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空巢青年=共享房屋?中间还缺俩支撑
武汉推出新型的租房模式:空巢老人和空巢青年互补,空巢老人提供住所,房客陪护照顾。
自今年3月以来,江汉区民族街老年人服务中心,经过摸底调查,促成了20多对老少“结对子”——有条件的老年人腾出一间空余的房间,给年轻人免费居住,年轻的爱心房客,每天利用空余时间为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陪伴聊聊天。
一份“爱心房客协议”,两个问题得到解决。
图为年轻房客为房主老人按摩
据称,这种“亲情互助”的新型模式,有效解决了独居老人和大学毕业生的双重“窘境”。
“空巢不空、租客守望”,亲情互换养老,本质是为了解决空巢老人独居难题,同时为大学生提供临时住所。
这种共享房屋的新模式,试图解决一边有房没人住,一边有人没房住的问题,通过房子,把一老一少的问题都缓解。
但是,这个试点,能坚持多久呢,能成功吗?
笔者认为,可以坚持,但很难成功,因为缺乏成型的商业模式。
这个试点中,最致命的是,把租房这个商业行为和亲情互换放到了一起,使得这种共享,商业不商业,公益不公益。
这造成很难大面积推广,很难保障参与双方良好的体验感。
如果要使之有成功的可能,需要怎么来架构呢?
一边有房没人住,一边有人没房住,这个现实确实存在。
空巢老人确实也需要有人照顾和陪伴,武汉老人空巢率约为24%,而沈阳更是达44.8%。
图为年轻房客教老人使用手机
如何科学地连接两个市场?
从目前看,起码要搭起两个支撑。
第一个支撑,是一支专业的护理队伍。
商业的,交给商业;公益的,交给公益。
空巢老人的照料,要交给专业的机构来做,而且必须是付费的。
有足够多的商业利益,才会有足够好的服务质量。
如果没房住的、刚毕业的大学生,想做护理工作,对不起,也要通过专业的培训,才可以从事这个行业。
第二个支撑,是一个连接老人和房客的互联网平台。
老人有房没人住,交给这个平台;年轻人没房住,到这个平台。
老人的空房,交给平台后,有专业机构整理成标准的房间,供人选择、租用。租金用于护理支出。
租房时,房客要遵守什么样的条件,也要交待得明明白白。比如,老人只听得懂四川话,要求晚上11点前必须熄灯,等等。
年轻人,到平台上,能找到便宜的空房。通过护理培训后,可以申请利用空闲时间做护理工作,来赚取额外的收入。
新房客,表现如何,房主可以在平台上评价;房主如何,房子如何,房客也可以评价。
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平等相待,等价交换。
房客和房东,从陌生变为熟悉之后,再有怎样的亲情,准确地讲,是友情,那就和商业无关了。
代沟尚需跨越,陌生更要破冰。
一份“爱心房客协议”,很难打通相差了几十年的心,更难平衡房租和陪伴的价值。
房租,应与房子质量挂钩。
护理,应与服务质量挂钩。
陪伴,应是纯粹感情付出。
错误的连接,将行之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