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那消失的地平线——人神共居的丙中洛
爱天涯学地理
丙中洛是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的一个镇,位于贡山县的北部,与西藏察隅县的察瓦龙乡接壤。怒江穿境而过,怒江以东为碧罗雪山,以西为高黎贡山,最高海拔为高黎贡山的嘎娃嘎普雪峰5128米,最低海拔为怒江江面1430米,两山夹一江,形成了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自然景观的垂直分带现象明显,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核心区域。
丙中洛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一直较为封闭,经济社会长期处于较为原始的自然经济阶段,发展水平低。只有马帮运输的茶马古道与外界相通,直到1991年才建成了通往县城的公路,2009年修建了丙中洛通往西藏察瓦龙和察隅的公路丙察察线,迄今为止丙察察线仍然是进藏公路中最简易最危险的公路。
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特别的人文风情,形成了特别的人文景观。丙中洛民族众多,主要居住着怒族、傈僳族、独龙族和藏族等少数民族。各民族的民居特色鲜明,如怒族的石板房、傈僳族的千脚落地房、藏族的夯土墙房等。这里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藏传佛教三教并存,藏传佛教于1490年传入,天主教是清朝末期法国传教士任安守传入,基督教新教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传教士莫尔斯传入。这里的人们信仰自由,往往一家人各有不同的信仰,有的信仰天主教,有的信仰基督教新教,有的信仰藏传佛教,几乎每个村落都能见到基督教堂或佛教寺院,其中以重丁教堂和普化寺最为有名。
总之,丙中洛区域的自然与人文丰富多样,有雪山有深谷、有佛教寺院有基督教堂……,这里是人神共居的地方,是多民族和多宗教和睦共处的天堂!这里也许就是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里所描绘的蓝月山谷,也许就是你一直向往的人间仙境!让我们沿着詹姆斯.希尔顿的踪迹,去追寻那消失的地平线,去找寻那心中的香格里拉!
附记:
2015年2月1-12日,我单人自驾丙中洛,在这里的山水和村寨间行走。这次行走我沿着怒江河谷北上,从泸水到福贡再到贡山,最北进入西藏察隅县的察瓦龙乡,最西到达独龙江距缅甸不足20公里的巴坡村,总行程2605公里。下面的照片都是我在行走中用索尼RX1小相机拍摄的,它记录了这里壮美的自然和多样的人文景观。冬日里的怒江大峡谷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两岸的高山雪峰连绵,河谷鲜花盛开,河水清澈碧绿。下面的照片记录了我那时看过的景遇见的人,已成为我人生的美好记忆!
▲怒江边的贡山县城(远处就是碧罗雪山)
▲嘎娃嘎普雪山下的丙中洛
▲云雾缭绕的雪峰
▲独龙江雪山公路
▲高黎贡雪山上的影视人(杨善洲的扮演者)
▲雪山上的影视人(拍摄现场)
▲远眺丙中洛
▲美丽的怒江河谷(红房子是基督教堂)
▲怒江第一湾(日丹村)
▲怒江桃花岛(扎那桶村)
▲嘎娃嘎普神山下的普化寺(位于坎桶村,建于清道光四年的1825年,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寺院)
▲普化寺里的喇嘛
▲玛尼石与经幡
▲抽旱烟的藏族奶奶(坎桶村)
▲重丁天主教堂(位于重丁村,始建于1904年)
▲有村就有桥(村寨分布在怒江两岸的阶地和半坡上,原来通过索道连接,现在修了吊桥)
▲有村就有桥
▲俯瞰怒江河谷
▲怒江绝壁上的茶马古道(远眺就是峭壁上的一条缝隙,现在仍是雾里村的出入通道)
▲连接茶马古道的朝红桥(原来是索道,是红色年代这里修建的第一座吊桥)
▲茶马古道与雾里村(怒江绝壁上的茶马古道通向远处的雾里村)
▲现代赶马哥
▲雾里村的怒族大姐
▲怒江石门峡边的爷孙俩
▲有型的老哥(怒江石门峡)
▲四季桶村
▲有型的老哥(四季桶村)
▲轿车挑战丙察线(远处是高黎贡雪山)
▲丙察线上的滇藏界(黄色标牌:严格禁止外国人进入)
▲秋那桶怒族村
▲怒族的石板房
▲秋那桶农家院
▲秋那桶怒族人家(小孩的母亲是傈僳族)
▲村庄里的小孩
▲傈僳人家的炊烟
▲傈僳族农家一景
▲傈僳族小哥
▲傈僳族小妹
▲水磨房边的怒族大哥
▲怒族大姐
▲教怒文的老师(怒族原来没有文字,现在创立了怒文,编写了简易的怒文教材,各村都在进行推广普及)
▲好可爱的母子
▲不熄的火塘
▲火塘边的小孩
▲独龙族大姐
▲美丽的怒江河谷
作者简介:张文,玉溪师范学院地理学教授,热爱旅行和摄影,在美篇专栏里发表多篇地理摄影文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