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老针灸与八字疗法
大家都知道八字疗法治疗乳房胀痛是一绝,就是在腰4、5椎体旁开一点五寸的位置扎针,点刺骨膜,立即出针,病人可以感觉到乳房胀痛马上缓解,甚至乳房里面肿痛的硬块消失。但是第二天病人可能乳房胀痛依旧。
月老改进了方法,腰椎4、5椎旁开一点五寸,用三寸的针灸针点击骨膜;然后在病人臀部对应乳房胀痛的硬块(上下左右对应)扎针,然后利用脏腑别通,如果肿块在乳房中间或者以上的位置,取足阳明的原穴冲阳穴,再取手厥阴心包原穴大陵;如果肿块在乳房下面,则取足厥阴的原穴太冲穴,再取手阳明的原穴合谷穴;如果肿块在乳房的内侧,则取足少阴的原穴太溪穴,再取手少阳的原穴阳池穴;如果肿块在乳房的外侧,则取足太阴的原穴太白穴,再取手太阳的原穴腕骨穴。
在腰4、5的穴位以及臀部的针通上电麻仪四十五分钟(或者每隔十分钟行一次针)其疗效特别的好
我把一个验案发给大家,以示确实是绝招,希望大家珍之贵之。
女,既往不孕,在我处治疗得孕,但是其产后两侧乳房一直胀痛,乳汁不下,使尽各种各种办法,罔效。用月老老师的绝招,在其腰椎四五旁开一寸五下针,刺激骨膜,然后在其乳房疼痛肿块的地方对应臀部的地方下针达骨膜,又在足阳明胃经原穴冲阳穴下针,在其脏腑别通的手厥阴心包经的原穴大陵穴下针。把腰椎旁的穴位以及臀部的穴位通上电麻仪四十五分钟。在留针的同时,让她自己按摩乳房的硬块。四十五分钟以后,去掉针,患者乳房柔软,回家乳汁得下。
颈性眩晕
女,多年以前患有颈性眩晕病,一犯病就头晕,恶心,呕吐,耳鸣,视物不清等,最突出的特点为体位性眩晕即当改变体位尤以扭转头部时眩晕加重,每隔一段时间必须输液十余天才慢慢好转,现在是输液的第一天,站立起头不敢扭转,怕摔倒,并且闭上眼睛舒服。
八字疗法里面,病人的耻骨联合处是对应病人颈椎,耻骨联合的下面对应病人的上颈椎,耻骨联合的上面对应病人的下颈椎,耻骨联合的中间最高处是对应病人的第四颈椎。
对于以上病例,月老老师给病人扎了耻骨联合的下面,用针尖叩击骨膜,然后留针,十分钟以后再叩击骨膜,一直到了四十五分钟出针。
大家都知道八字疗法是不留针的,号称三秒疗法,八字疗法的确快捷,有效。但是缺点是疗效不长久。月老留针,并且把时间延长,十分钟叩击一次骨膜,保证了疗效。
我认为反弹与针在体内停留的时间长短有关,就象我们压一本页面起了皱的书,稍压一下就放开不能将它压平,而用同等的重量将它压上一夜两夜就能压平了。凡是快进疾出的针法很少有不反弹的,手足三针、董氏针法、飞针快刺疗法等一些快刺的针法都是这样的,我在临床中治疗过一例膝关节痛的患者,在内庭针刺一针当时就不痛了,后来也一直没有反弹,但这样的病例不多,大多的都需要针上数次才能痊愈。这就要说到留针了,留针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延长针感刺激的时间,传统针灸大多留针在30分钟到1个小时,也有更长的,董氏针法的留针时间大多在45分钟,脐针腹针的留针时间也是30分钟左右,
针刺一次它的针感持续的时间各不相同,毫针针刺一次的持续针感时间大约是24小时,电针是36小时,热针是48小时,火针是120小时,而针的粗细与刺激量的大小与针感持续的时间效应也有关,因为针感的持续效应不但与针刺时的刺激量有关,同时也与被刺激部位的损伤修复时间有关。
中风后遗的失音,月老老师就用嗓子三针,就是廉泉以及左右廉泉,就扎三分钟,一个穴位一分钟,大夫取一根三寸的一次性无菌,先取一个穴位,向病人的舌根方向进针,然后让病人拼命的大声喊,依次针结束就差不多了,一般四天过来就好了。
另外平时也可以配合失音穴,失音穴在病人膝关节内侧正中央,让病人家属陪着说说话。
八字针灸治疗法
“阴阳、相对、平衡、反应”。八个字的指导下,了解在各个部位所发生的原因与治疗的方法,通过“定位”规律和“以针刺为主的反击方法”,就能在瞬间达到消退各种病痛的目的,这就是“八字治疗法”。
