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华廿四节气诗

(原创)中华廿四节气诗

文|01一线

前言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年)中时候(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它将天文、自然节律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创举,表达了中华智慧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进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被世界认可。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廿:niàn 二十),下半年是八廿三。”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是我们老祖宗总结出来的关于气候的实用技巧。

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和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的,因此我国的降水在地理空间上呈现“由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递减”的特征。

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和清明是非常重要的节气和节日。

冬至,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按照太阳对地球的照耀,冬至是一年的开始。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是一年里黑夜最长的一天,此后,白天慢慢变长。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大如年,是因为冬至在历史上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元旦,过去人们把冬至当做新年的开始,农历十一月就等同于现在的正月,所以冬至也是下一个循环的开始。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清明节气是干支历卯月的结束以及辰月的起始。干支历法(岁纪摄提)以北斗七星的运转计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谓之“斗建”(古称北斗斗柄所指为“建”)。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这里的“斗”指的就是北斗七星的斗柄。斗柄循环旋转,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廿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十二月建”的划分是以节令为基准,干支历以“斗柄回寅”为“春正”(正月)。正月,即建正之月,斗柄回寅为春正,春正所在的月份即正月;建正(正月)是岁纪摄提论十二月建的概念,后经演变亦用来指其它历法的首月。十二月建分别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月、三月建辰…,清明是干支历辰月(三月)的起始。

本人自2019亥猪年白露节开始,跨2020庚子年,逢节写完二十四节气系列诗。现将本人公众号各期节气原创诗作整合于此献上。敬请大家点评!

01

0

立春

(一)

庚子初春日,收心入禁闱。

手机叨絮语,电脑著穷扉。

柳叶云黄浅,图文雨绿肥。

风光无限好,扫荡疫当归。

(二)

春回大地欢庆吹,流犯中华草木知。

无限眼前生气满,更求疫散早交差。

注:立春,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节、岁旦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干支历的岁始,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标示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干支纪元,以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秦汉以前,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一月初一,而是立春日。重大的拜神祭祖、纳福祈年、驱邪攘灾、除旧布新、迎春和农耕庆典等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几天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春,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所对应的地域是位于黄赤交角的岭南地区。冬春的分界线,在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当立春时(斗指寅,太阳黄经达315°),那一线以南地区,已有春的气息了;但我国93%的陆地面积上都还是冬,到黑龙江,往往是在谷雨或立夏时才入春。“立”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意义。

中国传统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02

雨水

(一)

不思窗外雨花霏,我等屏前网信微。

春疫断桥春照度,鼠庚点出柳诗肥。

(二)

新欢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无限春光云斗下,扬风习柳旅洲湖。

(三)

窗外莺啼绿映红,商街空舞酒旗风。

春城朝雨纷纷下,市井人烟袅袅中。

住宅门前宣警示,辖区舍后闭要冲。

阳台滋想荒芜事,指日瘟除钓一盅。

注: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公历2月18—20日,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雨水节气。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至20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标示着降雨开始,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时至雨水节气,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降雨,但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雨水节气,我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雨水节气后,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降雨逐渐增多,但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雨水”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

雨水节气,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03

惊蛰

(一)

春风揉草色,绿意倚玄泥。

神动怜阡陌,春来入话题。

(二)

雨天情意韧,心地念阳春。

鸢纸离云远,风花若比邻。

(三)

郁芳长此念,云鬓两髦空。

尘世开心月,央天瑟瑟风。

(四)

奕天光入净,云势雨先开。

一候成鲜绿,春心不念哀。

(五)

春雨临风起,冬虫贴草惊。

雷轰天等阔,母种地田菁。

仓廪殷从野,丰收值此营。

时来常景晏,膏泽福黎卿。

(六)

忆秦娥·花鸟催

春雷悉。昆虫冬候钟惊蛰。钟惊蛰。黄鹂鸣柳,落啼声急。

莳花原上香罗浥。踏青浓底鞋冠湿。鞋冠湿。云华枝处,画啧人逸。

注:惊蛰又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在公历每年3月5日至3月7日之间。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惊蛰,春之声,梦之醒。古人称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为“蛰”。当春天的第一声雷响起时,冬眠的动物被惊醒,人们便称这天为“惊蛰”。其意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者,藏也。雨水之后,万物复苏,石破天惊,蛰声乍起。《夏小正》云:“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纪伯伦诗曰:“死亡所改变的只是覆盖在我们脸上的面具,林居者依然是林居者,而将歌声融入微风中的人,他同时也会对着运转的星球歌唱。”

春之候,花之梦。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三花一开,到处都是春天的气息。最醉人的是油菜开始见花,一候桃花始华,蛰伏了一冬的桃花开了并逐渐繁盛。所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鸟黄鹂以悦耳的啼鸣提醒着人们,开始迎接春的到来。斑鸠、燕子等鸟类现身林间,为繁忙的春耕拉开帷幕。三月里,震雷唤醒了春天的梦;三月里,我看到了万物开始复苏;三月里,我听见了春暖花开的声音;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大地迎来了繁花似锦。

惊蛰,祁县民间流传着吃梨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04

春分

(一)

天地荣光销雨霁,城坊绿野著芳枝。

东风着墨涂涂画,粉黛春山处处诗。

(二)

仲春昼夜天中识,云雨徘徊谷燕飞。

柳岸斜风游客醉,花环正气绿腰肥。

桃源驻足追相忆,粉面归心未照依。

一曲清歌波水去,千章扉页锁香帏。

(三)

踏莎行

赣郡风光,仲春天气。鸾飞凤舞争明媚。低空新燕比肩垂,阡中布谷孤交泪。  马首骑墙,阳光满地。堂前苑内歌声丽。桃红旧事展眉丛,相思对老花溪翠。

注:春分,又有“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升分”之称。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春分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春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这时节天气暖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

春分,是二十四节中春季里的第四个节气,预示着春季已经过半,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每年公历大约为3月20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一是 “昼夜等长”。指春分之日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几乎全球昼夜等长,即白天和夜间的时间相等,都是12小时。此时北极点在经历了半年的黑夜后,在这一天初见阳光,而相对应的南极点则将在此日告别阳光。春分以后,阳光直射点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白天时间就开始变长,夜间时间变短了,所不同的是南半球则变得昼短夜长。二是指“季节平分”。若以立春至立夏这段时间作为春季,春分是春季的中分点,正好平分了春季。从立春到立夏正好九十天,春分将其一分为二,因此而得名春分。如:2020年春分日距2月4日“立春”中间间隔45天,春分日距5月5日“立夏”中间间隔也刚好是45天。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春分日,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有鸟如乌,先鸡而鸣,架架格格,民候此鸟则入田,以为候。”明代山东淄川于是日栽植树木,作春酒,酿酷。《文水县志》载:“春分日,酿酒拌酷,移花接木。”

