原叫“天地自然之图”。

“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在天为风热湿燥寒五气,在地为木火土金水五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太阳和地球这个阴阳对立统一体既然为天地阴阳关系,就应具备形气关系。缘何属于地球大气层变化范畴的风热湿燥寒五气为天?因为站在地球上来看,四时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太阳相对于地球的视运动所引起太阳火的光能和热能对地球表面辐射量的相对变化的结果,即春夏秋冬四时是由于太阳火的强弱变化而产生的。四时(五季)的相推又使地球的大气层产生了风热湿燥寒五气的变化,所以称五气为天。气为阳,火是阳气之根本,所以太阳火是五气(天阳)之根本。只有太阳火强弱的正常变化,才能四时相推,五气顺布。

天为气,地为形,气为阳,形为阴。虽然天是由风热湿燥寒五气构成,但太阳火是五气之根本。虽然地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但水是地阴之根本。张景岳说“火之在地,为阴中之阳,非少阳呼?”地火只是阴中之火,阴中之火为“少阳”而非为太阳。地水有地火的氤氲才不致其寒凝而寂灭万物,否则“水性本寒,使水中无火,则其寒必极,寒极则亡阳,而万物寂灭矣”。

如果没有地火的氤氲作用,地水便会寒凝不化而不能孕育万物,这是内因。太阳火与太阴水是天地形气之根本,所以(天地)阴阳升降,实质上是水火升降,(天地)形气相感,实质上是水火相济。所以天地“造化之权,全在水火”,是惟太阳火之阳气与太阴水之阴气上下升降而已。如果阳气不能下降,阴气不能上升,阴阳之气不能相互为用,就不会有天地一体,也就不会有万物的化生,这是外因。只有阴阳互根互用,内因外因共同作用,才会有万物的化生。

张景岳指出:“人身小天地”,“人是小乾坤”,“人道本乎天道”。即人体也应是天和地的对立统一体,应具有太极阴阳图“阴阳互根”的结构模式和“阴阳互用”的运动模式。这也应是《内经》“天人相应”及“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的思想。

张景岳言:“五脏本皆属阴”,又言“五脏之本,本在命门”,就像“地球之本,本在太阳”一样。命火是一身阳气的根本,而五脏本皆属阴又本于命门,所以命门与五脏应是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我们设命门为天,五脏为地:

命门为“元气之所系”,又藏有元精。元气为元精所化生,二者是功能与物质的关系。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结构(体)与功能(用)两方面,体阴用阳,结构为阴,功能为阳,体在内,用在外,这两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命门也不例外。阴阳是相对而言的,元气为功能属于阳,元精是物质属于阴,二者同属于命门(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元气用在外需发布远行,元精体在内需固守舍藏,体阴在内,用阳在外,抽象而言,可以认为这是“阳中有阴”的结构模式。这与太阳一样,它的外面是光芒万丈的阳气(元气),内里是产生热核反应的物质(元精),太阳没有内里的热核反应(热核反应相当于元精“化生”元气的过程)就不会产生能够温煦到大地的天之阳气(元阳之气),命门没有元精的生化作用(元精“化生”元气的过程就相当于太阳内部的热核反应)就不会产生能够温煦到五脏六腑的元阳之气,二者的道理是一样的。元气又称之为元阳之气,亦称之为命火,是人体一身阳气之根本,这与太阳火是天之阳气的根本同出一辙。所以命门是人体内的天,符合太极阴阳图“阳中有阴”的结构特征。

金木水火土“五脏本皆属阴”(《求正录》),是组成人体内陆的内容,而肾水是五脏之阴的根本。木火土金水五形之火是地火,所以心火是阴中之火,为阴中之阳。抽象而言,可以认为这是“阴中有阳”的结构模式。实际上,心火主血脉的功能是推动五脏血液循环的根本动力,如果没有心火主血脉的功能,脏腑就难以产生五脏六腑之精气(阴气),尤其是心火衰竭就会出现肾水不化的临床病症,这是阴中无阳则其寒必极之证。与地球一样,虽然地球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组成,但“万物禀形非水不育”,所以水是地阴之根本。地火是阴中之火,为阴中有阳的结构模式,如果没有地火氤氲这个内部因素,就不会有泉源之温,地水也就会寒凝不化,这与心火衰竭首先表现的是肾水不化的病症相一致,所以可以认为心火是阴中有阳的结构格局,这也是“人道本乎天道”之证。五脏是人体内的地(阴),所以“五脏本皆属阴”,五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心火是阴中之火,为地火,是阴中之阳,所以人体内的地(五脏)符合太极阴阳图“阴中有阳”的结构特征。

