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溪古村落(上)--梦寻徽州

接下来,到歙县一个不太知名却又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昌溪村。

昌溪古村,介绍里总少不了一个响亮的称呼--“歙南第一村”,说她位于歙县南部山区。实际上,无论从地图上怎么看,我也无法得出其属于歙县南部的结论。或许是歙县的版图古今差异较大?实际上,昌溪村位于歙县中部稍偏东北,在县城东部约三十公里处;但山区就的确够山区了,边上有几个响当当的高山村落--阳产、坡山和石潭,已经被广大驴友津津乐道;反而是昌溪,一如既往的低调。但,我喜欢...

沿着昌源河七弯八拐,在一个大拐弯处,眼前的美景不由地使我驻车细赏...我不迷信风水之说,但古人选择建村地点的眼光,我还是很佩服的...

昌源河,属于新安江上游一条支流,其发源于绩溪县鄣山峡谷和歙县东北山区,于昌溪村上游东北方三公里处的石潭村汇合流下,又于昌溪村西南五公里的深渡镇流入新安江。所以,沿着昌源河继续往上,就可以到达石潭村和坡山村--两个以观赏高山油菜花海而闻名的村落。现在可不是最佳季节,何况,我观赏的重点更在于人文...石潭,也许下一次再去吧。人生,就是一场说走就走的,不停的折腾...

眼前看到的是一个水坝,边上还有涵洞过水。如果是古代所建,那么旁边的水道应该装有水车、水碓等利用水力的设施。本来计划最后走过去看的,同样,看完了古村,天色已暗,就没时间了...这里属于昌溪乡另一个自然村--周邦头村。

首先到达昌溪乡政府所在地--昌溪村。按照阿牛的经验,这里也可能准备收费了...

昌源河对面就是去石潭的公路。这条美丽的板凳桥叫洋坑古木桥。

水质清冽,清可见底。

到达昌溪村水口。首先看到的就是水口处的标志--千年龙凤樟。两棵千年古樟,树径达3.3米,高38米,树冠覆盖面积达上千平方米,蔚为奇观。

沿着水口边道路前行。

水口西边,见到一座马头墙三间建筑--忠烈古庙。

忠烈古庙,原名“社稷坛龙关庙”,长17.2米,宽14.2米,共分三间。据昌溪吴氏家谱记载:“至顺年间,伯父麒翁、父麟翁...又于龙关桥畔,舍地捐资,造成庙宇,曰社稷坛龙关庙...”,故推断其始建于公元1330-1333年间。庙宇正中供奉了越国公汪华及其第八子汪俊(民间俗称“八老爷”)两尊忠臣烈士父子神像,以保昌溪人丁兴旺,百业昌盛,所以后来改称忠烈庙。


庙宇前廊由六根黟县青石柱支撑。

庙前广场占地约500平方米,用各色石英石、云母石铺缀成“鹤鹿同春”、“丹凤朝阳”、“连升三戟”等图案。


“忠烈庙”牌匾,立于清光绪年间。

按资料,左间供的是土地菩萨、社公、社母神,感觉不对啊...

正间供越国公汪华及其第八子汪俊父子神像。多了一个....

正间上方悬“威震六州”,这倒是描述汪华的,没错。 隋末天下大乱之际,汪华为保境安民,起兵统领了歙州、宣州、杭州、饶州、睦洲、婺州等六州,建立吴国。后归顺李唐,被李渊封为上柱国、越国公;逝后,唐太宗赐谥“忠烈”,故又被称为“忠烈王”。

右间供奉关帝及关平、周仓神像,以保昌溪四季平安,德义永驻。


树上残存的些许柿子,依旧美出了天际...


水口南侧,好不容易在一家民宅的门口找到这方碑记。


没错,就是这方“太湖禁渔”碑!小字为禁渔范围:上至门前堨,下至溪坑口。这里的“太湖”,可不是你想的那个,下面会有说明。有时候,古人的生态平衡和环保意识,真是超乎我们的想象。


从忠烈庙边的巷子,向西进入古村。

一路都是这样的青石板路面。


路边的一座古建,很明显是一座祠堂。按照景区示意图,这里应该是建于清代的敬严公祠。祠堂三开间,正在修缮之中。

继续...


