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天后宫、汀州府学与老街--秀起汀水之汀州古城</span>
如前所述,大夫第位于天后宫广场,自然天后宫就在此处了。
长汀天后宫外门。
进去是一个院子,重修后的天后宫正门为石质四柱三间牌坊门,左右各开一下小门。
字匾刻的是“后德配天”,落款为青岩老人。下有双狮戏球,左右各有青石浮雕,图案分别为双龙戏珠与双凤牡丹。
入门即见到“护国佑民”木匾。
后接拜厅
天井两侧还设有钟鼓楼
中厅的建筑看起来就是老的了,是一个连城长汀这一代常见的三垛斗拱门楼,上悬“圣母春秋”字匾。
栏杆石狮风化严重,长着一对招风耳,与汀州府学的一样。
上面是卷棚加斗拱形式的藻井,挂有“寰海慈航”木匾。
后进门楼形式相同,上悬“四海恩波”牌匾,里面供奉有妈祖塑像。
看到这个熏得漆黑的藻井,证明这也是翻修过的。
光绪年间的重修碑记
正殿外围还有水池与围廊。
重新回到东门,游览东大街。
两进一天井,保存得不错。里面挂有“宜黄堂”牌匾,看来这里的涂姓人是从江西迁移而来。
大门紧锁的周氏宗祠。
前面出现一座门楼
门口挂“宗圣庙”,原来是纪念孔庙四配之一的宗圣曾子的。
前后三进,二进中堂悬挂“道传一贯”牌匾。
后厅挂有“三省传家”匾。三省,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下面供奉有孔子与曾子牌位。
沿东大街往西走,近横岗岭路口处,有一拱门通往状元亭景区。
拾级而上。其实这里与龙潭、紫阳祠都相距不远,同属于龙首山(又名乌石山)范围。
汀州状元亭,又名八角亭、白沤亭,位于汀城龙首山状元峰,谓城区每日最早鸡鸣处。该亭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据清光绪五年《长汀县志》载:“旧志云,白沤亭,环堵卑陋,久失亭制,邑宪副吴廷云读书处也,因号白沤。唐世涵(明郡守),撤去颓垣。用砖筑,广旧址,创八角亭、额曰白沤。”
张显宗(公元1363-1408年),字名远,福建宁化人。6岁丧父,由母抚育成人,张显宗从小勤奋好学,聪慧过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岁贡;二十三年中举,翌年参加会试,名列一甲第二名,经殿试得太祖亲谕--特赐状元。张显宗中状元后,初授翰林院编修,后被授予国子监祭酒;洪武三十一年,升为工部侍郎;永乐五年,交趾(今越南)平叛后,起为交趾左布政使;永乐6年(公元1408年),张显宗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交趾所任,朝廷悼惜,追封他为工部尚书。
最后这一位,之前在三洲古村的帖子里也介绍过了--潘仝。
潘仝(公元1213-1276年),字会道,汉族,祖籍河南荥阳,长汀三洲潘坊人。宋理宗淳佑四年(公元1244年)中状元,官任广州观察推官(三品)升秘书阁学士(一品),算是最牛的一位了。
民间传说,潘仝之父潘从源,福建省汀州三洲潘坊人氏,担任江西吉州教谕。他熟读诗书,尤精堪舆之术。留下“有缘得地,以死求发”的传说,据说,担任江西吉州教谕的潘从源卸任还乡时,途经五里隘,看中了这一风水宝地。潘从源于是让家人驱牛食禾,和当地农民发生争执,后舍身自缢。其子潘仝遵照父亲嘱咐,与当地农民交涉,将潘从源葬入了这块风水宝地。潘仝还乡后,参加科举,一举得中状元。钦点为广州观察推官、升至内阁大学士。潘从源丁财颇盛,遍及江南各省,均尊潘从源墓为祖地,故名“状元家山”。
蟠龙柱加一斗,按常理来说应该是进士。
第二条镌刻有“乾隆乙卯年(1795年),恩科...联捷进士”字样,同样没人名。这与外面悬挂的进士匾指的是同一个人。
汀州刘氏家庙,始建于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奉祀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次子鲁王刘永及入闽始祖刘祥,故又称“鲁王府”、“王衙”,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后裔繁衍之广、建筑所具特色著名于西闽。苏区时期为兆征县委,兆征县苏维埃政府办公址。前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年少在汀中读书时,就曾住在此处。
接下来从惠吉门进入古城里一条最重要的老街--店头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门上有“汀州段家拳”匾。本地崇武之风盛行,估计与匪盗多也有干系。
中堂有“亚元”牌匾,内容为“钦命兵部侍郎兼督察院右副部都御史河南巡抚暂署福建巡抚部院事军功加一级冠带又加七级记录八次觉罗伍拉纳 为 亚元 戊申科中式第二名举人段飞鸿立,乾隆五十三年仲冬月榖旦”。据《长汀县志》记载,飞鸿公“性廉介,当道重其人,欲罗致之,淡如也。主讲森玉,虽盛夏必正衣冠。常谆谆以第一等人为诸生勖。稍违学约,辄加呵斥。晚尤严厉,人多惮之...邑中名宿,多出其门...”,其人廉洁正直,鞠躬尽瘁,实乃段屋人的骄傲。
过街券门“镇南门”。
巷子里有“游氏家庙”。
到了尽头有新修的牌楼,外面就是兆征路,对面就是汀州文庙。
汀州文庙,又称孔庙、汀州府学,位于长汀县城关兆征路20号,始建于宋绍兴三年(1133年),是汀属八县推崇儒教的重要场所。现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汀州文庙历史上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除主殿之外还有讲学堂、名宦祠、启圣祠、宗圣祠等等。它的范围包括现在的县政府大院的大部,县人大办公楼全部。文庙许多附属建筑由于历史原因移作他用,目前保留了棂星门、泮池、拱桥、仪门、东西庑和大成殿等主要建筑,占地25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古朴壮观。
最外面是重新修建的棂星门,一大门两侧门。原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拆除,真是无语...