八字治疗法”李柏松。
1“阴阳”有三个层次的概念:1)方位概念;2)生物电的概念;3)人体的阴阳总概念。现仅就方位的概念作一说明:
A 上阳下阴
B背阳腹阴(即后阳前阴)
C 左阳右阴
D 外阳内阴
E四肢中,手掌连胳膊肚面为阴,足背顺连腿前为阴,反之为阳。
2“相对”指病点与治疗点的相对关系。这里把人看成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四维生物体!而不是仅仅看成二维的物体。“相对”的总原则是“阴病阳治、阳病阴治”,分述如下:
A 上病下取
B 下病上取
C 左病右取
D 右病左取
E 后病前取
F 前病后取
G 内病外取
3“平衡”的概念是什么?
身体局部发生病变的内因就是局部“自然物质”失调而撤走的结果,“自然物质”离去造成了身体的不平衡。“自然物质”离去的地方有规律可循,是有“定向”和“定处”的,如果通过刺激某点,它们又会立即返回原位(病患部位)。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这样的点就是平衡点,也就是治疗点。
4“反应”指的是什么?
当任何事物的内在发生变化时,都有其各种形式的外在表现反应。疾病发生后,除了在病灶区发生疼痛等五官感觉反应外,还可能在身体某些部位发生结节,压痛点等等疾病的反应。
在“八字治疗法”中,在找准基本平衡点后,在基本平衡点处用酒精棉球反复擦洗,即可出现不规则的红点或红块状,它就是“八字治疗法”的反应区或反应点。在这些反应点或反应区最明显的中间施针,就可以得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5.什么叫“穴位回归公式”?
疾病是活的,而以往的穴位是死的。用固定的穴位来治疗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疾病无异于缘木求鱼、刻舟求剑。通过“阴阳、相对、平衡、反应”推出“穴位回归公式”,让每一个疾病有其自己相对应的“穴位”(反应区或反应点)。这些穴位与传统的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取法不一样,是因人因病而定,且具有四维的特性。
套用穴位回归公式图你就能既很方便又很精确地找到各种疾病所对应的“穴位”。
“穴位回归公式”是杨兰医生于2007年初正式提出的。
6.“穴位回归公式”中的穴位有几类?
根据“穴位回归公式”可把治疗点总结为阳性点、辨证点、能量点共三大类。
阳性点,根据阴阳,相对,平衡找准基本平衡点后,在基本点处用棉球反复擦拭,出现不规则的红点或红块状,这就是阳性点,
为了保证阳性点的位置更准确,我们须记住几个重要的标志:前后正中线,天突,尾骨,大椎,曲骨。以及四肢的骨性标志。量出病灶处与这些标志的距离,在相应反应区的骨性标志处给予准确定位。
能量点是为提升整个人体免疫力,以及治疗和预防而设置的几个特殊穴位。如:内外踝附近赤白肉际内四外三,以及大椎、命门(腰2上下)、长强等。这些穴位用来调理,调节人体的整体情况。
辨证点,也就是疾病的病根处。此处这个点是需要我们运用所有中医的辨证论治,四诊合参或西医的诊断学,解剖学,生理病理学等等知识来诊断和寻找疾病的根源。
比如:左腿后侧疼按公式扎右手掌心侧的阳性点,这样的解决容易引起复发,必须考虑引起腿疼的病因是继发性腰椎的毛病还是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所致。也就是《内经》中所说的:治病必求于本,根据病因选择对应的病根处,即辨证点。
选好阳性点,辨证点,能量点即可开始下针。按照部位选取九针中不同的针具,施针时尽量选择筋骨,刺激骨膜为准,也可根据病情病位选择相应的层次治疗。
7.为什么说“八字治疗法”中的穴位是有四维的概念?