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见《农桑通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地区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干金。”

春分亦是传统节日,有祭日庆典。在周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今年庚子鼠年新春,人们还未从举国剿疫的战役中鸣锣收兵,春天的脚步就悄悄来临;刚刚投身到春天的怀抱,随即又感受到春分时节的温润。春天,总是用润物细无声的柔情,亲昵地潜入我们的生活。春分时节,莺飞草长,更彰显出春天热情奔放的性格。

“春分昼夜无长短,风送窗前九畹香”。春分者,阴阳相半,昼夜平均,寒暑均衡。春分“三候”,春燕呢喃,电闪雷鸣,以此来呼唤人们走出户外,投身大自然,也在提醒农人翻耕春播,撒下希望的种子。人们因此用春祭、吃春菜、放风筝等民俗馈赠春天的恩赐。

05

清明

(一)

清明罢却千重雪,谷雨归来万里春。

熬过寒潮冰骨季,缤纷从此倒荫旬。

(二)

清明户外缤纷赠,路上行人念祖恩。

待到云蒸晴雨日,插秧播种煮年温。

(三)

风雨纷纷绿草青,贤孙孝子扫灵廷。

光阴父母今安寝,昼夜方人昨梦醒。

在世待儿知冷暖,倚天祭海望孤零。

几多亲爱无量骨,箫笛天伦与洞听。

(四)

天地人间恩惠命,可怜父母血心成。

往来夜半三更梦,纷扰时光一世惊。

面见情台粗思量,手提箫笛细听鸣,

今生交替无边行,何节音弦管月清。

(五)

自然横竖人间镜,天地承欢法己身。

走兽爬虫同域里,飞禽展羽异空邻。

耘秧种豆平仓廪,育果锄苗渡口津。

琴瑟管弦箫笛起,农家伴亩健康频。

注: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5个节气。斗指乙;太阳黄经为15°;于公历4月04-06日交节。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时至清明,在我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时至清明,标志着进入了暮春,这个时节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清明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如古书所讲:“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就是说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到谷雨,山青了,水柔了。一蓑烟雨到访后,阳光时常露出笑容,白鸟从天空飞过,青蛙张开了它久违的哨口,布谷鸟(或称杜宇、杜鹃)苦哇苦哇可怜声声不忍闻。人们或出户外或出城去,要去踏青了。

乡下曾经是土房瓦屋,篱落,墙角外有开着各种各样的春花,山上的蘑菇开始露头,山头开始有了拾蘑菇的人群。草坪上春草已绿,踏上去是柔软的感觉。村外有桥,桥下淌着明亮的溪水。这些都是人们向往的地方。

06

谷雨

(一)

墨潭新雨后,螺浦彩虹留。

明月含江竞,青山倒水筹。

南来灵气种,北往镜澄修,

吉地春芳歇,文风万古悠。

(二)

府城东望大川弓,郡长庐陵正气风。

吉地云天春雨奉,文章节义冠称雄。

(三)

物候云天理想匡,春风雨露化黎昌。

初心使命阶琴键,寸草流芳共小康。

(四)

春逢谷雨相思盛,杜宇声声不忍闻。

温暖繁华时夏蔚,落花如雨主旋芸。

(五)

谷雨欣来向夏新,春深一寸赚光巡。

桑田周济多奇志,阡陌耕耘几异辛。

天道有情甘露至,地心吐脉瑞芳频。

时令节气循环季,丰硕成年福万民。

(六)

春边水涧缓回流,雨霁光阴合故丘。

杜宇绕田哇苦叫,禾苖纷泊著勤幽。

千层席绿阡扉绞,万点眉黄遍野柔。

四月天心英俊冒,吐花地脉夏时酬。

(七)

谷雨晴来复暖阳,绿肥红瘦换春装。

插秧播种黎民夯,点豆栽瓜曲陌昌。

翠竹悠悠呼浪漫,春茶款款吐芬芳。

轮回节令天然美,今寄新诗寓彩章。

注: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辰;太阳黄经为30°;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故此得名。谷雨是反映降水现象的一个节气,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非常适合谷类作物的生长。

谷雨时节,在我国南方地区,往往开始明显多雨,而特别是华南,一旦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往往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天气。秦岭-淮河是南方春雨和北方春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剧减少。

《通纬·孝经援神契》:“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群群芳谱》:“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天气较暖,降雨量增加,有利于春作物播种生长。

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谷雨茶也就是雨前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谷雨节也叫做渔民出海捕鱼的“壮行节”。还有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有的到野外走一圈就回来。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吃春:谷雨前后,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故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人们把春天采摘、食用香椿说成是“吃春”。

另外,据说自汉代以来,陕西白水县谷雨有祭祀文祖仓颉的习俗。传说中,仓颉创造文字,功盖天地,黄帝为之感动,以“天降谷子雨”作为其造字的酬劳,从此便有了“谷雨”节。

农家谷雨贴,禁杀五毒,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病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旧时,山西临汾一带谷雨日画张天师符贴在门上,名曰“禁蝎”。陕西风翔一带的禁蝎咒符,以木刻印制,可见需求量是很大的。其上印有:“谷雨三月中,蝎子逞威风。神鸡叼一嘴,毒虫化为水……”画面中央雄鸡衔虫,爪下还有一只大蝎子。画上印有咒符。雄鸡治蝎的说法早在民间流传。山东民俗也禁蝎。清乾隆六年《夏津县志》记:“谷雨,朱砂书符禁蝎。”“禁蝎”的民俗反应了人们驱除害虫及渴望丰收平安的心情。谷雨贴,属于年画的一种,上面刻绘神鸡捉蝎、天师除五毒形象或道教神符,有的还附有诸如“太上老君如律令,谷雨三月中,蛇蝎永不生”、“谷雨三月中,老君下天空,手持七星剑,单斩蝎子精”等文字说明,寄托人们查杀害虫、盼望丰收、安宁的心理。

