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 | 感恩太极 分享快乐
太极拳作为中国的一项传统拳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伦理学、中医学的精华,太极拳具有修心防身、强身健体的效果和理论,通过对太极拳的学习与演练,可以治疗、缓解和控制一系列心理、身体疾病,对调节身体和心理亚健康以及社会适应性亚健康都具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受到各个年龄阶层人士的青睐。
5月11日在济南市召开的“张圣麒学生弟子太极拳与健康研讨会”当天演讲稿件,已授权给漾太极网发布,从本期开始,漾太极网站、漾太极微信公众号、漾太极今日头条等平台陆续发表本次大会的发言稿,以飨读者。
作者 | 马晶
以上各位拳友们的发言对我触动很大。相比之下,我很惭愧。经验不多,教训不少。而且还走了不少弯路。今天我就原原本本地把我的学拳历程,包括我的教训与弯路统统告诉大家。
刚开始学拳的时候,那时是什么都不知道。
1
不知道为什么要练太极拳
由于身体的原因,我从2006年开始学习太极拳的竞赛套路,因为不了解太极拳的理论知识,也不知道怎么学习太极拳,每天只看见公园里的老头老太太们在那里打拳,就认为,学习太极拳,无非就是打打套路。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打得规范,打得好看,活动活动筋骨就可以了。当时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我要学拳,而且套路学得越多越好。于是乎把竞赛套路的拳剑扇棍等等二三十项都学完了。每天忙活的不亦乐乎。为了追求低拳架的漂亮,不惜以牺牲自己身体为代价,过分地追求难度和强度,把自己的腰腿打得苦不堪言。
1
不知道练习太极拳的核心要点
在开始学太极拳的时候,常听人家说练拳要练松,“松”是太极拳的灵魂。更有资深名家主张要大松大柔,一松到底。因为自己不懂得“松”的真正含义及要领,一味求松,以懈当松。结果,把太极神拳懈成了软塌塌的老人操。
总结自己在学拳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从开始就是糊涂的学,所以就越练越糊涂。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导致自己片面追求,造成不是周身僵力,就是全身松懈。正如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所言:“差之毫厘缪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辩焉”。
因此,要想练好太极拳必须要:
第一、要择明师,即选择一个明白的老师学拳。
在2014年3月,我有幸认识了杨氏第五代传人张圣琪老师,开始系统学习杨氏传统91式太极拳。我记得张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就告诉我们:学拳不要多,一定要精,这一辈子能练好一套太极拳就足矣了。
从此以后,我静下心来,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的跟着老师学91拳。俗话说得好,学拳容易改拳难。我举手投足都是国标的“范儿”,张老师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的纠正我的动作,并且认真仔细地讲解练拳的动作要领和规矩。告诉我练拳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实用。老师一席话让我幡然醒悟。从此以后,我不仅在课堂上刻苦认真地跟着张老师学拳,而且回到家后,利用业余时间,反复观摩老师的教学光盘,看老师的手眼身法步,看老师的神韵,看老师的气势等等。就这样,在张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我慢慢的开始喜欢并爱上了传统91式太极拳。
第二、必须要明理。学习太极拳,不能只练拳架子。因为太极拳它不是简单的肢体动作,更不是体力劳动,而是大脑支配下的心意运动。《太极拳论》开篇即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生动而形象的描写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一语中的揭示出太极拳的内涵就是阴阳。在学拳的过程中,我一遍遍地精心阅读《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功歌诀》、《太极拳拳术十要》及拳经拳谚等。通过盘拳架,领悟阴阳之理。真正做到,知而能行,知行合一。在练习盘拳架时,我都要用太极阴阳的尺寸来检验自己的一举一动是否符合标准。比如,我每次做起势时,双手欲要被抬起的时候,先寻求落意。逢落则求起。起是外在之形,是升,是阳;势是内里之意,是落,是阴,一升一落,一形一意,一外一内,一阴一阳,此二者同出而异。不管做什么动作,都要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只有这样,才符合太极阴阳之理,才叫太极拳。
第三、一定要太极生活化。练拳容易练好难。光靠每天练习拳架是不够的。因为长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造成的用力习惯,在短时间内想要彻底改变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在日常的生活中,严格按照太极拳的修炼标准来要求自己,规范自己,才能打通自己。比如,当我们买菜提着上楼时,如果按照常人的习惯,就会用力去拽它,去跟它较劲儿,你会感觉很累。如果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按照太极拳的思维,即“舍己从人”,顺其势,让它拽着我,我随他,那感觉立马就不一样了,你会觉得自己全身轻松了许多;当端起一盆水的时候,常人的习惯是局部用力去端盆,长期以往,会造成局部肌肉僵紧,固滯不通,不通则痛,进而会导致颈椎病、肩周炎和腰腿疼。当用太极整劲端起一盆水时,会把所受外力分而散开,改变受力的状态,同样的重量,会觉得“举重若轻”;在每天散步时,双足要平松落地,去体验“如履薄冰”的滋味。只有放弃自我的拙力,太极拳的真力才会显出来。所以,拳在拳里,更在拳外;拳在心中,修拳理之功;拳在拳外,得拳外之妙;只要心中有拳,处处是拳,时时练拳,举手投足皆是拳。只有这样,才能“妙手一挥一太极”而道法自然。
太极生活化,不仅体现在实际生活中,也要体现在精神生活中。比如,练太极拳时要静心,“实中求虚,动中求静,立身中正安舒”;那么在日常生活中,遇事不急不躁;饮食无过不缺;运动不多不少;话语不快不慢。现实生活中还要学会协调好与父母,与爱人,与子女等方方面面的关系,与他们和谐相处。总之,把太极拳中一些拳理拳论,一些道家理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久而久之,变成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变成一种待人处事的态度,使自已的生活升华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境界,享受快乐人生。
就这样,我热爱太极拳,每天以最饱满的热情拥抱她。她唤醒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有朋友问我:你这么喜欢太极拳,每天练拳都得到了些什么?我说练拳不是要努力得到什么,而且要努力失去什么。失去浮躁、肤浅和无知;失去纠结、狭隘和挑剔。学拳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而是学会放弃。
再次感谢老师的知遇之恩,让我在太极拳修为的王国里,潇潇洒洒、轻轻松松,简简单单,常练常新,长练长乐,乐在其中,妙用无穷。
本文已获授权发布,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