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走向诗歌

即将引领学生走进诗歌单元,如何让学生从诗歌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呢?诗言志,只有走进诗人,才可能真正体会诗歌传达的情感。那么,《短诗三首》选自冰心的诗歌《繁星》,怎么教呢?我一直在沉思。

诗歌教学,我坚守一条准则:以诵促悟。学生在朗诵中体味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进而体会作者用诗的语言传达的情感之美。

本单元人文主题中写道:“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我紧紧抓住话所传达的主旨,运用诗意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诗歌教学前的熏陶。课前,我说:“同学们,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诗歌的美,正是让我们用美的眼睛看世界,用美的发现去寻找美,用美的心情去欣赏美。读诗,要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只有这样,你才能读出诗歌之美。”当我说出这一段话后,学生给了我掌声,这样的掌声正是美的鼓励。接着,我带领学生走进了《繁星》,走进了冰心“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歌世界。

当我给学生讲清古诗和现代诗的区别后,要求学生自由朗诵《短诗三首》,我站在学生身边,聆听学生朗诵由母爱、自然、童心交织在一起的诗歌,如饮甘露,如沐春风。学生朗诵结束后,我小心翼翼地牵着他们的童心,走进冰心的诗歌,寻找美的意境,体会美的传情。

师:同学们,你们预习了吗?

学生点头。

师:好。冰心的诗都是围绕什么写的?或者说,她写的诗主题是什么?

当我抛出这个问题时,学生陷入沉思。我不急,静静等待。

生:(声音很小)母爱,童心,自然。

师:(走到学生身边)请你重说一次。

生:(声音稍大了一点)母爱,童心,自然。

师:你是从哪里得知这个信息的呢?

生:工具书上看到的。

师:聪明。这就是学习方法。

此时,其他同学有点茫然,纷纷打开工具书寻找,我还是不急,转身在黑板上写:母爱,童心,自然。

师:同学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指着黑板)一起读。

学生齐读。

师:是的,冰心写的诗,围绕三大主题,它就是?

学生一起读:母爱,童心,自然。

师: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三个词,给你第一感觉是什么?请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形容。

学生思考,我静静期待着。

生:美。

师:很好。除了美,还可以用什么字形容?

生:纯。

师:很好。纯,还可以说成?

生:洁。

师:不错。所以,我们看一看,无论是母爱,童心,还是自然,给我们的整体感觉都是纯美,纯朴,纯洁的感觉。正因如此,我们读冰心的诗,内心就会产生这样的感觉。现在,你们读一读《繁星》(七一),找一找这种感觉。

生自由朗诵。

师:很美吧!很纯吧!现在,你们试着背一背这首诗,闭上眼睛,内心深处是不是很美呢?

生自由朗诵。

就这样,因美而醉,因纯而醉,我把学生引入了冰心的诗歌天地,带着“美”的感觉走进诗歌,走进冰心的“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之中。

……

品析这首诗的时候,我发现,单从字面上去理解,“这些事”与“园中”“叶下”“膝上”关联性不强,也就是说,这首诗的跳跃性太大,如何引导学生找出诗句之间的关联性呢?

师:同学们,这些事,是永远不漫灭的回忆,诗人回忆了哪些事呢?后面写了事情吗?

生:(思考)好像没有写具体的事情。

师:是的,我也发现,后面并没有写具体的事情,而是写的园中,叶下,膝上,难道这些事隐藏在其中?

此时,学生感觉到了诗的意涵。顺势,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诵,在朗诵中感悟作者要想写的事情。

师:同学们,园中,叶下,膝上,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生:空间顺序。

师:聪明。既然是按空间顺序写的,那么,在这些空间里,一定发生了事情吧。再次朗诵,一边朗诵,一边想象,你一定会发现秘密。

学生自由朗诵。

师:发现了吗?

生1:月有的园中,母亲牵着我的小手,给我讲星星的故事……

生2:藤萝的叶下,我正在给母亲轻轻捶背……

生3:母亲的膝上,母亲给我唱摇篮曲,没过多久,我睡着了……

师:多么美的想象,多么美的场景,多么美的故事。同学们,带着这份美好,你们一起朗诵全诗吧!

学生深情朗诵全诗。

师:同学们,月明的园中,在月光之下,有母亲和我的故事。

当我说出这句话时,有学生也开始说:“藤萝的叶下,一片葱郁,有母亲和我的故事。

师:多么美的场景,多么美的故事啊!当诗人坐在母亲的膝上时?

生:母亲的膝上,软软的,有母亲和我的故事。

师:原来,诗人回忆的这些事都隐藏在园中,叶下,膝上。请你们再次朗诵诗歌,自由想象,一定还会想象出更多母亲和我之间发生的故事。

学生自由朗诵。

师:同学们,冰心的诗歌是如此美好,美在“月明的园中”美在“藤萝的叶下”,美在“母亲的膝上”,诗人回忆这些意象,就是在回忆往事,回忆童年,所以,整首诗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对母爱的歌颂,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假如,你就是冰心,你一定会有太多童年的回忆,现在,你就是冰心,开始深情朗诵全诗,去回忆那些美好的往事吧!

学生自由朗诵全诗。

教学结束后,我回到办公室,打开书,盯着《繁星》(七一),脑子里浮现出课堂上那些美好的镜头,我的上空繁星点点。

《繁星》(七一)虽然短小,但其中隐藏的诗歌意象很多,教学这首诗,我十分小心。诗,需要朗诵,更需要品析,如何品析诗人所要表达的诗意,则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诗歌,并不一定要把学生培养成诗人,而是让学生通过诗歌的熏陶,感悟诗语美,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人性美。等等。我在教学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之中,如果诗歌教学只停留在诗的表层,那么,学生不是在学诗,而是在读诗。

这首诗虽然语言简短,但是内容丰富,如何才能让学生从简短的诗语中去探寻丰富的意境,这就需要教师引领,由“美”向诗歌靠近,由表层向深层拓展。

单从字面上来看,这首诗中“这些事”与后面的“园中,叶下,膝上”关联性不强,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是相当难的,如何架设一条线引导学生理解,想象是不可少的。诗,除了情感,就是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有了想象,诗的前后语言就有了关联,这种跳跃性是诗的特征,幸运的是,我采用由“美”走向诗歌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也有了跳跃性,最终抵达诗的深层。

诗语,诗意,课堂,都是由“美”而生的。我坚信。

2021.3.23晨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