赏花,谷雨前后也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谷雨三朝看牡丹”,赏牡丹成为人们闲暇重要的娱乐活动。

07

立夏

(一)

夏日喜雨

夏草青青荫树地,蝶蜂急走夜蛙鸣。

楼台水榭天边影,童喜帘前望碰晶。

(二)初夏

赣江陌上有人家,草木沿溪锦上花。

牛背牧童轻笛唱,鱼翁收网映红霞。

(三)

一溪杨柳夏光机,背负清风哈啦飞。

倒是黄梅肥意思,依身收拾伴春归。

(四)

月光天气雨谋媒,夜嫁薰风带暑魁。

草长莺飞呼翠麦,园欣节过谢黄梅。

蜂闻香去离千绪,蝶恋花残恨几回。

倦起南窗疲思劳,斜看槐荫满心灰。

注: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七个节气,过了立夏,就意味着大好明媚的春光已然结束,炎炎烈日的夏天就真的到来了。这对于喜欢夏天的人来说是喜悦的,终于可以感受夏天的蓬勃与热情,但对于怕热的人就讨厌过夏天了。此时令与春隔了一件桃红柳绿的夹袄,便疏离了倒春寒的凄冷;与夏离了两层被叫做“小满”与“芒种”的篱落,便是浅浅的夏。

小时候,有两件事是记忆犹新,一是吃立夏蛋,二是可以玩水弄鱼了。吃立夏蛋其实是长江以南汉族风俗。至今,我的吉安永和老家仍然保持有过立夏节的习俗。对于这种习俗,俗话说“吃了立夏子,雷公打不死”。那时的我,总盼望这一天。每逢立夏,家家户户都要吃煮鸡蛋或咸鸭蛋,认为立夏吃鸡蛋能强健身体。立夏蛋于是成为了立夏那天最经典的食物。

江南农颜有“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 “立夏雨少,立冬雪好”和“立夏不热,五谷不结”等等说法。看来“立夏”也演绎风情万种的明媚,褪下春装,树叶摇曳在这个时令的绿色,像蛋清一样,柔嫩着青春的心事。横斜的叶脉疏落有致,一撇一捺间,草书着岁月的诗行。浅绿、淡绿、浓绿、墨绿……季候风像一位魔术师,变幻着叶子绿的色彩。蝴蝶门翩跹其间,鲜艳与灵动,便婆娑成一幅明艳的画。叶底的青蛙们,家族还显得有些冷落。偶尔几声蛙鸣,让这抹闲散的光景,显得更加清静而落寞。也许要等到水蛙、田蛙、树蛙的合奏,才会演绎出蛙声如潮的盛夏。姑娘们换上细碎的花裙,撑一把油纸伞,笑语盈盈,暗香款款,那跌落在酒窝里的淡淡的笑靥,便醉了写意着烟雨的江南。孩子们追逐着柳花,嬉闹着,欢笑着。纯净的童趣,仿佛是一阕天籁,晕染着绵绵柔柔的初夏。

夜色栅栏,有花开的絮语,有夜莺的啼唱,氤氲着光阴的故事;锦簇的花海,像一围温馨的摇篮,摇晃着绿的葱茏,安眠着夏的沉醉。

08

小满

(一)

江南小满时,夏雨唱兴衰。

济水平莎岸,周蛙盖雨丝。

瓜藤花溅路,竹笋云开篱。

从来风向困,幽居与愿为?

(二)

阳光苏绿叶,夏雨挺江笼。

晓物开方数,春燕竞长空。

榴花红就火、桃涩紫新匆。

小满天边有,秋风告慰雄。

注: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小满意味着雨水开始逐渐增多,开始有大范围强降水。我国南方有民间谚语:“小满,江河满”,意思是过了小满节气,江、河、湖中的水要满了;而在我国北方民间,则有民间谚语“小满不满,芒种开镰”的说法,则多指小麦开始灌浆饱满,但未成熟。小满,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小满时节的黄河中下游,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小满不满,麦有一险”。这“一险”就是指小麦在此时刚刚进入乳熟阶段,非常容易遭受干热风的侵害,从而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粒籽干瘪而减产。其实不止黄河中下游,在此是小麦欲成熟之际,如果遇到大风被折断在地,损失自然可想而知。因此,这个气节是一个温和的气节:有雨想满却不能成灾,有阳暖身却又不是那种酷热,有风拂面却不能横扫大地。

小满时节的南方,放眼远望,田间早已开始蓄水,那清澈的水啊,映出了蓝天与青山。偶尔中间有块绿色生机盎然,走近一看,原来是稻田的集中培育地。其他清澈的农田里,已陆续出现了老农的身影,或犁或耙、或施肥或锄草,只待这雨水一下,便忙着将集中培育的稻苗拨出,再一株株地插进这些早已等候的田间;趁着这个时候还必须迅速地插秧,否则等到“芒种”一来,再插就迟了。于是“小满不满,干断田坎” “小满不满,芒种不管”便出来了,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

小满日,人在中年,想起了钟表人生。感到生活就像一架精确的钟表,不紧不慢地划着圆圈,一天与另一天怎么看都是双胞胎的样子,太多的相似日子让人想起来就感到麻木与迟钝。一切仿佛都在意料之中,一切又仿佛都预先知道了结果,就象没有悬念的影片有着太多重复着的细节。很羡慕年轻人,年轻真好,未来的日子,可以有那么多的未知数。人生本来就是一场马拉松,偶尔也会有一次折腰挂彩,下一次板身面向阳光的时刻,就象一棵扎根的大树,有力量抵挡生命中的风风雨雨,因为内在的力量永远比外界的担忧要更加持久。人生如旅,生命在时光的轮上转了一圈又一圈。蓦然回首时,忽然发现,生命里痛过得早就好了伤疤,路过的也都成了美景。原来,人间正道是沧桑,生活一直如此美好,赠你黙然,必会予你明媚。行走世间,自当明白:总有攀不上的高峰,总有达不到的彼岸。生而为人,要明白:天道忌满,人事忌全。从来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

小满节气,诗人心中是怎样的心境?唐·元稹曰:“小满气全时,如何靡草衰。田家私黍稷,方伯问蚕丝。杏麦修镰釤,錋苽竖棘篱。向来看苦菜,独秀也何為?”北宋·欧阳修:“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09

芒种

(一)

芒种临今日,风雷电掣生。

乌云天下影,车马纵横清。

季节莲花放,炎晴甸果呈。

何时离巷陌,收获寄人情。

(二)

