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文明系列之三:石家河原居民是华夏而非三苗
江汉文明系列之三:石家河原居民是华夏而非三苗
文|黄饮冰
石家河原居民的种族属性是什么呢?这可以从石家河玉器上读析出来。我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谈一下看法,也无伤大雅哈!
一、从石家河人灵玉人头像和神灵玉人头像看,石家河原居民是古夷人和古夏人融合形成的新族群
1、石家河文化的人灵像是夷图腾,是古夷人存在的证据
对于石家河的人头像,我在《石家河“玉面人头像”是玉制的“夏图腾”和“夷图腾”》一文中已经做了总结。人灵像(与常人一样的玉人像或玉人头像)是夷图腾的载体,人灵像就是“夷”(尸和尼)。夷图腾是古夷人的图腾。
2、石家河文化的神灵像是夏图腾,是古夏人存在的证据
神灵像(人兽复合玉人头像)是夏图腾的载体,神灵像就是“夏”,我在《石家河“玉面人头像”是玉制的“夏图腾”和“夷图腾”》一文中已经做了总结。夏图腾是古夏人的图腾。
3、石家河文化的“笄”说明石家河原居民是北人打扮
中国古代南北人群的生活习惯和修饰习俗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最显著的不同,就是南人’“披发”而北人“髻发”。髻发的工具就是“笄”。石家河的人面头像,都没有披发的迹象,都是头戴浅底冠帽,发被髻在帽中。这当然是猜测,因为没有看到不戴帽而直观的髻发人头像。那么髻发的证据是什么呢?就是在石家河有“笄”的存在。从地理位置看,处于江汉平原上的石家河无疑是南方,其原居民应该具有披发的修饰习俗,但是,从“笄”的存在可以推知,石家河原居民是北方人的打扮。
形成后的石家河原居民,已经与同处于两湖地区的其他居民有了明显的不同,也就是说,在石家河文化时期,两湖地区的居民,进行了一次分化。江汉地区的居民,经过融合之后,变成了北人打扮。其他的居民,如湖南地区,还是保持了原始状态,没有被北人同化掉。
这次分化,是很有意义的。
二、石家河的玉龙、玉凤和玉虎是典型的华夏文化特征
在崇拜上看,龙、凤、虎之崇拜属华夏的基本崇拜系列。
中华文明的发展,经历了陶器文明、玉器文明两个特殊而独具的文明阶段后进入青铜文明,而且陶器和玉器一直伴随我们文明的始终。我们没有在使用青铜器的时候把陶器和玉器丢掉了,当然中华文明还有一个独特的文明特征就是木(竹)器(漆器)的使用。中华文明的建筑物是土木架构,后来又发明了砖瓦和瓷器。
中国人的祖先是最早使用陶器的和玉器的,所以我们不能否定陶器文明和玉器文明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讲,陶器是农业已经存在的重要证据之一。陶器的主要作用是储存种子(粮食)和煮熟粮食。肉可以用火烤熟,不一定要煮熟,但粮食用火烤则不一定可行,会烤糊了。所以我一直不相信最早的农业会在西亚产生,原因就是西亚是先有农业后又陶器的,我想不明白在没有陶器的1000多年时间里,他们如何把粮食搞熟的。粮食要生吃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在石家河,中华文明的原始色,龙、凤、虎都存在,而且龙、凤和虎都是用玉雕琢出来的,即玉器是龙、凤和虎崇拜的表现材料和载体。所以石家河文化是典型的华夏文化,而非其他文化,如三苗。
石家河文化玉龙(湖北天门出土)猪头
石家河文化玉凤
石家河文化玉虎
七、石家河文化不是三苗文化
有人认为,以湖北、湖南为主体的长江中游两湖地区,是史前“三苗”部族的活动区域,故此把石家河文化与三苗文明联系起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我们知道,石家河文化晚期墓葬中出土了数量颇为可观的玉器,但很有趣的是,湖北地区的玉器主要出自瓮棺葬。上世纪80年代末发掘的肖家屋脊,在大型瓮棺中出土玉器137件,其中仅六号瓮棺就出土56件。2015年末发现的大量玉器,也是在瓮棺。
湖南地区的石家河文化玉器,却全都出自土坑墓。
这个信息传达的意思是什么?说明在石家河文化时期,湖北和湖南的石家河文化,正在发生着分化。瓮棺是仰韶文化的特色。湖北的瓮棺习俗是仰韶文化丧葬习俗南传到湖北的结果。瓮棺习俗在屈家岭文化时期就已经传到湖北了,如湖北孝感的叶家庙文化中就有瓮棺的丧葬习俗。而我认为仰韶文化是古夏人创造的文化。前面专门说了玉器“笄”的存在,也证明了中原文化的确南传到了湖北地区。