巷子里,见到了这个围着栏杆的一人多高的柜台。当时我猜测这是家当铺,就因为柜台这么高。后来查了资料,这是一家建于明代中叶的仿宋代风格的茶楼酒肆。窗栏用小木条组合成“福禄寿喜贵”等字样图案,造型别致,寓意深远。


前行不远,见到一个休息廊亭。


廊亭南边是一个四方水池,对面有一座类似徽式五凤楼结构的木牌坊。

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吴氏员公支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员公支祠,建于清代嘉庆年间,面阔13.5米,进深45米,为一个三进两明堂的结构。祠堂柱梁全部选用优质柏木所制,当地人又俗称“柏木厅”。

员公支祠木牌坊,又称“寿乐牌坊”,建于明代中叶,宽8.8米,高7米,四柱三楼五凤楼式,是员公支祠(又称“寿乐堂”)的门坊。四柱采用优质柏木,下有鼓石紧抱;上部木质宫殿式,有月梁、额枋,斗拱置于额枋之上;顶部为重檐歇山式,明间高出次层一层;字匾上刻楷体“员公支祠”四字。整个木牌坊高瓴垂脊,八角翘起,圆檐滴水,气势不凡。可别小看了这个牌坊,在一字型四根木柱上架置重檐木坊,表现了高超的建筑技艺,《中国建筑史说明》一书这样写道:“像这样造型布局之合理、雕刻技艺之精湛,保护如此完好的木牌坊,全国仅此一例。”又称:“此坊与坊前月池和坊后颇深的祠堂建筑浑为一体,给人以气吞山河的感觉”。评价之高,足令老牛侧目。


木枋与墙体结合处的砖雕博风板,卷草纹与鳌鱼。


前方水池与凉亭。


屋脊采用万字纹通花砖,上有鳌鱼与獬豸。


整个木牌坊美观、大气。


牌坊上博风板雕刻的林芝祥云图案,中间隐藏一个“寿”字。


进去就是门楼,五开间,大门内凹式,门楼有精美木雕。

大门正中悬有御赐“七叶衍祥”匾额一块,楠木制,高1.3米,宽0.6米,周边雕双龙戏珠,匾上正中刻“御赐 七叶衍祥”,左刻有“中宪大夫吴怡园”,右刻“咸丰丙辰年吉月立”。此匾为咸丰丙辰年(1865年),咸丰帝为嘉赏昌溪村中宪大夫吴怡园家族七代五世同堂的奇观而御赐。

昌溪村也是典型的徽商村落,儒而致仕、仕而护商、儒商共济的文化传统由来已久,而吴大楠就是其中的代表。据《昌溪吴氏家谱》记载:吴大楠(1781-1859年),字君让,号怡园,太学生,诰奉直大夫,晋赠中宪大夫。他性情淡泊,不求仕进,平居爱闲静,喜鱼鸟花木,谈风话雨,聊以自娱。教子以读书为务,建“杏花书屋”为子孙读书处,有隐士之风。50岁时把家事交给子孙,而自己优游泉石,颐养天年。与夫人年届八旬,精神矍铄,子孙繁众,亲见元孙。咸丰六年御赐“七叶衍祥”匾额旌其闾,清朝货币理论家、财政学家,《资本论》里唯一提到的中国人王茂荫为其撰写了70寿联,并题写“林下清风”匾额一块赠送给吴怡园夫妇祝福双寿。


坨墩雕刻灵芝祥云图案。


博风板亦如是,灵芝祥云。灵芝,仙草也,寓意吉祥;灵芝幻为云,自然是祥云了。里面还有许多如意图案,吉祥如意凑齐。古人还是很讲究心理暗示的。雀替雕的是龙吐水,跟之前见到的许多明代建筑相同。