节序聊芒种,何人有得闲。

雷鸣池水满,芥草济田间。

刈麦当收亩,新秧正过弯。

哀叹农事饭,天命克难艰。

(三)

田间无闲月,春秋夏种忙。

足蒸寒暑气,背灼汗天光。

左右承遗德,中坚继陌桑。

沉浮农事忘,岁晏有余粮。

注:芒种,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正式开始。芒种字面意思: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简单地说,芒种时节,就是收割麦子,播种稻子。

芒种,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农历书说:“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意思是讲,芒种节气适合种植有芒的谷类作物;其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过此即失效。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种以“芒种”这节气为界,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来了,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芒种节气的特征之一是雨水增多。芒种时节,沿江多雨。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季节,常见的天气灾害有龙卷风、冰雹、大风、暴雨、干旱等。故出行要注意安全。特征之二是气温升高。芒种来了,我国除青藏高原和黑龙江北部地区外,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可能。所以,不论你在哪里,都要根据天气出行着衣,避免生病。

二十四节气自古以来指导着农事生产,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芒种时节,既是收获,也是播种的时节。这是一个收获与希望并存的时节。不忘播种,勤于耕耘,才会有收获。

仲夏来了,愿你不畏炎暑,收获美好,播种希望。

10

夏至

(一)

阡陌禾畴绿野涯,牧童顶踵映红霞。

穿叉犊鼻原边踏,横跨牛腰草际斜。

涨落沟溪耘土泊,凌阴水岸翠樟遮。

晚风来去清香远,暗路生荆几树花。

(二)

四时无错运,节序相寒暄。

夏日林中景,阴晴偶寄蕃。

朝荆看紫艳,暮树影昏湲。

今以花间祭,慈恩孝子掀。

(三)

午睡当亭息,方游偶胜塘。

云偏阴寂寂,池正叶苍苍。

荆紫纷飞粉,荷红渐吐芳。

城居思故里,暑热苦行常。

注:夏至。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夏季的第四个节气。夏至,是太阳北行的极致,这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夏至这天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夏至过后太阳高度逐日降低。但对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南各地来说,夏至过后,太阳光照仍在增强。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人说:“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为夏至交节点,一般在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夏至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时值农作物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此外,民间还有夏至“消夏避伏”、“清补”等习俗。

夏至还有吃面的习俗。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因此江南一带很多地区的人们把夏至吃面当成了很重要的习俗。夏至代表着炎热夏天的到来,人们的饮食也要有改变,以热量低、便于制作的食品为主要食物。面条常常就是家庭首选,所以夏至面也叫“入伏面”。还有就是因为夏至的面条基本上是用新麦磨成的新面粉,新鲜面粉里的营养成分较高,口感较好。

夏季阳气盛于外。夏至过后,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所以,在夏至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补。《吕氏春秋·尽数篇》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勿过咸、过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

俗话说:“饭不香,吃生姜”、“冬吃萝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都是对生姜所具有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作用所做的精辟的概括。夏季暑热,多数人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处。另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的说法。夏季万物生长,阳极阴生,心旺肾衰,因此,适量进补对男子性功能的保护和提升还是很有好处的。

夏至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出汗量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人体需水量大。对此,还可以在饮食上加以调节,如喝些绿豆汤、淡盐水等。需注意的是,绿豆汤不要多喝,更不能当水喝。属于寒凉体质和体质虚弱之人也不适宜饮用绿豆汤。

夏至来了,莲荷和紫荆花开正艳,蝉噪炎热,节运给人以强烈的动静感。在此,愿你不畏炎暑,收获美好,播种希望。

11

小暑

(一)

小暑温风长,光阴早稻香。

地沉封雨望,天暗闪雷狂。

阡陌田间巷,乡村市井匡。

初尝新米后,再抵夏收忙。

(二)

田光阴暑著,池月渐东逢。

坐晚乘凉谷,回天敞热穹。

轻风荷暗喜,淡雨草清同。

浓密虫鸣处,微闲感觉朦。

(三)

时不惊风暑径同,微凉避夏火烟中。

郊林深树鸣蝉鼓,庭院胡床羽扇穷。

荷叶粥清汤绿豆,黄瓜醋济汁香葱。

红尘几日消炎昼,能赋堂人健宁融。

注:小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时间点在每年公历7月6日-8日之间,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太阳到达黄经105°时。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我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

小暑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即将到来,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我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所谓“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我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这个时节虽然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但对于农作物来讲,雨热同期有利于成长。在古代,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人们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恳请保佑风调雨顺。并将新打的米磨成粉,制成各种美食,与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

今天小暑来了,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也将要来了。你做好准备了吗?

12

大暑

(一)

高天气候炎阳鼓,洗睡眠茶合劳工。

庄稼逐温应节墨,荷芳斜影对分红。

风吟翠叶堆心上,电闪沉雷访院中。

深造律诗神不觉,尘牵明月映葱胧。

(二)

院柳扬西月影融,江南夜雨化东风。

纸来无觉堆心上,见地孤芳暑向穷。

(三)

应候消连暑,平和柳院中。

门前除杂物,窗下理清风。

闲等安心静,忙皆派室空。

人生无远虑,近下甲方通。

注:大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公历7月22—24日交节。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

自古以来,民间都有大暑三伏天饮凉茶(伏茶)的习俗;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饮的茶,这种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此外,还有烧伏香、晒伏姜等习俗。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正值中伏前后,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玉壶清话》卷六:“时暑中,公执一叶素扇,偶写‘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诗句。

所谓“热在三伏”,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这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你做好准备了吗?面对炎热天气,愿你能在生活中觅得一份清凉,也寻得一份清静~愿大家安逸祥和避暑,愉悦快乐生活。当然,最好的生活,就是用情去感知,用心去体会,把平凡的日子过成诗,把平淡的日子过成画,只要心是晴的,所见的都是阳光;只要心是善的,所遇的都是美好。

13

立秋

(一)

风居春夏已秋声,染浸沧桑种客情。

待到胸怀无异物,来年依旧管雷鸣。

(二)

风来信语轻,小院抵蝉鸣。

收敛心方月,沧桑总寄情。

(三)

何等韶华责负名,沧桑过后任人评。

洗心革面红尘令,明月轻松伴我行。

(四)

一帘窗野盖蝉鸣,电脑屏开悦乐声。

哪管大千风月事,心间笔重写安平。

(五)