或者:五脏是形本属阴,所以五脏阴中有阳也可认为是五脏其形质在外,而功能于内,如心主血脉、肾主水、脾主运化、肺主气、肝主津液等,这些水、血液、食糜、气、津液等物质的代谢过程均在脏器内部完成,是“阴中含阳”的格局;命门则不同,其形质(元精)在内,而功能(元气)行于外,其元气元神均至幽至微,杳然不可见,是“阳中含阴”的格局。

太极阴阳图的另一个特征是阴阳相互为用的升降运动,那么命门与五脏也应存在着阴阳相互为用的升降机理。“五脏本皆属阴”,肾水是阴中之阴,阴中之阴为太阴,所以肾应为太阴之脏。太阴为至盛之阴,所以肾亦称为“至阴之脏”,而位于人体的下极。命火是阳中之阳,阳中之阳为太阳,所以命门应为太阳之脏。而太阳为“至盛之阳”,所以命门应为至阳之脏,位于人体的上极才是。命门为至阳之脏而居上,肾为至阴之脏而居下,二者位于人体的两极,成上下对立升降之势以阴阳相互为用,合乎天道。

命火之阳气与肾水之阴气是如何上下升降相互为用?首先得明确命门的部位,实际上《内经》的“命门者,目也”就是指命门的部位所在。明.张景岳在阐释“命门者,目也”时指出:“睛明所夹之处,是为脑心,乃至命之处,故曰命门”。脑髓有间脑与大脑先后天之区分,两睛明目系所夹之处正是脑髓的中心,脑髓的中心是间脑,所以张景岳所指的脑心就是间脑。人类胚胎早期,脑心的侧壁外突,形成视目系,即《内经》的目睛命门与脑心在发生学上就有着渊源关系。目是脑心的门户,脑心是《内经》的命门所藏纳的先天之精,是生命之根本。命门通过目系与脑心相联通,二者是生命之门与生命之室的关系,门与室是一体的,目系只是通道。生命之门就是储藏生命物质的地方,生命之室(泥丸宫)就是脑心元精元神所舍藏之处(见图9图10图11图12)〔1、3〕。

脑心就是位于脑髓中央形似泥丸的间脑,间脑主宰着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体现着元神的作用,是人体最重要、最核心的生命中枢,去掉大脑皮层生命尚可存在(植物状态),去掉脑心生命不复存在。脑心是人体最至关重要的生命物质,它就是目睛命门所藏的先天之精,亦即元精。目睛命门因藏有脑心这个先天之精而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内经》指出目就是命门,是藏有脑心这个非常重要物质的生命之门(见图12)。

图9

图10

图9图10 脑髓有间脑与大脑先后天之区分。大脑有思有虑主宰着躯体视听言行之心理活动,属于后天识神;间脑形似泥丸位于整个脑髓的中心,称之为脑心,脑心无思无虑主宰着五脏六腑内脏的生理活动,属于先天元神。

图11 睛明所夹之处是为脑心,两睛明目系交叉像把钳子夹着脑心。脑心就是目睛命门所藏的先天之精。

图12

图12 间脑形似泥丸是整个脑髓的脑心。人类胚胎早期间脑的侧壁外突形成视目系(命门),目睛命门通过目系与脑心相联通,其有着发生学上的渊源关系。足太阳之脉起于目睛命门(“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就必起源于脑心,这是由其发生学上的关系所决定的。

脑心元精化生的元气随起源于脑心泥丸宫生命之室的足太阳经运行通过目系出生命之门目(“气出于脑”“阳气出于目......循项下足太阳”),然后上额循项下入五脏六腑之俞,最后植入足少阴肾经的至阴穴,并唯肾而络,以命门天火之阳气温煦人体内的地(五脏),这还是命门为“五脏六腑之本”和“其气与肾通”的经络学证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睛命门,就必上属于脑心,这也是由其发生学上的渊源关系所决定的。这就是太极阴阳图“天之阳气下降于地,地之阴气上升于天”在人体内阴阳相互为用的升降运动。

《内经》“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人生先成之精就是先天之精,脑髓就是由先天之精而构成。但是脑髓有间脑和大脑先后天之分,大脑是间脑的自然延伸,是低级脑部位,间脑是脑髓的核心,是高级脑部位(见图13),所以“精成而脑髓生”本质上应该是“精成而脑心(间脑)生”,脑心是由先天之精凝聚而成!再合参“命门者,目也”及目与脑心在发生学上的渊源关系,所以脑心就是生命之门目所藏的先天之精!命门藏先天之精是它最基本的功能,所以《内经》的这个命门目就是命门,它所藏的先天之精就是脑心,如同中医的心肝脾肺肾五脏系统本身就包含了解剖学上的实质器官一样,《内经》的命门也是有解剖学物质基础的,因为没有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功能!