治疗疾病时需根据不同疾病不同层次皮肤刺激,神经刺激,骨膜刺激,血管壁刺激,韧带刺激等等,这些是其三维空间的特性,加上前面的时间性,就组成了四维穴位的完整概念。
8.辨证论治的概念在“八字治疗法”中是怎样体现的?
首先本疗法以“阴阳、相对、平衡、反应”为大纲,以阴阳平衡为目的。由于阴阳是机体内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所以八字治疗法依此针对不同性质的病变,阴病阳治、阳病阴治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疾病与人体脏腑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例如:肝在胁下,胆附与肝,二者互为表里。肝主筋,司全身筋骨关节之伸屈;肝主疏泄,其志为怒,与精神情志的疾病调节密切相关;肝藏血,与血液循环密切相关;其华在爪甲,开窍于目。肝为风之脏,主升主动,喜条达,恶抑郁。五行属木,其色为青。喜酸味,其液为泪。临床上见到与此相关的疾病,必须从肝而治。又例如,肝司全身筋骨关节,若膝关节拘挛失用,单纯治疗反应区,就易反弹,疗效不稳。这时若加用肝相应区及上行关节相应区,效果就显著。肝病、胆病、眼病、情志病、妇科病……等,均宜用之。
从经络角度考虑,肝脉起于足大趾,环阴器,过少腹,夹胃,属肝络胆,布胁肋,循咽喉,连目系,上颠顶。这些部位病变于“肝”有关也必须在相应的肝反应区予以协同治疗。这就是治病求根。
其他脏腑也是同理,略。
临床上的病症,一般很少单纯出现,多虚实夹杂、错综复杂。病情有急有缓、有标有本,治疗不可齐头并进,急症宜先治,缓和后或慢性病,则标本兼治。
对于正气虚弱病人,首先要调理气血化生之源(脾胃)。关于任督二脉,因其总管人身阴阳之气,是非常关键的经络。
9.“八字治疗法”中所讲的“病感”与“病型”是什么?
“病感”是指:疼、胀、酸、麻、痒;“病型”是指肿、硬、色、疣、僵。
“八字治疗法”把人体分为四个部分:头(椭圆形)、颈(圆柱形)、躯干和四肢,每个部分称为一个本体。一般而言,在本体内,都能找到疾病的反应点,这是短波;但是,如果反应点被另一个本体挡着,比如头顶的疾患,无法在头与颈的连接处施针,就要在会阴处施针,这就是长波。
四种“生物电象”分别是:通向本体范围内的“短波”电象;通向多部体(本体外)的“长波”电象;通向全身或特定部位的“全息波”电象以及通向表皮的“浮波”电象。
10“八字治疗法”中为何要针刺骨膜?
针刺骨膜是其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刺透网状物,还利用了骨膜所特有的“低刺激、高反应”的特性,通过针刺骨膜可以在瞬间改善病变部位平衡状态,达到减轻或治愈的目的。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基本掌握“八字治疗法”的合格医生?