斗柄西天开月省,秋凉数热夜清尘。

山川四域飘香奋,幻想天蓬落睖巡。

(六)

鸣蝉唤醒凉新触,渐使摇扇转歇愁。

隔夜露珠清澈爽,当晨节气透环悠。

一壶浊酒谈天事,几句朦胧接地兜。

不思秋风闲万里,只听现实挂千畴。

(七)

除暑蝉鸣鼓,窗含万里秋。

夜来风爽习,日里候清悠。

闲笔唠平韵,虚心嚼仄勾。

不求诗句哄,只在静安留。

不工闲句远,意在把心留。

注: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表示自此进入了秋季。它是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秋天到,天气爽朗,原野将趋于一片金黄,预示着人们一年的总收获季节到了。诗人也爽朗了,面对秋天,应该有很多的秋望、秋思、秋喜与沉醉,还会有很多的秋展、秋收、秋缠与落寞。

谁爱作画谁沉醉,将颜料泼洒了一地,东一涂西一抹,画出一个多彩的秋,寄托斑斓的色彩,浪漫的情怀。让日月沉醉,山沉醉水,烟岚沉醉。让时光倒这般韵致,这般唯美。让秋醉了风,风醉了山,山醉了水,水醉了残阳,残阳醉了荒草,荒草又醉了雏菊。无边落木,衰草斜阳。

谁爱作诗谁沉醉,天凉好个秋!秋风起,漫山遍野都是火焰,火焰燃烧激情,平静的心再起波澜,任残阳与枫红相吻,秋叶与菊花相染。洒脱自在,静美诗意,写出唯美的诗篇。

人生老去亦是一种美,淡定,从容。夕阳落叶,唯美人间,纷纷慷慨以赴,仿佛寄托重生。去又何悲,来又何喜,该来的都要来,该去的终要去,缘聚缘散,缘起缘灭,自然而然。悲有何益,不如大喜,悲欢愁喜何以秋长。

曾记否?范仲淹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毛伟人有“万类霜天竞自由”。还有唐朝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历来被奉为写景的精妙之句,广为传唱。

秋风起,天凉好个秋,我也写个秋。

14

处暑

(一)

处暑风驱雨,天凉气候宜。

日移南径里,月见泰方仪。

肃马森林起,农车陌野驰。

一年丰厚映,万物谷仓垂。

(二)

处暑雨新群谷舞,伏炎热浪午时笼。

丰收田野平阡曲,落寞千方故地逢。

秋水中央云碧空,冷涵四岸泛浮红。

意行偶与欣佳会,门外莲情月伴风。

注: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为150°;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此时,太阳直射点已经由“夏至”那天的北纬23°26′,向南移动到北纬11°28′。北京城区,正午太阳高度也由夏至的73°32′降低至61°34′,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太阳开始偏南了。随着太阳高度的继续降低,所带来的热力也随之减弱。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暑》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结束。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用现在的话来说,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的到来,标志着炎热天气到了尾声,暑气渐渐消退,由炎热向凉爽过渡。由于受短期回热天气(俗称“秋老虎”)影响,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处暑节气处在短期回热天气(秋老虎)期内,“秋老虎”一般发生在公历8月~9月之间,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

我国古时平气法划分的节气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鹰乃祭鸟,鹰,义禽也。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然必先祭之,犹人饮食祭先代为之者也。不击有胎之禽,故谓之义。

天地始肃秋者,阴之始,故曰天地始肃。禾乃登。禾者。谷连藁秸之总名。又,稻秫苽粱之属皆禾也。成熟曰登。

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要注意预防“秋燥”。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

处暑天气特点呈现辐射减弱、秋老虎、干燥和雷暴活动特点,农谚说: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热熟谷,粒实鼓。处暑雨,粒粒皆是米(稻)。处暑早的雨,谷仓里的米。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子难保米。处暑三日稻(晚稻)有孕,寒露到来稻入囤。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处暑高粱遍地红。处暑高粱白露谷。处暑三日割黄谷。黍子返青增一石,谷子返青大减产。黍子返青压塌场,谷子返青一把糠。收秋一马虎,鸟雀撑破肚。处暑收黍,白露收谷。处暑见新花。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处暑开花不见花(絮)。处暑花,不归家。处暑花,捡到家;白露花,不归家;白露花,温高霜晚才收花。处暑长薯。处暑就把白菜移,十年准有九不离。处暑移白菜,猛锄蹲苗晒。处暑栽,白露上,再晚跟不上。处暑栽白菜,有利没有害。处暑栽,白露追,秋分放大水。处暑拔麻摘老瓜。处暑见红枣,秋分打净了。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晒半干。秋前牲口细心管,三秋逞强在田间。处暑鱼速长,管理要加强,饵料要增加,疾病早预防,等等。这些农谚无不表达了中华智慧。

中华反映处暑的诗词也很多,诸如,左河水《处暑》:“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日移南径斜晖里,割稻陌阡车马驰。“宋代仇远《处暑后风雨》:”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贵谷子《二十四节气之处暑》:“天地乾坤始渐肃,鹰隼捕鸟稷乃登。冷热交换试拳脚,一场秋雨一场寒。“等等。

15

白露

(一)

早起收清露,金秋五谷登。

窗前分白夜,处暑转凉乘。

(二)

白露寒秋夜,清茶米酒蒸。

玄归鸿雁隐,闲等客来登。

(三)

方升白露金秋日,乍起光明叶暗匆。

杏色满园生待月,乾风入影故霜同。

(四)

云想衣裳秋满怅,清风拂面露开香。

温心似水平常伏,落草如花气慨慷。

带雨青山天底湿,无关明月第泉乡。

镜中境遇何需笔,相涌灵犀报锦囊。

注: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秋季第三个节气,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太阳一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拉大。时至白露,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寒生露凝。这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斗指癸,太阳达黄经165度,于公历9月7-9日交节。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

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平气法划分的节气)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阳气在夏至日达到顶峰,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白露后,天高云淡、气爽风凉,昼夜温差较大,早晨与夜间会有丝丝的凉意。其实,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还有句俗话:“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时至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它是秋季中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节点。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三候中,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鸿大雁小,自北而来南也,不谓南乡,非其居耳。群鸟开始储藏食物。《逸周书·时训》:“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羣鸟养羞。”朱右曾校释:“养羞者,蓄食以备冬,如藏珍羞。”到了白露就算是真正入秋了,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白露”代表着由热转凉,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成熟。白露时节,天高云淡,气爽风凉,早晚的温差较大,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明显地感觉到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

