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欢艺术,一定要看这部电影


1945年5月,奥地利西部小镇阿尔陶塞(Altaussee),Albrecht和他的伙伴们正焦急又欣喜地等待着美军的到来。
出生在附近的Albrecht,年轻时不可避免地做了纳粹军队的一份子,前往法国战场。在法国,他成功出逃,参加了游击队组织Maquis,后来又成为英国特别行动执行处((SOE))的一员。
回到家乡后,他慢慢召集起三百来人,凭借多年的游击经验,率领伙伴们给予德军最后的“骚扰”。他知道这座盐矿是纳粹重要的仓库之一,于是他们炸毁了洞口,把“宝藏”封在里面,让撤离的纳粹无法带走。
几天后,有些奇怪的人跟美军一起来了,他们不关心搜寻德军的踪迹,而是一头扎入盐矿。然后一卡车一卡车的油画、雕塑等艺术品被运走,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扬∙凡∙戴克所做的根特祭坛画,以及米开朗琪罗给布鲁日圣母大教堂创作的圣母子像。
以上描述并非来自电影情节,而是真实的故事。
二战期间,纳粹在欧洲搜罗了无数艺术品,有教堂的、博物馆的,也有犹太人家的收藏。这些艺术品被他们集中存放在不同的地方,其中阿尔陶塞盐矿是最重要的仓库之一,运到这里面的藏品未来是要展览于林茨的元首博物馆里的。
Linz,奥地利小城,元首在此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
没有了祭坛画的根特大教堂
大批艺术品被劫掠,牵动着许多学者的心。1943年,有一个简称为MFAA、隶属于美国军队的组织成立了,它的全称是古迹,艺术和文献计划(Monuments, Fine Arts, and Archives program)。其任务从名称上一目了然:抢救古建筑,寻回被纳粹夺走的艺术品和文献资料。
这个组织大约有四百名成员,大部分为历史学家和博物馆工作人员。除了美国人,也有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学者。他们称自己为Monuments Men。
英国版海报
说好要介绍的电影终于出来了。
这部2014年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声称自己基于真人真事改编,但受到了很多批评,主要集中在“把这件事演绎地太轻松了”这个点上。
我是认可这个批评的。的确,你在片中看不到太多这项工作的困难所在;虽然也讲述了寻找的不易,甚至也有人牺牲,但更多的情节是镜头轻松晃过。比如其实运走寻回的艺术品是很不简单的事情,需要精心包装以免损坏,但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必须想办法就地取材争分夺秒;而卡车资源也是有限的,抢在苏联军队之前把东西运走,这是一件艰难完成的任务。
但是我理解电影必须有侧重,不能方方面面都表达到了。总体来说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片子,细节、对话都耐人寻味,战争中的平淡叙事、却能做到轻松幽默。
唯一的缺点是,看这部片需要一些知识积累,不然确实很难看懂,所以豆瓣上的5.5分也没让我太意外。毕竟两位“特工”主演,说好了去夺宝,既没有跳飞机、也没有扒火车,一点儿都不爽。
中文版片名为《盟军夺宝队》
乔治∙克鲁尼扮演的角色,其原型是乔治∙斯道特(George Stout)。他本在哈佛福格艺术博物馆从事艺术保管工作,是第一批被召入MFAA的成员。1944-45年间,正是在他的带领下,MFAA从矿坑、城堡、教堂等“仓库”寻回大量艺术品。
马特∙达蒙演绎的是詹姆斯∙罗里莫(James Rorimer),一位曾在巴黎留学、又拿到哈佛艺术学位的高材生,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工作。会讲法语的他重回巴黎执行任务,跟影片中讲得一样,得到前美术馆工作人员、法国美女的帮助,顺利完成任务。
“格兰瑟姆伯爵”休·博內威利(Hugh Bonneville,唐顿庄园中伯爵的扮演者)诠释角色的原型,为英国历史学家罗纳德·巴尔福(Ronald Balfour)。巴尔福确实是MFAA里很不幸的一位,他去世后将全部藏书(约八千册)捐给母校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和剑桥大学图书馆。
影片中没有展现的是,除了寻回艺术品,MFAA对古建筑及其内部艺术品的保护,做出了更大贡献。在此介绍一位没有在影片中出现的人物,迪恩·凯勒(Deane Keller)。
迪恩是毕业自耶鲁的艺术家和学者,他被分派到意大利的托斯卡纳地区——你知道这任务的重要性了,文艺复兴的心脏。
比萨解放后他随着美军第一时间到达,抢救了圣墓园的大批壁画,就是陈丹青强烈推荐大家去看一看的、震撼无比的《死亡的胜利》。
战争结束后,他回到耶鲁教了四十年的书。
Deane Keller与柯西莫·美第奇的塑像
MFAA寻回的艺术品不计其数,比如仅从前面提到的阿尔陶塞盐矿一地,就有六千五百多幅绘画、两千多幅素描及水彩画、近一千幅印刷画、一百多件雕塑、一百多件武器和甲胄、七十多件家具,此外还有五百多份文献、一千多本书,以及其它上千份文物类物品。
在新天鹅堡,也找回六千多件艺术品;在贝希特斯加登,有一千多件绘画和雕塑;在布赖滕沃尔比斯和梅尔克斯,都分别有几百件绘画和雕塑;在意大利北部靠奥地利的边境小镇圣莱奥纳尔多,有乌菲兹美术馆的无数名家杰作,包括波提切利、里皮和贝尼尼等。

❀ ❀ ❀

势必有一个道德话题会被讨论:为了艺术去拿生命冒险,值得吗?
就像剧中,当Monuments Men恳请军队不要炸毁教堂时,军官说:我无法给牺牲士兵的母亲写信,说她儿子之所以死了是因为我们不能炸那座装着艺术品的教堂。
而的确也有人因为保护艺术品提前离开了……
去年奇葩说有一个很火的辩题,美术馆起火救猫还是救画。这个问题不太适合我们现在讨论的话题,换成“美术馆起火了,火势不大但有蔓延的危险,此时你会不会进去救几幅画出来?”更贴切一些。
你会吗?
抢救艺术品不是参军打仗,危险系数没那么高。但毕竟依然在战争期间,危险避免不了。
那么,值得吗?
当看到纳粹纵火后,拉斐尔的年轻男子肖像在火焰中泛起泡泡,一点点消失,我实实在在感受到心中的痛
毕加索只剩下画框上一个孤零零的名字,画家某一瞬间的灵感我们再也看不到了......
但是,这个关乎生死道德的话题,依然不好回答;甚至,都不敢去思考。毕竟生命,被看成是每个人最重要的东西。
这是克鲁尼在影片中的回答
或者,就先逃避开这个问题吧。作为对这些勇敢学者们的致敬,我们去了解下那段历史,看看电影看看书,最重要的——有机会去现场看一下那些艺术品。也许,我们终会在时光中寻到一切问题的答案。
真真正正站在那些艺术品面前的时候,想着差一点儿你就看不到它们了,大概就会愿意多花几分钟认真欣赏一下吧。
根特祭坛画(扬∙凡∙戴克

布鲁日圣母大教堂的圣母子像(米开朗琪罗)

朋友们,喜欢就加个星标或点个"在看"(Wow)吧,以免我们就此别过在茫茫人海~

走,我们一起出去玩!

我们坚持原创,用自己的亲身经验

总结发布最实用可靠的信息

为你展现一幅真实的英伦欧陆场景

探索文化旅行

London 

The United Kingdom

info@asiaculturaltravel.co.uk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