要想成为一个基本掌握“八字治疗法”的合格医生,需掌握下面三个圈的概念:
第一个圈的概念就是“穴位回归公式”,也就是指给病人治病时医生必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
1)高能量点:医生必须要根据病人的年龄、患病时间的长短、病况及是否同时治二种或二种以上的病来决定是否要开“高能量点”。若需要开“高能量点”的话,还要明确开哪几个点?并明确先后顺序。
2)对应点:找准、找对病灶的对应区或点。
有些地方的点或区在找到后用酒精棉很容易擦出红块或红点,有些则不易;有些可借助刮莎板刮出点来;有些可用手指、压棒、火柴棒、一次性卫生筷子或针的柄按压找寻痛点,以帮助找到所需针刺的反应区或反应点;
有些地方整个一片都是红的,而只有个别点是白色或青色或其它颜色,这恰恰正是要扎的反应点。
另外要注意的是:有些地方需扎一个形状(如:上下左右四针等)。有的部位不能只扎一个点,要多扎几个点,而且不能只是点几下。针刺是在一分钟内,不是几秒钟内,切记!要扎到骨膜(能扎到骨膜的地方),需刺穿网状物。再要注意的是进针的角度,这非常重要。
3)病根点:病根点也叫辨证点。我们都知道内经中也反复强调“治病必求于本”。举例来说,左膝关节痛,按八字的找点原则是扎右手肘,但略知皮神经分布的人都知道有“腰三主管膝周炎”一说,因此在扎了右手肘后,还要扎腰三的对应点(区),即前胸骨的相关位置才行。
第二个圈的概念是立体治疗的概念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把针看成阳,把药看成阴的话,针药并用相当于阴阳平衡。
第三个圈的概念是很多外治法,选择针刺、灸、按摩、点穴、刮痧、外敷膏药等各种方法进行治疗。如腰部疼痛的病人,可在胸骨处扎针,也可用膏药外敷或灸,均可达到较好的效果,有些老人和小孩或一些怕针的病人,初次可用大姆指点压等的手法,待病人病情有改善或缓解后,再行针刺,则病人较易接受,有的病人甚至点压后无需再针刺病已痊愈了。
八字疗法的资料
同位点针刺法
内经中,“髎刺法”,就是对称针刺法,
病在左,针之右;病在右,针之左;
病在上,针之下;病在下,针之上;
病在前,针之后;病在后,针之前;
我们进一步推理,就是:
病在左上,针之右下;病在右上,针之左下;
病在左下,针之右上;病在右下,针之左上;
病在左前,针之右后;病在右前,针之左后;
病在左后,针之右前;病在右后,针之左前。
我们现在将上述关系用数学中的坐标图来界定,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就是对称(左与右)、对应(上与下)和对折(左上与右下)的关系。在人体上,我们的手与足,就有对称(左与右)、对应(上与下)和对折(左上与右下)的关系,同样,四肢的各个对应部位及躯干都有这样的关系。
人体各部分相对应的穴位之间有同位点的关系,其功能相同或相似;
实际在临床上,我们应用同位点取穴法的例子比较多见,如我们常用大陵穴治疗足跟痛。胃病常用足三里穴,按照同位点取穴的原则,手三里与足三里有相同或相似的作用,我们单纯用手三里治疗胃病,也有肯定的疗效。另外,小腿外侧阳陵泉穴下的胆囊穴是治疗胆囊炎的有效穴位,那么,我们在前臂的同位点上选取一点针刺配合应用,临床证实有肯定的效果。有趣的是,我们考虑到胰腺与胆囊受同一节段的脊神经的支配,因此,将治疗胆囊炎的配穴用于胰腺炎的治疗有同样的效果。上述的三个配穴例子,有在同名经上的,有在异名经上的,有的是穴位,有的不是穴位,可它们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遵循了同位点规则。