《内经》“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结:缔结之结也,即足太阳经是缔结于命门的一条经脉;结:植物长(zhǎng)出的果实或植物结出的果实,即足太阳是命门长(zhǎng)出的一条经脉或足太阳是结出于命门的一条经脉,所以说“太阳......结于命门”;结:系(jì)也,即足太阳是系于命门的一条经脉,如同命门为“元气之所系也”一样。《内经》“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也是说足太阳是起于目睛命门的经脉。

足太阳之脉出自目睛命门就必源自脑心,这是目睛命门与脑心在发生学上的渊源关系所决定的。即足太阳之脉是起源于目睛命门脑心的经脉,它属于目睛命门,这是《内经》所明确的。元气就是“大盛之阳气”,而足太阳经是运行大盛之阳气的经脉,所以足太阳就是运行命门元阳之气的经脉,二者是脏经相符的渊源关系,这应是《内经》其脏配其经的本意。命门脑心元精化生的元气随起源于脑心生命之室的足太阳经的运行通过目系出生命之门目(天)(“气出于脑”“阳气出于目......循项下足太阳”),然后上额循项下入五脏六腑之俞以温煦人体内的地(五脏),这就是命门天之阳气下降于地的经络学证据(见图12)。

五脏(地)得到命门天阳之气的温煦后,便产生五脏地之阴气以上升于天,但五脏地之阴气如何上升于命门(天)?其途径有二:一,《内经》“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上属于脑”,目与脑心在发生学上有着渊源关系,上注于目睛命门就必抵达于脑心,所以五脏六腑之精气(地之阴气)皆上升于目睛命门脑心(天)。

五脏六腑之精气是如何上升于目睛命门上属于脑心的?《内经》没有具体讲,但间接的看,《内经》有“诸脉者,皆属于目”“目者,宗脉之所聚”之说,“诸、宗”的字义是“众、许多”的意思,即五脏六腑之精气应是通过“诸脉、宗脉”等众多经脉上升于目睛命门的,然后再通过目系上属于脑心,以地阴之气上济于天。二,《内经》曰:“肾生骨髓”。肾精主骨生髓通于脑。《内经》又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由于肾是五脏之阴的根本,所以是肾藏五脏六腑之精,即肾精携带着五脏六腑之精气(地之阴气)通过髓道抵达它的最高点——脑心命门,或者说肾水之精气通过髓道上升至它的顶点——脑心(见图13)。《灵枢.经脉》曰:足少阴“贯脊,属肾”。《足臂十一脉灸经》曰:足少阴脉“循脊内”。《阴阳十一脉灸经》曰:足少阴脉“上穿脊之”。足少阴肾经与脊髓直接相通,即肾或是通过其上循脊内的足少阴肾经经过脊髓(髓道)上升至它的最高点——脑心命门。[3]

图13

图13 脑髓有脑心与大脑先后天之分,脑心的主要内容是丘脑。大脑是丘脑的自然延伸部分,是脑的低级部位,丘脑是脑的高级部位。无论从形态解剖学还是从生理学观点看,脑心应是髓道的最高点,肾主骨生髓通于脑的最高点应是脑心,足少阴肾经上循脊内的顶点应是脑心。

如此命门居于人体的上极以其天火之阳气下降于地,温煦而不燔灼,蒸化而不干戈,气化适宜则水之阴气由此而化而升;肾居于人体的下极以其地水之阴气上升于天,相济而不凌盛,奉养而不扼息,濡养有度则火之阳气由此而生而降。此阴升阳降水火相济就是太极阴阳图阴阳相互为用的升降运动。这也是命门“其气与肾通”的《难经》本意。

《内经》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命门大盛之阳气通过足太阳经的运行入十二脏之俞下降于五脏六腑,降者谓天,所以命门是人体内的天;五脏六腑之精气通过诸脉、宗脉皆上升于目睛命门上属于脑心,升者谓地,所以五脏是人体内的地。

