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珍生:露天电影,抹不去的印记
露天电影,抹不去的印记
安徽 钱珍生
几天前,县黄梅戏剧团为了落实县委送戏下乡的决定,组织了剧组人员来我地进行巡回演出。为吸引广大居民前来观看,演出地点特意安排在一个场地开阔居民相对集中的地方。其舞台布置、灯光设计、道具配备及演员服饰,都作了精心细致而全面的安排。临近演出时,尽管优美动听的音乐阵阵响起,台前的字幕在频频游走不住地闪烁,台中央报幕员绽开笑脸扯开嗓子热情欢迎,但是,前来观看的人依然寥寥无几,屈指可数。这种见怪又不怪的反常现象,令所有演出人员十分尴尬凸显无奈。
细想这冷清而萧条的局面,乍一看是不够贴近人情,实则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必然。倘若还像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人们对这种方式趋之若鹜,那么现在的精神文化生活岂不依然形单影只。这对现已退休的我们,是多么的枯燥无味。由此很想唠叨一番,说一说那个时期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
那时,出生在农村的我们,从小就帮助父母料理家务承担力所能及的农活,很少走出村庄见识外面的世界。精神文化生活除了看小人书、做各种有意义的游戏外,能看到自编自演的乡土文艺节目,都是一种意外的奢侈。唯一能吊起我们的胃口受到追捧追踪的,那就是露天电影。
记忆中,露天电影是当年区公所下属的一个电影队,根据区领导安排在全区所有的生产大队进行轮回放映。每个大队大约近一个月才有一次放映的机会,大家十分地珍惜也热切地等待。快要轮到自己的大队时,喜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了出来。获得消息后村庄上的人,脸上顷刻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个个兴奋不已人人奔走相告。到了正式放映的当天晚上,广场上人山人海万人空巷,激动和欢呼的声音使沉睡的小山村,瞬间沸腾了起来。那时的电影一般都是革命故事,如《回民支队》《南征北战》《地道战》《渡江侦察记》《铁道游击队》《红色娘子军》《上甘岭》《草原英雄小姐妹》《小兵张嘎》等等。每次放电影结束后的几天内,大家都在茶余饭后田间地头,回忆和讨论着影片里的故事内容。有骄傲自豪的,有仇恨愤慨的,也有惆怅惋惜的。
有一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正在村庄门前稻田里拔草的我们,忽听生产队长说晚上大队很有可能放电影。虽然此话带有些许不确定因素,但足以使我们来了精神。于是在弯腰拔草的同时,不时地抬头朝山脚下小路张望,盼望有人从毗邻大队抬来放电影的设备。大约过去了一个多小时,果然发现两人抬着发电机、影片和幕布等,健步流星地朝大队部方向奔去。晚上真的要放电影了!当即,我们禁不住发狂地惊叫了起来,拔草的劲头分外地足了,同时眼睛不住地乜斜西边的天空,渴求太阳快快地落山。
大队放电影一般的情况下,都在我们与胡庄、何院三个村庄的交界处一一山坦子上进行。这次是否还在老地方,心里还是没有底。于是,在稻田里收工后的我顾不得先回家,直接奔到山坦子去了。惊喜地看到深埋在土里两根木柱上,己挂上了白色镶黑边的电影幕布,幕布前的地面有人已摆放了土墼、砖头和板凳,意在提示别人事先占住了位置。知道情况后我急转身跑回家,不停地催促母亲快点烧好饭,担心迟到现场后找不到合适的看点。
端起饭碗一番风卷残云后,猴急般地边扛凳子边催促家人赶快出门,径直地朝山坦子的方向奔去。一路上,遇上了陆续从各家各户走出来的人,有大男人牵着小孩子的,有中年妇女怀抱儿童的,有青年携着老人的,有相互嬉笑打闹及追赶的……一个个比肩接踵争先恐后前呼后拥。到了山坦子的时侯,从四面八方汇集来的人,早已将这里聚成了人头攒动的海洋。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当中,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适宜的位置,才松了一口气静坐凳子上耐心地等待。
稍顷,“突突…突突…”的发电机声终于响起,原本鼎沸的人群更加欢呼雀跃,张张笑脸投向了场中央的白炽灯,目不转睛期待着灯下放映员调试设备。紧接着,一束射向银幕光线似无声的指挥棒,使现场的喧哗秒间变成鸦雀无声,在“滋滋…滋滋”的胶卷转盘声音里,我们不约而同地屏住了呼吸,齐刷刷的目光全神贯注地转向银幕上。
银幕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不时地牵动着我们的情绪,那些动人心弦的片断,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禁不住常使人时而双眉紧蹙,时而拍手称快,时而唏嘘不已,时而咬牙切齿,时而眉开眼笑……到了换片子的时侯,我起身向后无意中惊奇地发现,场外大树的枝桠上、堆码的草垛上,都捱满了三三两的人群。尤其是场内靠近最后的几排人,为了不错过银幕上每一处精采的画面,减少身前的人挡住视线的障碍,几乎个个都挺直腰杆站在自己的凳子上。
停息了一会儿过后,胶卷的转盘又在慢悠悠地转动了起来。银幕上每一幅画面每一个人物的形象,又自始至终勾摄和吸引大家的魂魄,大家又自始至终随故事的变化而心潮起伏。影片播放达到了高潮时,蓦然间人群中迸发出阵阵的议论声,随及又按捺不住的喁喁私语,恰似几颗卵石投入到平静的湖面,荡开了层层的涟漪。如此这般直到放映结束时,大家还意犹未尽的陷入、沉浸在故事里,遂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在所看的电影中,印象最深的是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纪录片。当看到毛主席穿着绿色的军装,戴着“红卫兵”的袖章,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神釆奕奕地挥动着军帽,面带微笑接见红卫兵的壮观雄姿时,我们如同广场上欢呼雷动、山鸣海啸的红卫兵一样,无比激动的心情像潮水般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心中也默默地唱出“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为了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多看几场这激动人心的纪录影片,除在本大队准时地观看外,若在毗邻的联丰大队老院子,抑或更加较远的地方放映时,我们都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设法赶到现场。
一天傍晚,正在吃饭的我,忽然听到邻居大叔透露一个消息,说远在红旗大队晚上放映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纪录片。获悉这一消息的我,遂立即纠缠他乞求携我一道前往。看在实在拗不过我的份上,他只好瓮声瓮气地予以答应。我可高兴极了。到达远在红旗的大队,中间要穿过错综复杂的枫林圩田。一路上,我们虽然手持了电筒,但那狭窄逼仄的田间阡陌小径,始终是跌跌撞撞提心吊胆,难逃脚踩烂泥裹足不前的尴尬。尤以那不着调的脚步声,不时地惊飞树中的栖息的鸟儿,以及水中游弋的河鱼。在深深浅浅一步一趋中,翻过一座石头桥,终于蹚过了枫林圩。到达红旗大队梁尼庙放映的现场时,谁知影片已经放映了过半。然而,我们憋着懊恼灰心的神情,依然饶有兴致的席地而坐抢抓时间,坚持看到银幕上亮出大大的“完”字才肯离开。回来时还挺直了腰杆迈开了松驰的脚步,嘴上不停地哼鸣着“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歌儿。
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当年人们日思夜盼的露天电影,早已被今天的网络时代所取代。然而,曾经热切期盼露天电影的点点滴滴,始终珍藏在我们的心中,沉淀为一种美好。同时更应感激眼下的电视机、电脑及智能手机……她让我们生活不但充满阳光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生活从此不再孤单!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简介:钱珍生:安微省枞阳县人,退休基层干部,喜欢在文字的河流里踏波逐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