根据上述所论,例举一些临床常见的同位点针刺法:
1、左病右取法:如网球肘在左则取右侧对应点,又如踝关节扭伤在右,则取左侧对应点。
2、上病下取法:如膝关节痛,取肘关节对应点,又如足跟痛取手掌跟的大陵穴。
3、前病后取法:是躯干段的配穴法,如乳腺病区背部的对应点治疗。
4、穴位同位点配穴法:如取足三里穴治疗胃病,用手三里穴相配。如需内关穴治疗,就配三阴交穴治疗。
5、微针体系的同位点配穴法:这包括多种微针体系里的取穴法,如在头伏象的肩点针灸可以治疗肩周炎。
6、综合应用同位点配穴法:是指上述方法的结合使用。
有关黄金分割线(或点)上的穴位作用的探讨
临床上腰痛患者我们除了在腰部取穴外,还常取膝部的委中穴,由此我们想到,腰部是人身高的黄金分割点,委中穴是下肢部的黄金分割点,这是巧合吗?虽然它的出发点是基于经络理论——膀胱经通过腰部,然而,这是否是黄金分割点的穴位之间具有相似作用的结果呢?为此,我们对腰痛患者采用了其它黄金分割点配穴法,如单取肘部曲池穴等配穴针刺,果然跟我们推测的一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古代文献中的尺泽治“腰脊强痛”,尺泽、委中、人中治“挫闪腰胁痛”《针灸大成》,“腰痛引少腹、四肢不举、小海主之”《皇帝甲乙经》,“挫闪腰胁痛取尺泽、曲池《神应经》”等等,这也说明了我们先人在古代的医疗活动中无形的遵循着黄金律。
脊神经病根分布歌
颈一头项通大脑,内耳中耳供血交;头痛头晕高血压,失眠健忘常疲劳。
颈二两耳视听舌,乳突额窦和前额;耳鸣眩晕视力差,面瘫胸闷尿难排。
颈三脸面外耳牙,三叉神经及咽喉;痤疮粉刺和湿疹,咽喉不适痛连牙。
颈四绕项连双肩,又系鼻唇嘴耳咽;肩痛牙肿伴呃逆,胸闷咽痛流鼻涕。
颈五肩背三角肌,声带腺体咽喉炎;臂痛眩晕心缓速,神经衰弱和鼻炎。
颈六颈肩二头肌,拇食两指扁桃体;颈斜上肢酸麻痛,慢性咳嗽咽喉炎。
颈七肩肘三头肌,前臂中指甲状腺;心律失常低血压,臂痛指麻滑膜炎。
颈八无名与小指,前臂掌面指屈肌 酸麻胀痛屈指难,上臂尺侧肌无力。
胸一上臂手腕指,食管气管小鱼际;心悸胸痛伴咳喘,肩臂疼痛难呼吸。
胸二循腋至肘上;三至十二胸肋肌;咳嗽气喘上臂痛,心悸心慌心胸疾。
胸三肺与支气管,胸膜胸廓乳房连;心胸疾病肩胛痛,流感鼻塞气管炎。
胸四胆囊胆总管,食道气管亦关联;胆道诸疾胸壁痛,气喘呃逆乳房疾。
胸五肝腹神经丛,肝病发热血压异;胸闷乳痛打呃逆,循环衰竭关节炎。
胸六主管肝胆胃,胃痛灼热消化低;上腹饱胀胁肋痛,胆囊结石和胃炎。
胸七十二指肠间,肝胆胃脘和胰腺;胃炎溃疡肝区痛,胁痛胆石胆囊炎。
胸八神经肝胃脾,脾胃诸疾抗力低;肝胃不和胁肋痛,胃痛胆石胆囊炎。
胸九肝胃肾上腺,麻疹过敏皮肤疾;肝胃疼痛上腹胀,糖尿病和宫颈炎。
胸十肾脏先天本,睾丸卵巢和子宫;肾炎腹胀疲劳症,生殖炎症糖尿病。
十一膀胱输尿管,肾区疼痛排尿异;湿疹疖子皮肤病,尿路结石胰腺炎。
十二肝胃亦连肾,淋巴循环小肠中;尿路结石和腹泻 肝胃疼痛胰腺炎。
腰一联络骼腰肌,大肠还络股沟环;肛裂疝气尿路疾,腹泻便秘结肠炎。
腰二斜下大腿前,内连腹部和兰尾;尿路结石和痛经,腹胀便秘兰尾炎。
腰三股前四头肌,子宫膀胱生殖器;痛经紊乱排尿难,腰腹疼痛膝关炎。