屋脊万字纹砖,上置獬豸、鳌鱼等脊兽。


檐角是狮子


两侧清水砖墙面,刻有精美花纹,中间有万字纹。


上沿有精美砖雕,图案大多为寓意吉祥的花卉。


门厅廊前立有四根黟县青四方石柱


大门拱形轩廊


门侧黟县青石鼓一对


门楣上有圆柱体木户对四根。

入内为天井,青石板铺就,周边留有走水槽。两侧有廊庑,下以四方石柱支撑;廊庑墙壁贴青水砖,比较少见。


雀替龙吐水大图,吐出的水竟然还是灵芝形。员公支祠木雕的感觉仿明代风格比较多。


座斗、坨墩全部雕刻灵芝。

下面照例是炫耀时刻。“朝议大夫”牌匾,敕恩吴珥彤的。这种很可能是捐钱得来的。


之前提到过的王茂荫题写的祝寿匾“林下清风”。


享堂的拱形轩廊。前面这根木梁,长13.3米,号称徽州第一大梁。介绍里写的是此梁粗达1米,阿牛觉得夸张了。


门厅后部


斗拱与灵芝坨墩。


灵芝图案的座斗与博风板。


寿乐堂柱联为:积善门庭人多寿显,传家孝友致大吉祥。相对于吴怡园一家而言,这还真的是应验了。


堂联为:寿岁延熹修齐治平树人期百载,乐施行善匡世正俗品茗悟千年。这些为人处世之道正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精髓与灵魂所在,也是我们当下社会最缺乏的精神内核。


“进士”匾,为太湖吴氏九世孙、进士吴仕昭而立。据资料载,吴仕昭为明初洪武17年(公元1384年)进士。擢授承直郎,任刑部主事。他在广东任职时,为官清廉,体恤民情。时广东因战乱、天灾、瘟疫,百姓死亡不少,生活艰难,他如实直谏,却触怒了朱元璋,被下旨斩首;后虽经百官上疏求情,得以改判发配充军,但36岁的吴仕昭性情刚烈、难忍其辱而含愤自缢。明成祖时方得平反昭雪。

此外,吴仕昭还是一位著名画家和诗人,其画作《昌溪清隐图》价值连城。


享堂构造,内部为五架梁。


平盘托雕成灵芝,雀替、梁头雕刻龙吐水。


“茶香情浓”,下注“北京吴裕泰一百卅周年华诞”。可别小看了这块匾,这匾刚好揭示了昌溪太湖吴氏发家的秘密。在古徽州地区,广泛流传着一名俗语--“吴茶周漆潘酱园”。由此可以看出吴、周、潘的事业在徽州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其中的“吴茶”、“周漆”指的就是昌溪人所从事的茶业和漆业。

构筑起“吴茶”大厦的强大力量主要有两支队伍,一支是吴炽甫及其远祖所形成的队伍,另一支是吴承仕太祖及其后代所形成的队伍。吴承仕是清代最后一位状元。

吴炽甫(1847-1929年),其茶叶生意以京都为基地,向全国各地辐射,产业遍及北京、武汉、扬州、福州等地。他在福建开办吴同德茶厂,收购黄山毛峰、竹铺大方、屯溪绿茶、休宁松萝、街口烘青发往南京、福建“同德”茶厂窨花,集收购、加工、窨制、批发、零售于一体,经营范围遍及皖、浙、苏、闽、赣、鄂、冀、辽、京、津诸省市,成为当时徽州最大的茶商,歙县南门首富。

京城老大吴道隆。闻名国内的经学大师、清朝末代状元吴承仕太祖吴启琳在赴京会考时,将随身带的一些茶叶在菜市口摆地摊出售,见有赚头,便弃仕而从商。其子吴道隆在京城开设吴玉泰茶店,并在天津设有分店。“吴裕泰”招牌沿用至今,并于1995年被国内贸易部授以“中华老字号”称号。这也是中国茶业界的第一个中华老字号。吴启琳家族,同样富而有德,不忘扶贫济困。在京开粥厂免费供给穷人,办识字馆、义塾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在家乡劈山铺路,建祠修塘,以排解燕窝山庄(即沧山源)百姓行路难、用水难的困境。


享堂后部拱形轩廊。


再进去就是三进寝堂。寝堂二层,地面有所提高,大约是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同时也有防潮上的考虑。

按介绍,天井围栏的十二块石料选用带有天然石纹的景纹石,上有山水、花草、雷电等自然生成的图案,也是一绝。这东西就见仁见智了。

其实更让我惊喜的,反而是天井中间这口井。外面由石块砌成椭圆形井沿。


里面则另有乾坤:上部为长八边形,中间有一稍微凸出之边框,下部则是长方形,十分有趣。有人提出这样的设计是便于掌握水的深度,一目了然。这口井应该也是消防用途,古人真大智慧也。