命门足太阳经大盛之阳气下降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门足太阳经下降于五脏六腑之俞,并唯肾而络,肾精主骨生髓直通于命门脑心,这就是“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的天人相应观。命门天之阳气与五脏地之阴气相互为用的升降运动将命门与五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人体成为一个对立统一的之精气(阴气)皆上升于目睛命门,这就是“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的天人相应观。命整体,所以“人身小天地”“人是小乾坤”。

从整体看,命门阳中有阴,五脏阴中有阳就是太极阴阳图阴阳互根的结构模式;命门天之阳气下降于五脏,五脏地之阴气上升于命门就是太极阴阳图阴阳互用的运动模式。前者是结构,为体,后者是功能,为用,符合任何一个事物都有结构(体)与功能(用)的两个方面,也符合太极阴阳图的两大特征。命门与五脏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生机不息,这就是《内经》的“天人合一”之道。

张介宾指出:“五脏之本,本之命门,神气之本,本在元精”。五脏与命门是对立统一的天地阴阳关系,而阴以阳为主,地以天为主,所以“五脏之本,本在命门”,如同地球之本,本在太阳一样,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命门元精化生元气,元气化生元神,所以命门元神元气之“神气之本,本在元精”,如同太阳的阳气神明之本,本在太阳的核心区一样,没有元精就没有神气。可见,张介宾早已精辟的阐述了命门与五脏的关系,只是他没有上升到对立统一的天地阴阳关系。

太极阴阳图是自然界及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理论模型,所以人体胚胎卵细胞的演变过程也存在着太极阴阳图的演变原理。

人体从受精卵开始的卵裂分化形成胚泡的过程遵循着太极八卦的演变过程和规则。见图14

        A 2细胞期(太极生两仪)

      B 4细胞期(两仪生四像)      

C 8细胞期(四像生八卦.八卦相错,  左太阳少阳,右太阴少阴,变在其中)                                                                                                                      

        D 16细胞期(桑椹胚)     

    E 64细胞期(64卦)   

F 胚泡期(内细胞群)

图14 卵裂分化形成内细胞群的过程遵循着太极八卦的演变过程和规则

受精卵在30小时左右分裂为两个细胞,大小不一,一个大卵裂球,一个小卵裂球,若以天地大小喻之,符合太阳大,地球小一大一小的原理。阴阳是相对而言的,大的为阳,小的为阴。每个细胞中都有一个内核,又符合“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结构格局(见图12A)。在40小时左右卵裂成4个细胞,50小时左右分裂成8个细胞,在72小时,胚卵由8个细胞变成16个细胞形成了桑椹胚,8个细胞发生裂变形成16个细胞的桑椹胚是个节点,因为之前是细胞的卵裂,之后则是细胞的分化,说明由8个细胞裂变成16个细胞时其性质发生了变化,这与“八卦相错、变在其中”是同一个节点。

第4天时,分化为64个细胞。第五天时,分化为100多个细胞的胚卵就由实心的细胞团变成囊状的胚泡了,这时也就形成了内细胞群(见图12F),内细胞群是一群具有全能分化功能的细胞,它们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分化为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胚层,并最终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器官,构成一个完整的生物体。即64个细胞分化成100多个细胞时又发生了具有生命演绎的质的变化,这与64卦再演变时就可演绎出天地人三极之道的万事万物来是同一个节点。

换言之,受精卵裂变成2个大小不等的细胞时,是太极生两仪,大的为阳,小的为阴,两个细胞中又各有一个内核,此时也符合“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结构原理(见图12A);2个细胞变成4个细胞时,是两仪生四像,左上大的细胞为太阳,左下小的细胞为少阳,右下大的细胞为太阴,右上小的细胞为少阴(见图12B);4个细胞变成8个细胞时,是四像生八卦;8个细胞是个节点,因为8个细胞变成16个细胞时形成了桑椹胚,桑椹胚之前是卵裂,之后则是分化,即8个细胞演变的结果发生了质的飞跃,这就是“八卦相错,变在其中”的结果及节点。

当以几何数分化至64个细胞,64个细胞再相错分化时又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100多个具有全能分化功能的内细胞群,内细胞群最后将会发育成为胎儿的各个部位,这也就是太极阴阳图的64卦再相错时的量变就会发生具有生命演绎天地人三才之道质变的结果,所以64个细胞再演变时就孕育着无限生机,与64卦的演变是同一个道理。