白露节因各地传统习俗有收清露、祭禹王、吃龙眼、白露茶、白露米酒、十样白、吃番薯等民俗。农谚很多。比如,“白露满地红黄白,棉花地里人如海,杈子耳子继续去,上午修棉下午摘。”“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草上露水大,当日准不下。”“棉怕白露连阴雨。天气好,吐絮好。几日无太阳,吐絮就不畅。”适合白露节气的食物有梨、大枣、菊花和红薯等。食谱中有莲子百合煲、柚子鸡和银杏鸡丁等。

《诗经》中《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几千年来,有大量描写白露节的经典诗词,使得这一天充满了文化意味。

16

秋分

(一)

天波秋意缓清凉,野露风霜彩衣裳。

大地菊黄归稻浪,月高气爽桂丹香。

(二)

清光不觉浅,时节已秋分。

丹桂凝花锦,银棉透白云。

踏歌行引兴,寻韵律论文。

赏菊思常静,梅兰竹忆君。

(三)

旦昏飞雨早,促我累苏黄。

蟋蟀清归宇,坯虫了结床。

靠窗行入夜,枕梦使书房。

桂子开相近,秋分探暗香。

(四)

白露清方尽,秋分气渐寒。

霜花欺眼底,归雁枕天翰。

溪水涓涓细,时光日日冠。

流云生华月,岁老寓平安。

注: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秋分这天太阳到达黄经180°(秋分点),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与晨昏蒙影)。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时至秋分,暑热已消,天气转凉,暑凉相分。

秋分之后,昼短夜长的趋势就越来越明显了。古时有“春祭日,秋祭月”的民俗活动,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中秋节),中秋节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

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份,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全球绝大部分地区昼夜几乎等长。这时,南方地区候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在西北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已经可见到漫天絮飞舞、大地素裹银装的壮丽雪景。

千年来,秋分时节积累了许多农谚,也有诗词。比如唐代贾岛《夜喜贺兰三见访》:“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踏苔行引兴,枕石卧论文。即此寻常静,来多只是君。”李频《中秋对月》:“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他夕无相类,晨鸡不可听。”等,使得这一天充满了文化意味。

17

寒露

(一)

凭窗目满耕,望雁数余情。

对影春消瘦,无言送远行。

(二)

莫语惊寒露,秋深更念卿。

凭窗心满际,望雁目余情。

气冷疑天滞,声微觉夜生。

对屏春影瘦,无恨远冬行。

注: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

寒露节后,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因寒露在重阳节前后,习俗也有相似之处,如登高,食芝麻,吃花糕等,这时,人们多携亲朋登高望远,趁着大好秋光,感受季节的美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民间有“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吃了重阳饭,不见单衣汉。吃了重阳糕,单衫打成包”的说法。

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开始降雪。

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鸿雁来宾:寒露之日,“鸿雁来宾”。鸿雁白露节气已经开始南飞了,此时是最后一批,古人称后至者为"宾"。有“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的说法。

雀入大水为蛤:后五日“雀入大水为蛤”,鸟雀入大海化为蛤蜊,飞物化为潜物,古人对感知寒风严肃的一种说法。

菊有黄华:再五日,“菊有黄华”,华是花,草木皆因阳气开花,独有菊花因阴气而开花,其色正应晚秋土旺之时。

寒露时节,很多地方有赏枫叶的习俗,“霜叶红于二月花”说的也是这个季节。

不过,适合寒露观红叶的是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以北。其中,香山是国内最具口碑的赏红叶地点。

寒露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秋季。在江南地区,人们除了赏菊花,还有吃螃蟹、钓鱼的习俗,甚至有“秋钓边”的说法。

深秋之景是萧条,掩埋在土壤准备御寒的一颗颗躁动不安的种子,为了来春的“露”土仪式,安静地厚积中。

寒露。瑟瑟秋风洒,隐隐寒露来。感冒是最易流行的疾病,心脑血管病、中风、哮喘等也容易复发。在这“多事之秋”,应合理安排日常起居,尤其对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更是至关重要。由于寒露过后昼短夜长,自然界中的“阳气”开始收敛、沉。此时便是人们保养阳气之时,因此,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当做相应调整。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因此秋季养生就要做到“早睡早起”。秋凉心不寒,气温越冷,关心越暖,叮嘱大家莫忘加衣裳。

寒露节,古代也流传不少诗。如宋代王安石《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永怀所好却成梦,玉色彷佛开心颜。逆知后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等等。

18

霜降

(一)

天道深秋巷,妆林步季红。

霜花沾夜晓,月影透窗蒙。

野菊田畴晃,青葱陌上融。

坐台添紫绛,饮酒月明宫。

(二)

地苑皆霜降,投缘竟几分。

潮风无际晃,衰草等闲耘。

暮色炊烟梦,苍声染叶纹。

寒生将岁宴,陶令复纷纭。

注: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反映的是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变化大、秋燥明显的气候特征。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尚还热,昼夜温差大。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时节。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在寒冷季节的清晨,草叶上、土块上常常会覆盖着一层霜的结晶。霜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多形成于夜间。少数情况下,在日落以前太阳斜照的时候也能开始形成。通常,日出后不久霜就融化了。但是在天气严寒的时候或者在背阴的地方,霜也能终日不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中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树叶枯黄,片片凋落。霜降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夜晚地面热量散失非常快,温度可骤然下降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者近地植物上直接凝结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

霜降作为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天气逐步变冷,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的农事也开始繁忙。霜降农事习俗说:“冻后霜,柑桔光”。

霜降,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我们的影响。霜降时节,民间各地风俗也非常有特色。霜降进补的几种代表性食物:鸭肉、大枣、柿子、栗子、牛肉、白萝卜。山东有句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

除了吃,“霜叶红于二月花”、“霜打菊花开”,因而骨赏红叶和赏秋菊等活动。古人赞美霜降美景的诗词数不胜数,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尤其是南方地区气候温和,霜降期间,田畴青葱,橙黄桔绿,秋菊竞放。

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说明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还有一点,霜只能在晴天形成哦,人们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关于霜降,古人留下了不少诗词。唐·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古代文人不止在立春时节咏诗,霜降时节咏诗也同样被人称道。

19

立冬

(一)