天井的壶形出水口


铜钱形出水口


两侧廊庑有七级石台阶可上寝堂。


寝堂前拱形轩廊。


寝堂中木柱也是有加保护层的,仿明代做法。


前柱联为:礼门义路森规矩,知水仁山俨画图。

寝堂正中悬“荣开千紫”牌匾,黄山籍书法家谷亮题。

寝堂右边廊侧开有小门,里面有楼梯通往二楼。

出来继续往西。

又见到别致的三眼井。三眼井,又名“思古井”,相传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昌溪的人们为解决村民饮水问题,选在村中一青山翠绿,鸟语花香的木竹坞处掘井取水。由于此处地下水充沛,水质优良,后来吸引了更多居民在此周围建房居住,为解决众多人口的饮水问题和方便取水,便在井口之上分别架构了直径为2.2、2.3、2.4 尺的三个井圈。用过的水经井周边暗道通到“员公支祠” 前的月池,池中种花、养鱼,既点缀了景色、调节了环境,而且是周围一带消防应急的水源,一举三得。

继续西进


最后,来到一个八字门前,这里以前是“大柏园”。边上还有小柏园,没有说明,不知做何用途。


里面是一片空地,现做村民活动场所。难道这里以前是种植柏树的?


偶尔,还可以看到古村中的排水沟。


往回走,前往昌溪吴氏总祠。路边拐角处见到一座贴墙砖牌坊。

砖牌坊名太湖节孝坊,砌在太湖祠南生活区所在的墙体上,为两柱一间三楼式,高4米,宽3.5米,砖雕十分细腻、精致,上刻旌表妇女名单。据说,整个歙县只有两座砖牌坊,另一座在县城,估计说的就是我在《徽州古城拾遗篇》里介绍的节孝祠门坊。但是,节孝祠门坊依我观察,应该是青石质,估计是没有细看。


牌坊龙凤板雕刻双龙戏珠和“圣旨”二字,梁枋柱皆雕刻有精美团花锦纹。


往北不远,出现一片空阔空间。东边是石栏围着的月沼池。

南面是三开间的古戏台,边上还立有若干旗杆。


戏台大梁上的坨墩雕有“寿”字。

西边才是主角,昌溪吴氏总祠--太湖祖祠。

歙县自古便有俗语云“南吴北许”,吴姓历来就是古歙巨族。许,自然就是以许村、唐模这些为主了;而吴姓,就以我之前所介绍过的西溪南、北岸和今天所说的昌溪为代表。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吴义方从江西赴新安歙州讲学,其子吴少微(吴氏六十一世祖)由歙移居休宁石舌山(后改名凤凰山),吴少微遂被尊为新安吴氏始祖。吴少微九世孙吴光(吴氏六十九世祖)又由休宁迁歙西溪南(又名丰溪、丰南)。南宋绍兴丙子年(公元1156年),吴氏七十七世祖吴一之因纳赋京师(临安),舟过歙县深渡,登凤凰塔,遥望昌源山水环抱,瑞气萦绕,便探源而入,行至太湖丘,随从灵犬坐卧于此,良久不起,流连忘返。擅长堪舆的一之公认定此处为大吉大祥之地,决心定居于此。所以,公元1156年便成了昌溪吴氏的肇基之年,迄今已有超过八百年的历史。因吴氏居住地位于昌溪的太湖丘,故称太湖吴氏,并尊吴一之为昌溪太湖吴氏一世祖。

太湖祠,始建于南宋1240年,宽17.5米,进深40米,现建筑据说为元末明初重修。两边建有议事厅、生活区所、戏台和其它配套建筑。太湖祠,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按我看来,绝对应该评为国宝。大家不信就随我进去一探究竟,看看老牛说的是否在理?

大门五开间,前立六根黟县青石柱。中间部分屋顶高于次间,有点五凤楼的雏形,但屋顶只能算硬山顶。中间三开间设木栅门,两侧为清水砖墙。

可惜正在维修...