那么古夷人的丧葬习俗是什么呢?是“土坑墓”。
我的解释是:湖北的石家河文化原居民和湖南的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原居民,在石家河文化时期的早期,都是古夷人(华尼夷人)。但是湖北的北部和西部,与生活于中国西部和中原地带的古夏人接触很多,是古夏人文明和古夷人文明的交锋区。湖北江汉地区的古夷人与西部和中原的古夏人(华尼夏人)发生了融合,形成了新的华夏族群,在风俗习惯上从北人。而湖南地区的古夷人,保持了原来的生活状态,在新形成的湖北地区的华夏族面前,成为了另类,逐步演化成了与华夏族群不同的族群,两者界线逐渐明显起来。
不过在石家河文化时期,湖南的古夷人还是江汉地区的古华夏人的附庸,并没有独立出来。湖南地区的古夷人转化成三苗,是在五帝时期。被明确命名为“三苗”,是在帝尧时期。尧舜禹都先后征伐过“三苗”,帝尧时期“北分三苗”,还把三苗迁移到西北的三危山。三苗在三危山与古姜族融合,形成了先羌族群。所以古书说“羌是三苗的后裔”。在研究古史时,一定要有时间概念。羌人在殷商时期才进入殷商的历史记载中。
除两湖地区外,石家河文化玉器还散见于河南禹县瓦店、偃师二里头、山西襄汾陶寺、陕西延安卢山峁、神木石峁、内蒙古赤峰大甸子等龙山文化至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遗址,以及河南殷墟妇好墓、陕西长安张家坡等商周墓葬。
那么,河南禹县瓦店、偃师二里头、山西襄汾陶寺、陕西延安卢山峁、神木石峁、内蒙古赤峰大甸子等龙山文化河南禹县瓦店、偃师二里头、山西襄汾陶寺、陕西延安卢山峁、神木石峁、内蒙古赤峰大甸子等龙山文化可以看做是石家河文化的辐射和影响区,河南殷墟妇好墓、陕西长安张家坡等商周墓葬可以看做是对石家河文化的继承。
八、石家河原居民的种族属性——华夏族
对于古夷人(华尼夷)和古夏人(华尼夏)的来历,我在我的《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探讨得很清楚。
石家河原居民,是北方的古夏人(华尼夏)和南方的古夷人(华尼夷)在江汉平原融合形成的新族群——华夏族群。
与南人相比较,石家河原居民在石家河文化时期已经形成了显著的北人习俗,但与北人相比较,石家河原居民又有很多的南人性质,所以石家河原居民,是南北人群融合后形成的新族群,这个新族群既不同于北方的古夏人,也不同于南方的古夷人,他们是新的华夏族群。
所以距今4600年到4000年,生活于江汉平原上的族群,才是真正的华夏族群。华夏族群才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族群。
在距今4600年到4000年,江汉地区才是华夏文明的中心区域。
华崇拜的起源是“火”,即“火树”图腾。华的原始音是ha。华(ha)从滇黔高原沿青藏高原的东缘(康定草原)向中国的西部和北部传播,由ha音引发出ya(亚,燃烧的木头)、ya(雅,鸡的一种,性情温和的、羽毛有色彩的鸡,或许就是火鸡)、ga(家的古音就是ga,鸡的古音也是)、sa(夏和萨)等等。这一路一直保持了华(ha)的“火”的底色,最终形成了中国西部和中原至秦晋高原的华尼夏;华(ha)由滇黔高原下两湖,与两湖地区的胡尼人相遇,形成了华尼夷。在两湖地区,胡音和华音融合,华(ha)演变成了华(hua)。两湖地区的华(hua),是太阳。如洞庭湖(彭头山)和武陵山(高庙)都有八角形图案,这个八角星就是光芒四射的太阳的代表,所以八角星就是两湖地区的华图腾。在江汉地区形成的新族群命名为“华夏”,是很合理的。
九、题外话——三星堆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变体
由于火树和太阳的结合,在两湖地区,形成了太阳树的概念,即太阳栖息在太阳树上,桑木和若木,就是太阳树。太阳树在四川的三星堆文化遗址,有大量的表现。所以三星堆也是华尼文明的变体,其文化源头主要在石家河,当然也有在东方竞争失败后西迁的帝俊族群的文化成分,“使四鸟”是帝俊族群的文化特色,三星堆的“四鸟金箔”,就是帝俊文化影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