昨夜秋风远,今朝朔气钟。

寒光忧寡暗,霜叶喜和彤。

遥寄春花暖,更弥夏果浓。

人生不满百,比种万年松。

(二)

昨夜秋风远,今朝朔气重。

寒光雕塑画,霜旅蔼和松。

遥寄春花暖,更弥夏果浓。

人生不满百,比作万年丰。

(三)

昨夜西风远,今朝北气重。

寒光雕雪画,霜旅赚秋容。

遥寄春花暖,更弥夏果浓。

人生不满百,好比万年丰。

(四)

西风语北墙,秋后转凄凉。

久旱枯阡陌,浓霜灿露光。

荒原低鸟亢,香叶渐花黄。

冬夜温清浅,天心枕梦长。

(五)

秋去冬清大地霜,枫红菊息草枯黄。

庭台望月相思远,孤体和风念故乡。

席枕难眠空寂寞,卷帘晓梦闭心荒。

深宵一盏禅灯灭,山寺寒凉袭满床。

(六)

高风关日冷,从月闭门思。

参悟心同素,年华首向诗。

时新频变幻,故旧率如棋。

世事无多问,乾坤总适宜。

(七)

西风语北墙,秋后转凄凉。

久旱枯阡陌,浓霜灿露光。

荒原低鸟亢,香叶渐花黄。

冬夜温清浅,天心枕梦长。

(八)

秋去冬清大地霜,枫红菊息草枯黄。

庭台望月相思远,孤体和风念故乡。

席枕难眠空寂寞,卷帘晓梦闭心荒。

深宵一盏禅灯灭,山寺寒凉袭满床。

注:“立冬”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渐渐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转变。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冬季普通盛行东北风和北风,气温逐渐下降,由于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时期还不是很冷。

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立冬”和“立秋”一样是古代社很重要的节日。

20

小雪

(一)

人间岁末寒天下,冬藏秋收暖酒茶。

风伴玉龙来作客,江南景致胜春华。

(二)

梅雪争春灵阙上,诗仙绛帐斗平章。

暗香玉白先天下,各领花开一寸光。

(三)

佩玉巡天广众亲,抖沙席地慰尘民。

年初闲等随风领,岁末沾花寄月茵。

耕垅荒田千第景,茶楼酒井万家春。

伴君老去时光旧,诗句诗来颂物新。

注:小雪节气是每年11月22或23日为小雪节气,是24节气的第20个节气。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雪”是水汽遇冷的产物,代表寒冷与降水,这时节的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来比喻这时节的气候特征。“小雪”是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期间寒流活跃、降水渐增,不是表示这个节气下很小量的雪。

中国广大地区东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摄氏度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此时阳气上升,阴气下降,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黄河以北地区会出现初雪,提醒人们该御寒保暖了。小雪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含义:气温下降,以下雪为多,降雨少了,彩虹也就看不见了;又因天空阳气上升,地下阴气下降,导致阴阳不交,万物也就失去了生机;从而天地闭塞,也就进入了严寒的冬天。小雪节气食俗:腌菜、腊肉、糍粑。小雪期间,气温下降的速度很快,天气也变得很干燥,正是腌制各种蔬菜、腊肉的好时候。南方地区有小雪节气吃糍粑的习俗,一方面是为了庆丰收酬谢神明,并祈望来年风调雨顺,另一方面是为了犒劳自己一年的辛勤劳作。

21

大雪

(一)

夜听风雪婆娑化,晓看天仙喜散花。

一日清江不见底,呜呼霜地盖如沙。

连空整肃无边洗,接木灰蒙复影斜。

童叟哪知寒至骨,隔纱尽致享年华。

(二)

节逢大雪晴光补,时令寰球步冷冬。

萧瑟寒风收世度,苍茫雾气敛群峰。

林中栖鸟幽浓语,谷外仙梅绽笑容。

管控红尘瘟疫处,魔邪不再害冰封。

(三)

玉龙三百万,搅得彻天欢。

今谓昆仑莽,何时退白冠。

注:大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12月7或8日,是24节气的第21个节气。大雪,这节气与小雪节气一样,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大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一个节气,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大雪三候:一候鹃鸥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含义: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而这个时候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而兰草开始感受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大雪提醒人们要开始进补了。大雪节气到了,在南京地区需要进补吃羊肉,羊肉有驱寒滋补,益气补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的效果。

大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12月7或8日。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东北、华北地区12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几毫米,西北地区则不到1毫米;大雪,雪的大小按降雪量分类时,一般降雪量5—10毫米。大雪节气是表示这一时期,降大雪的起始时间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小雪大雪有两个主要区别。一是三候不同。大雪三候:一候鹃鸥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含义: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而这个时候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而兰草开始感受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二是饮食不同。民间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习俗。大雪节气食俗:腌制腊肉、吃羊肉。1、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腊肉。将大盐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锅炒熟,之后用石头压住,放在阴凉背光的地方,半月后取出,将腌出的卤汁入锅加水烧开,撇去浮沫,放入晾干的禽畜肉,倒入盐卤,再压上大石头,十日后取出,挂在朝阳的屋檐下晾晒干,以迎接新年。2、“冬天进补,开春打虎”,大雪提醒人们要开始进补了。大雪节气到了,在南京地区需要进补吃羊肉,羊肉有驱寒滋补,益气补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的效果。

22

冬至

(一)

天随人愿日相开,冬至阳辉月影来。

五谷丰登添岁喜,忧心繁事已飞灰。

笑容待展新舒柳,春意凌寒欲放梅。

盛世康兴同日异,九洲共庆洒心杯。

(二)

寒风日里逢冬至,岁月人生又一新。

周末家中无所坐,憔心怀念故亲人。

(三)

今日临冬至,光天始寂然。

生贫偏过节,活老倒增年。

晓理红尘事,安分好睡眠。

惟寒探地梦,魂落镜湖边。

(四)

每逢冬至祭思多,父母机缘一柱坡。

面向山林千树瘦,征西背络万笼驮。

青松点雪寒相恶,古木号风水溅磨。

烛泪几筵霜降处,酒温堆暖九泉河。

(五)

水调歌头·冬至

候应时物动,相约白葭灰。地云重压头上,潜蛰闷中为。何是优声写意,尾竹恋风合彼。唐宋律初规。欲识水云处,李杜句边垂。 季中温,寒时达,信风差。灵霄殿外舒展,暗蕊著香来。气自先通兰菊,万物旋生头角,知已又凭谁。诗向春光早,墙落数枝梅。