“第一世家”木匾,下面的落款是“朱元璋”。WHAT?沃特?...这里本人是有小小疑问的...不是说洪武帝文化水平不高么?这字可写得可一点不含糊啊...其二,此匾来由,据说是因为吴仕昭。之前也介绍过了,吴仕昭,字仁师,号清隐道人,太湖吴氏九世孙。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钦选进士,擢授承直郎,任刑部主事。因辅政有法,升授承德郎,明太祖朱元璋御赐“第一世家”匾以旌其功。但不是说因直谏入罪愤而自尽的么?


博风板的木雕,相当精美,蝙蝠祥云图案,相当少见。


大门拱形轩廊


门侧黟县青抱鼓石一对,与员公支祠相类。


门上四根户对木,柱头分别雕刻福、禄、寿、禧,直接了当。


事实上,当时太湖祠是封闭修缮的。经不住我的苦苦哀求,工匠师傅才答应放我进去参观。跟参观北岸吴氏宗祠一样,十几分钟而已。阿牛已是感激万分...

这是大门后部木雕。


天井,四周皆是黟县青石柱。二进享堂比门厅略高,有三级石阶可上。


门楼内部博风板同样雕刻蝙蝠祥云图案。


补间斗拱为一斗三升,花板雕刻精美灵芝祥云图案。


坨墩浮雕人物,周边有蝴蝶花卉。


廊前为黟县青方石柱,大厅采用圆木柱,下有鼓状石柱础。


月梁用材宏大,雀替、坨墩有精美雕刻。


大门屋脊以万字和灵芝纹通花砖相间,正脊脊角翘起,饰有鳌鱼;垂脊脊角有仙人骑鹤,其余站立者应该是獬豸。


木柱外包保护层,典型的明代做法。


享堂名“叙伦堂”。


粗大的月梁


享堂后天井四周以石栏板包围,中间留有一口长方井,形式、功用与员公支祠相似。依此我推断,员公支祠是仿太湖祠型制而建的。


三进寝堂高出不少,两侧廊庑有石级可上。


坨墩雕刻精美的“夔龙灵芝”图案,十分罕见。之前在呈坎才第一次见。


这口长方井就比较浅了


寝堂也是两层

寝室修缮一新。


二层楼板还有镂空花格,估计是方便从二楼观察下方情况。


出来继续。

特殊年代标语


又开始钻巷子,这里也有正在维修的。


里面院子有若干旗杆石,据此我推测,这也是一间祠堂。按导游图,很可能叫安礼公祠。


这个门也算是另类,内凹八字门,上有屋檐。


院子里还有一口古井。


拐弯抹角,这里用石板砌成斜面。


往南返回水口处


非常显眼的古银杏树,金光闪闪,六百多岁了。


白墙上还有砖雕罗盘


最后,来到村部边上,在房子夹缝中间,找到昌溪村的第三座牌坊--姚氏贞节坊。

姚氏贞节坊,两柱一间三楼冲天式石牌坊。据《中国建筑史》载:“清康熙三十四年(1685年)立,灰凝石,三楼二柱,平板坊置四柱冲天,宽3.7米,高8米。檐下有斗拱,前后有八块靠背石碑...”现在恐怕很难想见其原来的模样了...

正面额枋的字迹已基本破坏。

立柱两侧各有戗石一对。

背面保存稍好,从上而下,依次可见龙凤板“圣旨”、字匾“贞节”和额枋“旌表故儒吴永玠妻姚氏”字样。

在一个古村落中,石、砖、木牌坊皆备,据说全国独此一家。

接着往周邦头自然村...

(0)

相关推荐

  • 徽州寡妇在老公死后,不是都做贞节烈妇的,也有“补床”的!

    徽州寡妇在老公死后,不是都做贞节烈妇的,也有"补床"的! 司马狂/文 在如今大多数的人印象中,徽州一地多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妇人们在原配夫君死后,都会留在夫家守寡,不再婚嫁.君不见, ...

  • 太湖吴氏 • 古韵昌溪

    来自话题 #最美中国,游在中国 12.8万篇 歙南第一村--昌溪  是一个历史.文化厚重的古村落,距歙县城南30公里.在古歙民间有"南吴北许"尊称.即,歙南衍族以吴姓为盛,歙北衍族 ...

