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太极拳理,都源自一个“松”字

简体字的“松”源自“鬆”字,实际上两者意义并不相同。现在我们只能把两字当成同一个“松”字来谈。比如:放松、手松开、松散、蓬松~等。将这样的理解套用在太极拳理上导致松懈、软绵绵,无法对抗强大来力。

强调一下,松字还有一个在太极拳中更重要的意义。鬆字同“从“,其意为:依从、随从~。严谨的说法应该是“鬆”字同“从”。
 
上述的说明是为了进入现在开始的真正主题:弹簧体结构!

对现代人而言,太极拳之松与不用力的全然体现,就在“弹簧“上面。一个弹簧直挺挺的站立,此刻的它是松的,是不用力的。而这下盘要经过操根训练,得到接地之力的根劲。本文先不谈下盘必须稳固的根劲问题,聚焦在弹簧体一事。

当一根拥有稳固下盘的弹簧挺立于世时,它并未在任何肢节用力,也全身整体放松。不管是在行拳走架、操根单练或发劲接劲。

这“圆撑“与”掤劲“的最佳示范就在弹簧身上。它并未用力,它仍然极度放松。它自然生发的圆撑与掤劲,所依靠的是结构,弹簧体结构。运用任何太极功法来极大化的使人体具备弹簧体结构,是太极人最重要且必须拥有的观念与训练。

练出弹簧体结构,一切的放松与不用力才能有效落地实施。

当弹簧安然的存在时,一旦对其施力压迫,它并不会与之相抗、两两互顶。它会以自身拥有的弹簧体结构,将来力慢慢的“吞、接“进来,以全身上下的所有结构慢慢吸收。在对方将发未发之际、在对方力有未逮之际,在对方气力已竭之际~,再略微涵化,将对方拔根,弹簧体续劲完成,一弹即出,瞬间回复原来什么都没有的稳固状态。

这整个过程中,弹簧体结果的任何部位紧密相连、无缝对接。在一进一出之间,丝毫没有任何间隙存在。弹簧的续劲发劲过程毫无间隙,来力自然无法见缝插针。

所有一切都为了训练出自身的弹簧体结构。

对太极修炼者而言,一旦明白弹簧体结构的重要,一旦知道松与不用力必须以具备弹簧体结构为前提,那么后续的所有训练都将引发天翻地覆的不同。

在行拳走架时,从关注下盘的脚底涌泉开始,到全身整体移动与旋转,都必须与自己身体对话:我之所有一切是否从脚底涌泉带动而起?是否上下贯串像个弹簧?是否具备弹簧体结构?

就能明白拳经拳论所言之“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推后,乃能得机得势”这段话是结果论。是高手在练出弹簧体结构下的总结。

当你预备式一下,弹簧体结构已经且必须存在。当你开始起式时,是否只关注手的动作。请在行拳走架的任何过程中,随时审视着自己是否保持涌泉有根下的弹簧体结构移动?

当在进行双人发劲接劲训练时,你是否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站立的弹簧,是否任何部位一动就已经成为弹簧体结构?是否放松且不用力但却始终从上到下的维持好弹簧体结构?当对方施加力量时,你是否跟弹簧一样全身上下都同步接收?

太极是思想拳,一切的一切皆由观念而来,皆从理念开始再贯彻到动作与身体。

以成为弹簧体结构为目标来训练,此时的松将松而不懈不软;此时的不用力将不硬不僵,并能随时发力。而这时候的力是弹簧体结构本身的弹性所引发,非刻意拙力而为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