腰四小腿内侧面,坐骨神经前列腺;腰背疼痛大腿麻,前连腹痛尿频急。
腰五腿外胫前肌,足踝拇次两趾连;腹痛遗精月经乱,小腿麻痛筋抽牵。
骶一跟腱连小趾,小腿后外腓肠肌;股骨臀部关节痛,肛门直肠和生殖。
骶二大小腿后面, 下至足底掌小肌;骶骼关节诸多病,脊柱侧弯不能直。
各种疾病常见“反应点”荟萃
头面躯体痛证头痛:压痛点的阳性率最高的部位有:肩胛内角区、肩胛岗下区、肩胛内缘区、锁骨下缘中点区、剑突区等。或在“耳后三焦区”内有敏感点或压痛点(多为痉挛性结节或纤维)。
颈推病:颈推病患者常在颈、背部(多在大椎穴周围或颈椎增生部位)出现“党参花样”“花斑样变”的反应点。此反应点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豆粒或花生米大小,约有1mm宽的边,边缘较为整齐,边的颜色稍深于正常皮肤,且反光弱。有些患者可出现其它反应点。刺激反应点可以治疗颈推病。如果“党参花样变”恰好在痛点上,治疗效果会更好。
肋间神经痛:在丘墟前后可有敏感点。
肱骨外上髁炎:多数病例在肩胛骨内角附近或内下方可查到软组织的异常变化,或有结节,或有条状物,或有陷下感,或与健侧对比有明显的压痛。当强刺激背痛点后,如局部表皮出现淤斑或皮下软组织表现出炎症反应,则对肘部的镇痛效果更佳;同时,随着背部压痛程度的减轻或消失肘痛也将逐渐减弱或消失。
腰痛:反应点在腰椎皮肤上,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隐约可见。或在脊椎从悬枢穴按压至腰俞穴部位,可找到压痛点。
膝痛:多数患者的骶骨部存在一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刺激该部位可产生显著的镇痛效果。
踝关节扭伤:在患踝同侧腕部能找到1一2个压痛点(患者伤后腕部并不感到有痛点,外踝扭伤一般在同侧腕部的尺骨茎突有压痛点,内踝扭伤可在同侧腕部的挠骨茎突处发现压痛点。
内科病证
面肌痉挛:天容穴与天牖穴之间,多有压之有酸胀感的反应穴。
不寐:膀胱经背腰部第一侧线上多有的敏感点、结节和条索状物;阳性反应点在心俞、神道、厥阴俞、膏育、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等腧穴上多见。不寐病人除常在心俞、厥阴俞穴部位出现质为中等硬度的圆形结节外,还会因不寐的证型不同,而在与证相关的经脉线上或腧穴部位出现不同类型的阳性反应。例如:证属阴虚火旺之不寐,常伴有肝俞穴下条索状结节质中等硬度;肾俞、脾俞穴下有圆形结节质软;太溪、太冲、三阴交等腧穴压痛反应明显等。
胸痹心痛心悸:患者在心前区胸骨左缘第3、4肋间天池穴及灵墟、屋翳等穴附近有压痛部位。重度持续性窦性心搏徐缓者,而在印堂穴内右上方有反应点中,在该处用皮内针向下刺入留针后,心率均能增加。冠心病体表压痛点在膻中穴和左侧心俞穴偏左1.5cm处最为明显,并称之为左膻中和左心俞穴。主诉胸痛、心悸、气促的心脏病患者左3,4肋间内侧检测出反应点的频率很高,且病情减轻则反应减少。在颈椎两侧距椎体0.5-1cm处,用拇食指腹循摄按压,有酸痛、麻胀反应者。心绞痛患者,多在T2有压痛阳性,并于T2手法按压治疗心绞痛病人,多有止痛效果,且部分病人心电图有改善。心动过速患者其颈前反应点多在胸锁乳突肌下1/4前2cm处。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多有背部脊柱两侧的阳性点。