组成卦的阴爻“- -”和阳爻“—”,实际上就是基因的片段及密码符号,只要是三爻成卦就只有8卦、六爻成卦只可能是64卦。 阴阳爻按上中下次序任意排列,最多只会有8种结果,就是通常说的八卦 ,2*2*2=8 。按初、二、三、四、五、上次序任意排列,最多只会有64种结果,就是六十四卦,2*2*2*2*2*2=64。

所以,8个细胞裂变的下一步是桑椹胚,64个细胞分化的下一步是内细胞群,这两步的结果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即16个细胞的桑椹胚本质发生了变化,因其之后是由卵裂变成了分化,其形态、结构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100多个内细胞群的本质也发生了变化,因其之后将形成完整的生物体,功能上也发生了变化,这与太极八卦和六十四卦的节点相一致,因为八卦和64卦演变的结果其意义是非凡的,这说明基因(阴爻阳爻)整合到三爻的八卦和六爻的64卦时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就会有非凡的意义。胚胎细胞的几何变化到8和64个细胞为节点,与太极爻卦的几何变化到8卦和64卦为节点的演绎不是偶然的巧合,它应是所有事物的演变规律,这也是《内经》“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观点在胚胎细胞演变过程中的验证。

三爻成八卦。在生物遗传密码中,DNA中的四种核苷酸A、G.、C、T每三个一组相联构成三联体遗传密码,可见周易的三爻卦蕴涵了生物三联体遗传密码的原理(见图15)。宇宙物质从无机界到生物界都遵循着三联体结构形态,几乎所有的生物体都使用同样的三联体遗传密码,可见“三联体”(三爻)是宇宙物质形态的基本结构。“三联体”结构是宇宙的一个“基态信息”,或者说是宇宙物质结构的“基因”。周易作者正是在掌握了这一宇宙“基因 ”的前提下,以三爻卦创建了周易八卦,三爻就是周易的“基态信息”。由此可见,三爻八卦是个定数。

图15 三爻卦与三联体密码在结构、表达和组合方式上是一样的。

六爻成64卦。三爻八卦不是太极演变的终点,六爻64卦才是太极演变的最高点。周易除了三爻卦的八卦外,为何还有六爻卦的六十四卦呢?因为宇宙中万事万物及人类都不是孤立的、静止不动的,而是相互影响、盘根错节不停地运动变化着的,所以八卦也是相互影响、盘根错节不停地运动变化着的。如A事物与 B事物相互作用,就成为两两相叠的A/B,同理八卦表示这种万事万物相互影响运动变化的形式自然是代表A事物的三爻卦与代表B 事物的三爻卦相互作用而成为两个三爻卦相叠的六爻卦,组成一个信息整体。一爻二爻为地道,三爻四爻为人道,五爻六爻为天道,构成以天道推拟人道,以人道反映天道的“天人合一”的人天观,以此揭示自然、社会中万事万物及人类的种种信息。

八卦两两相叠便组成六十四卦,且最多只能组成六十四卦。在生物遗传中,DNA中的四种核苷酸A、G.、C、T每三个一组相联,最多可排列成六十四种不同的三联体,即三联体遗传密码,所以生物共有六十四个遗传密码。这与周易阴阳爻三联体组成八卦,三爻八卦两两相叠组成六爻六十四卦是相吻合的,即周易最高的六十四卦就是六十四个密码,胚泡64细胞期的六十四个密码就是周易的六十四卦。

《易经》64卦与DNA64个密码子有着惊人的对应关系(见图16)。生物有六十四个三联体遗传密码,周易有三联体相叠的六十四卦,彼此以各自的表达方式高度统一于宇宙的“基因”——宇宙演化的六十四个密码中,统一于宇宙全息的统一场中。由此可见,八卦卦爻演变的最高境界只能是64卦,64卦再演变就会产生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万事万物了。亦即8个细胞(8个密码子)之后分化成的最高境界只能是64个细胞(64个密码子),生物体的64个三联体遗传密码应是蕴藏在64个细胞中,因为64个细胞的遗传密码肯定是各自不同的,相当于周易的六十四卦,所以胚泡64细胞期再演变就达到了这个过程的顶点而会发生质的变化——形成内细胞群。内细胞群自然而然会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而形成完整的生物体。而且受精卵形成胚泡过程的2细胞期、4细胞期、8细胞期、64细胞期与太极形成两仪四像八卦六十四卦都有着2密码子4密码子8密码子64密码子相同的演变过程和规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