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探讨丨如何看待树桩盆景的美与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树桩盆景的造型与营造意境有直接关系,造型是解决外观问题,意境是解决内涵问题,要突出树桩盆景的审美价值,必须把两者融洽统一,应用于从创作前的思考到展出后的欣赏、评判全过程中。也就是说,从作者到欣赏者及评判者,都须以一个相当一致的标准对待作品。当然,这里所说的“相当一致”并不一定是分毫不差的绝对一致。我认为,虽然当前还没有一个成文的条律规定,供大家从采桩到出作品再到评价时对照使用,可宏观的章法在大家(尤其是盆景艺术家们)心中是存在的。这个章法的本源就是中国哲学里的“天人合一”,或者美学中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有机结合。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里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关于“天”和人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它主张“人道”应与“天道”高度一致,或者说“心道”循顺“天道”。战国时的学者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且经后代学者不断论证,有人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有人又说“物我合一”,还有人说“天地万物为一体”,到宋代朱熹说得更清晰,他提出:“天人一物,内外一理”,实际上历代学者追求探索的,都是“天”与人之间协调、和谐的问题。“天”是万物造化之理,“天”是自然规律;人却生存发展在“天”的范围之内,所以有“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之说,或者说人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至于“人定胜天”,应该说是在一定条件下暂短的、局部的存在,而宏观并不存在。人服从自然规律并不是说人就不必有所作为,人可以“巧夺天工”,不悖“天”意。从盆景艺术这个门类来说,人可以掌握艺术规律,运用艺术规律,在自然规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创作,得到美于自然界的作品。这样不但不抹煞人的能力,反而充分表现出人的智慧和能力。

我们所遵循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主张自然美的本质是在自然事物上肯定人的本质力量,它的属性是“社会的”;自然物的形式取得美的价值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可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时它的属性是“自然的”。自然物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有时可以通过形式着重欣赏其内容,也可以通过内容着重欣赏其形式,两者可以统一,也不妨有所侧重;自然美有个发展过程,即主体和客体通过实践彼此凝聚而使自然美产生审美价值,于此完成那个“天人合一”。树桩盆景艺术就是这样,在艺术家的有益劳动中产生了与创作俱来的审美价值。

天然是天生的。在树桩盆景来说,它是没经任何人工雕饰的桩坯,它一般是不可直接上盆成为盆景作品的,原因是它过于“放纵”而野性十足,现有的自然物如树桩上面,有一定成分的天生自然的美,也有不美,甚至有丑。它只是一块“璞”而不是一块美玉,对人来说,它所缺少的是有效的技艺施为。盆景树桩的美是从现实的天然树桩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除掉丑和不美,改造并增加美的成分———请注意这就是加工和提炼———于是,它的审美价值得到了升华,树桩保留的天然之美与艺术家加工提炼之美融化汇合,达到取于自然而高于(美于)自然的奇效。这个过程,体现了艺术家在树桩上兼顾自然性、生命性和变化性所付出创造性劳动的伟大,也体现了作者把自然美与艺术美极力撮合的成果,这就是我们艺者的责任和追求。

如果我们谨记在创作中运用“天人合一”,把表现自然美放在心上,适度因材施治,艺者就不会死死追求那些规则式、象形式、怪异式和一味过度加工的偏离自然的、南辕北辙的伪艺术了。 
        树桩盆景的自然美应当体现在树桩的生命延续和生长变化上。前述的艺术美在艺术家完成创作之后,日常管理中不得不运用经验和技巧,使曾赋予作品的自然美在树桩上保留和增长。这就是让树桩活着并对它的生长进行控制。这里所说的保活和控制,也是继续创作,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及艺术规律,实际上,通俗地说,即是让树桩活得旺盛,长得好看。可这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原因就是寻找和掌握那个旺盛和好看的结合点需要较高的艺术造诣。有人说:“盆景功夫在盆外”,这“盆外”就是与盆景艺术相关的,厚实的中国文化和艺术修养,少了它,盆景作品的档次就上不去,自然造化和人的高度艺术水平二者的结合就是这么重要 !

如果我们谨记在管理中能掌握两个规律而自如顺畅地运用“天人合一”,艺者就不会在树桩盆景作品的继续丰满和守善时,取巧或异想天开地今天弄成这个形态,明天又弄成另一个形态,造成自以为是地一味“标新立异”或生搬硬套地照抄传统畸形作品;也不会自然主义地放纵树桩,粗糙地兼收天然形态而丢掉雄伟或优雅的艺术追求了。

顶级大师、盆景艺术家和各层次评判专家们,应谨慎从事甄选评判工作。一般的评比我们不必苛求,但省、地级和国家级的展评须更严肃,更谨慎,力争更公允。评判者自身因为执法,尤其应厚积而薄发,更应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自律。因为你一言九鼎,你一举手、一投足关乎着公平大事。评价树桩盆景,已往当然有过许多发扬优点,正面引导,作出过推动自然健康优美这一主流,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但也由于历史局限原因,出过一些偏差。大胆地说,那和我们的评判者自身的美学造诣水准是相关联的,早期有过上面提到的规则式、象形式等有悖美学要求甚至矫揉造作的作品,也被评发了高奖项,至今每睹往事令人齿冷而留下遗憾。要注意到把诸如作绝对平片、蛇形曲弯、长串云片排队、主干追求象形等夸大人为、泯灭天工的“作品”推上奖台所产生的误导,直至今日还在残存着不利于盆景艺术发展的作用。说重些是误人子弟,学风不健。评判中,我们的专家应本着要求树桩盆景第一是师法造化,饱含野趣;第二才是或阳刚美或阴柔美,好桩应和各部搭配合度;其它细节则更须做到恰如其分。试想把黄杨树桩摆在面前,放眼先看到一朵一朵的云片,每“朵”俯视圆如锅盖,叶密得有人夸它“滴水不露”,干扭得蛇般弯曲,那里还有造化可寻?或面对地柏树桩,作者已把长长的桩干弯曲悬垂,又是一朵朵枝叶成团,由上而下、曲基至梢,大致等距排列而下,团片越向下越小,如铺了一段台阶,美其名曰“步步青云”,那里还有野趣半点?诸如此类,评奖应属首先淘汰之列。今后再有此类作品受到推崇,可真是匪夷所思了。

综上所述,盆景艺术发展至今,尤其来自欧美各国的急切崇尚回归自然,拒绝机巧之风,冲击着我国传统盆景艺术中主流之外的陈规腐技,我们正好借此东风,不遗余力地振作自己光辉的主流,重提并力倡“天人合一”来一番破旧立新,认真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中国盆景艺术推上一个更健康、更雄伟和优雅的高层次,也不失时机地为世界作出新的有益贡献。

来源中国花卉报 编辑:钻天杨,岭南盆景公众号配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