(六)

江城子·冬至魂

岁阴宵宿首阳生。朔风萌。雪花轻。数九严寒,水卧玉雕冰。二令周流寒气往,魂渐醒,化龙升。 归根复命表黎明。向灵廷。过无形。泄露天机,隐约月华清。安辅乾坤真造化,功得满,若公平。

注: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4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冬至开始也是阳气初生之时,护好阳气,人体阳气充足,才能祛病延年。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

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冬至与夏至一样是阴阳转折时期,阴极而生阳。冬至时,“冰益壮,地始坼”,天寒地冻。自此“数九”,进入隆冬时节。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冬至日起,就算进“九”了,在冬至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从冬至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八十一天后冬天就过去了。

九九消寒图的种类很多,有“写九”和“画九”之分。“画九”中的梅花消寒图比较浪漫和美观,称为素梅图。一枝素梅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有九个花瓣,共九九八十一瓣,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每过一天就用红笔涂染一个花瓣,花瓣尽而九九出,九尽春深,冬去春来。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大如年,是因为冬至在历史上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元旦,过去人们把冬至当做新年的开始,农历十一月就等同于现在的正月,所以冬至也是下一个循环的开始。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自古以来,冬至的地位便不亚于新年,文人墨客也常在冬至抒发情怀。

23

小寒

(一)

物候干天寒月籁,安枯数九志欣来。

梅花吐艳争春在,白雪清芳万树开。

(二)

百卉欣荣春未已,画图数九俗民皮。

红梅冷艳花枝展,爱见梢头雪浪贻。

注: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5个节气。公历1月5-7日交节。小寒,标志着季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冷气积久而寒。由于小寒还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里,小寒过几天后,才进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小寒。小寒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令,寒是寒冷,小是寒冷的程度。从字面上看,小寒还没有达到最冷的程度,大寒应该是最冷,但在我国大部地区,小寒却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小寒特点为天渐寒,尚未大冷。但隆冬“三九”基本上处于小寒节气内,“三九”前后,土壤深层的热量也消耗殆尽,尽管得到太阳光、热稍有增加,仍入不敷出,于是便出现全年的最低温,有“小寒胜大寒”之说。在此节气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严寒时期,土壤冻结,河流封冻,人们叫做“数九寒天”。

24

大寒

数九寒天消日冻,描红书法送宵浓。

冰封万里千千树,大地回春岁岁钟。

注: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公历1月21日左右交节。大寒是反映气温升降过程和程度的一个节气。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在我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方,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

本来,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处在北半球的我国,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地面接受的光和热最少,天气应该最冷,但实际最冷却在冬至后的小寒、大寒节期间,即所谓“冷在三九”。这是因为,大寒节期间,虽然白昼比冬至节稍长些,但仍是日短夜长,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少,所以气温继续下降,再加上此时从极地、西伯利亚、蒙古高原一带的寒潮频繁南下,不断侵袭我国广大地区,促进出现全年气温最低值。

后记

“二十四节气”原是依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着密切的关系。北斗七星是北半球的重要星象,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会出现于北半球天空不同的方位,它是古人定方向、季节节气的标尺。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自东向西转的规律,古人称它为“斗转星移”,而通过“斗转星移”的规律,人们能够判断季节节气时间。即所谓:“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由于二十四节气是以北斗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因此这个历法也称作“星辰历”。西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立杆测影(土圭)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24等份,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而从定《时宪历》之后直至今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定的,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排序仍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每15°为一个节气。《天象列星图》:“北斗七星,近紫薇宫南,在太微北。是谓帝车,以主号令,运乎中央,而临制四方,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北斗。”《史记·天官书》中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记,皆系于斗”。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古人把每个季节的农历三个月分别称为孟、仲、季。孟是第一,仲是第二,季是第三。春夏秋冬各自的第一个月分别叫孟春、孟夏、孟秋、孟冬,第二个月分别叫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第三个月分别叫季春、季夏、季秋、季冬。春季的农历第一个月(正月)通常称为孟春,第二月称仲春,第三月则为季春。

春又分为初春、仲春、晚春。初春,又称孟春、早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常指农历正月,具体指立春至惊蜇期间。即指24个节气中最前面的立春、雨水两个节气。仲春即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仲春。指24个节气中属于惊蜇、春分两个节气。仲春二月是春花渐放的时节。

尽管从冬天小寒到春末谷雨的八个节气二十四候里,每一候都有花开,但古人依然把这个时节看作冥冥中的约定,于是,他们以五天为一候,分别用一种花的风信对应,这就是“二十四番花信风”。其中,人们所熟悉的花的花期大多数都赶在仲春这个时候,“雨水(后),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棣,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加上此时梅花尚未谢,因此二月又有“梅见月”“梅月”等悦耳的名字。春分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春分在中国古历中的记载为:“春分前三日,太阳入赤道内”。春季的最后一段时间晚春,接近夏天。

“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十二月建”的划分是以节令为基准,即以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作为寅月(摄提格)、卯月(单阏)、辰月(执徐)、巳月(大荒落)、午月(敦牂)、未月(协洽)、申月(涒滩)、酉月(作噩)、戌月(阉茂)、亥月(大渊献)、子月(困敦)、丑月(赤奋若)之始。干支历以“斗柄回寅”为“春正”(正月)。正月,即建正之月,斗柄回寅为春正,春正所在的月份即正月;建正(正月)是岁纪摄提论十二月建的概念,后经演变亦用来指其它历法的首月。十二月建分别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月、三月建辰…,清明是干支历辰月(三月)的起始。

作者声明: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另外,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若作品中的文字、美术、摄影等有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取得联系,我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或作品!

作者简介:罗余作,男,汉族,1965年11月出生,江西吉安永和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网络与信息管理师,2019年中国优秀CIO获得者,高峰论坛特邀嘉宾,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著名科技工作者。主要从事设备技术、网络与信息技术、企业管理。2018年进入吉安县诗词学会理事会,担任学会理事和期刊《文山艺苑》编委;吉安市庐陵诗词学会会员,2020年担任《庐陵诗词》电子微刊编委;吉州区诗词楹联学会会员;2019年4月13日当选吉安县文学协会副主席,担任协会期刊《庐陵文苑》及其微刊编委。2020年荣获中国乡村作家荣誉称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