比较奇特的是柱子上部做成了华表。
两侧门背面门额分别镌刻有“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字样,应该是原门遗存。
过了棂星门是泮池与状元桥,后接仪门,相当于大成门吧
望柱上造型古怪的招风耳狮子
当时也是正值南门街在进行改造,有很多异地重建的古建筑正在施工。
这是一座外表类徽式五凤楼的建筑,三开间。
大梁木雕十分精美
这栋古建就比较有客家特色了,两边明显各有一排横屋。
入门就是上了彩漆的雕花屏风。
门后小天井十分考究,四周都采取了卷棚顶。
接下来介绍一下汀州古城神奇的“双阴塔”。
塔还有分阴阳?别说,还真有,就在这汀州城内。长汀有两座建筑于地下的塔,是为“阴塔”,一座叫“县学阴塔”,又名“八卦龙泉”;另一座是“府学阴塔”。所谓阴塔,从外表看,实际上就是井;往里看,井的形状就像一座塔隐藏其中,实属世间罕见。两座阴塔相距仅二百余米,故人们合称之为“双阴塔”。
说起这双阴塔的来历,却还有一段传说。相传古时有一位外省籍人在汀州为官,因朝廷中有一位汀州籍的官员得罪过他,此人怀恨在心,图谋报复,便不怀好意地在城关东西的山头各建起一座万魁塔和辛峰塔(均已毁),遥遥相对,似如两把利剑镇住卧龙山的盘龙使其无法升腾。此计后被汀州人识破,便在与地上阳塔相对之处,各建一座地下阴塔,以阴制阳,保护汀城卧龙腾飞、人文昌盛。当然这都至是传说而已,大家权且一看而过。
第一座是“府学阴塔”,因其原在府学之内,即今长汀县政府大院左侧,始建于宋代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此塔形状呈圆锥形,深13.5米,井口径宽1米,上尖下阔,由一层层青砖垒砌而成,是建筑在地下的一座宝塔。现塔边建有阴塔亭。
亭子里这块碑记才是重点,名“府学阴塔”碑,立于嘉庆庚午年(公元1810年)。碑刻全文如下:“此井以镇文风,原载群志。周围砖墙俱系公筑。墙内空地,永不许堆积杂物,栽种蔬菜,畜养鸡豚,并搭花架,浴房粪窖猪栏等类;如违凭众拆除,仍重罚。嘉庆庚午年八邑公立。”由此可见汀州人对阴塔的珍惜程度,也间接反映了古人对于文运畅通的美好期许。
现在老公安局大门紧闭,县学阴塔所在之处已经属于长汀县城关中区小学。银杏前隔墙原来就是学校与老公安局的界墙。
这就是县学阴塔了,也就是八卦龙泉井。看看这环境,我们的文保状况已经不言而喻...
井壁采用的是红色砂岩规则大石块砌筑而成。
长汀县城关中区小学的大门,上面有“国立厦门大学(1937-1946)”牌匾,各位看官肯定跟我一样一脸惘然...原来这里面还隐藏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1937年7月6日,萨本栋被正式任命为厦大校长。第二天,“七七”事变爆发。这位在抗战烽火中上任的校长,当年7月底抵达厦门,第一件事就是研究学校搬迁以躲避战火--厦门和福州是福建省最早成为日本侵略者攻占目标的地方。当时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内其他高校都迁移到西部或西南大后方。譬如说著名的西南联大,就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西迁昆明组建而成,而像厦大这样坚持留在“前线”的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据厦门大学前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审组召集人潘懋元教授引用萨本栋的原话是:“我们必须要有一所中国的大学,屹立在敌人的面前!”这也是当年潘懋元从汕头来到长汀求学时他的大学第一课。这种“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也是为了给当时深陷苦难、危机重重的中国人民传递一种抗战必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于萨本栋来说,这,就是大学精神。之所欲选择长汀,既是为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的失学学生创造比较便利的就学可能,也是在充分考虑确保师生安全的前提之下。此后从1937到1945,萨本栋8年里,萨本栋和全体师生在这里勤奋办学,将厦大发扬光大,几乎占据了半个汀州城。也正是在长汀,厦大逐渐成长为东南地区最著名的学府,享有“南方之强”的美誉,号称“加尔各答以东最完善的大学”。
学校操场边,还有一座大成殿。这座大成殿属于县学,始建于唐,原为开元寺,明成化八年(公元1473年)改设县学。1937年至1946年,厦门大学内迁时,校本部就设立于此。在校长萨本栋的带领下,全体师生艰苦创业、励精图治、拼搏进取,使厦大的规模从原来的三院九系逐渐发展成为文、理工、法、商四个学院十四个系,成为“南方之强”,蜚声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