胃脘痛:急性胃脘痛在一般在3-5胸椎棘突之间有敏感点。用拇指间断点压敏感点,有一种酸痛兼舒服的感觉,同时胃脘部疼痛缓解或减轻。或按压脊柱,按压时一般在疼痛的敏感部位的椎体后关节可发出“喀啦”的响声,若有响声治疗效果则明显。同时在背部的督脉区,华佗夹脊及膀胱经上,找出疼痛的敏感点、敏感经,进行重点按压、按摩、敲打等。
痢疾:急性菌痢压痛点一般在三阴交、地机、阴陵泉三穴或三穴上下一横指处。
妇科病证不孕症:躯干前部皮肤有紧张性增强的部位(多以募穴为主)。在起效的同时患者躯干前部紧张性增强的部位亦会恢复正常。
痛经:痛经患者多有蠡沟穴压痛,蠡沟穴压痛缓解程度与痛经缓解程度相一致。
急性乳腺炎:同侧前臂有敏感点(按压时,患者自觉有酸、麻、憋胀感向乳房部传导的部位,多在间使穴上1寸左右)。在患者肩胛区内可探及2一3个阳性反应点或瘀血点,个别阳性点在肩胛区以下。反应点局部红肿、压疼明显,其周有星状放射线。华佗夹脊穴(第1胸椎至第7胸椎之间)及乳腺肿块相对应的压痛点或皮下按压有肿块结节处。
皮外骨伤科病证
痤疮:痤疮病人通常的反应点是:在第七胸椎以上的肩背部,为数个散在的栗粒大小淡红色、棕褐色或暗红色疹点,或为数小片与正常皮肤相比较颜色较深的区域,直径在1厘米左右,压之不退色。刺激此反应点可以治疗痤疮。
痔疮:痔疮病人在背腰皮肤的反应点通常称之为“痔点”。“痔点”范围多在上起第7颈椎棘突平面,下至第5腰椎棘突平面,两侧至腋后线,但多见于中下部。“痔点”特征:形似丘疹,稍突起,如小米粒大,略带光泽,多为暗红、棕褐色,压之不退色,有的痔点还长有一根毫毛。找点困难时,用两手在病人背部磨擦,则痔点常可出现。如果背部找不到痔点,就选其压痛最敏感的一点,那便是痔点。痔点越靠近脊柱,越靠下,效果越好。有些患者龈交穴处或上唇系带下部有粒状或片状突起的白色小点或圆长不规则的小结节,称之为“痔疮结节”。刺激“痔点”或(和)“痔疮结节”可以治疗痔疮。“痔点”颜色越深,说明痔疮程度重,病程久。龈交穴处“痔疮结节”:60%的痔疮患者在龈交穴处或下方有一芝麻粒状大小不等的粉白色赘生物,如有此物者,可用三棱针直接挑刺此赘生物,效果尤佳。
五官科证
麦粒肿:背部可找到的粟粒大淡红色皮疹或压痛点为穴。肩部的第七颈椎至第九胸椎之间,寻找略高起皮肤呈紫红色粟粒大小的反应点,有一个或几个,且压至褪色,放松即速复原。对侧背部肩脚区找浅红色稍高于皮肤、小米粒大、压之不退色的反应点。背部第1-12胸椎至腋后线范围内寻找到的粉红色或暗红色充血性疹点,有的隆起如粟米状,有的稍扁平,直径约0.5--1mm,以1个多见,偶可见2-3个者。肩井及在背部找到的粟粒大淡红色皮疹或压痛点。
牙痛:沿脊柱Tl棘突逐个向下按压,选出脊柱压痛最为明显的一个棘突。
花粉症:上肢肺经的尺泽穴到少商穴之间有压痛、硬结的反应点。急性扁桃体炎:多在背部至阳穴穴区有阳性反应点。
其它:
戒断综合征:海洛因依赖者脊柱阳性反应点:压痛点出现较集中的部位在T5一T7棘突下,T5、T6、T7棘突下三者或合并或单一出现压痛。压痛点的疼痛程度随躯体症状的缓解,逐渐减弱。每个患者最敏感的部位是至阳穴。至阳穴及其周围敏感区
神经官能症:其痛点主要集中在督脉的神道、灵台、至阳穴(有的兼有第4、第8胸椎棘突下压痛)。随着疾病的好转,痛点的数目也逐渐减少,痛点的疼痛程度也逐渐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