  • 惊!金石辜厝竟然藏有明代大书法家吴殿邦的字迹……

    文/垂仰 哈哈,题目明显就是标题党,点进来的朋友都是真爱. 下面才是文章的正文,我们将从一个很正式的题目和两个牌坊的故事开始-- 今朝遗物别重新 --潮州"盛世元凯"." ...

  • 【行走徽州】昌溪:歙南第一村

    [行走徽州]昌溪:歙南第一村 司马狂/文 说起昌溪,其实我很熟,因为姑妈嫁在昌溪.说起昌溪,我又很不熟,因为每每进入昌溪村,总是晕头转向,时不时迷失在村子中.孩提时代,交通不方便,从正口坐车到定潭路口 ...

  • 忆与吴葆乐先生交谊

    隔行未必隔 --忆与吴葆乐先生交谊 陈平民 染疾脑中风整十年来,结识了几位新文友,吴葆乐先生是一个. 吴葆乐,歙县昌溪人,1940年出生,1959年由休宁中学高中毕业考取安徽医科大学医疗系,1964年 ...

  • 周邦头村--昌溪古村落(下)--梦寻徽州

    接着就是周邦头村. 事实上,现在我们俗称的昌溪村包括三个自然村:沧山源.昌溪与周邦头.沧山源又称燕窝山庄,位于昌溪北面山脚下,也是昌源河上游向东拐弯处:周邦头则地处昌溪南边几百米,也就是上一个帖子里我 ...

  • 江南第一村--呈坎古村(上)--梦寻徽州

    呈坎村,为呈坎镇政府所在地,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北部偏西约十六公里.呈坎古名龙溪,始建于东汉末年,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也是目前我去过徽州古村中历史唯一可与许村一比的古村落了.呈坎村以罗姓为主,罗氏 ...

  • 西溪南古村---梦寻徽州

    西溪南古村,位于黄山市徽州区西郊的西溪南镇,地处黄山市腹地,距黄山风景区50公里,距黄山市府所在地屯溪10公里,距徽州区府地所在地岩寺5公里. 西溪南古村始建于后唐,经五代.两宋,鼎盛于明清,曾经有过 ...

  • 罗东舒祠--呈坎古村(下)--梦寻徽州

    上更楼南立面. 上更楼内部看三个门洞. 上更楼东立面.往东匆匆赶往村中最重要的一座建筑,有着"国之瑰宝"."江南第一祠"之称的罗东舒祠. 为了让大家有点直观印象 ...

  • 潜口古民居---梦寻徽州

    潜口古民居,又称潜口民宅博物馆,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北偏西4公里处潜口镇紫霞峰南麓,是明清时期徽州传统民居的徽派建筑群.1982年,为集中保护古建筑,国家文物局批准建立"明代民居建筑群" ...

  • 屏山古村---梦寻徽州

    屏山村,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北部的屏风山和吉阳山麓,距县城4公里,历史上又曾名九都屏山.舒村.屏山,名字来由是因村北有座状如屏风的高山:又因村中以舒姓为主,在古代建制中属于黟县九都,故又名九都屏山.舒村. ...

  • 安徽黄山歙县昌溪古村

    昌溪古村位于歙县南部山区,是古徽州歙县境内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原生态古村,古村的建筑均保留了原始的风貌,从歙南名镇深渡至昌溪大约5公里左右,它坐落在千岛湖的源流昌源河所流经的皖南山间盆地中,周围群山盘绕, ...

  • 卢村木雕楼--梦寻徽州

     某一个秋天的早晨,从黟县县城出发,再次探访卢村木雕楼景区.离上一次去,转眼已经过去十二年,我真的已经这么老了... 沿途的杉树. 抽空又去瞧了一眼塔川,这年红叶之稀疏,真是让人下巴都掉了...原来几 ...

  • 雄村--梦寻徽州

     说徽州,道徽州,终于来到了雄村. 雄村,之前的好多帖子里多有提及,如西递.篁岭.徽州古城等等...雄村,位于歙县南部郊区约6公里的新安江边,是一座教育发达.人才辈出的古村落,素有"新安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