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机使用规范初探

我承认自己无法掌控智能手机,所以今天,我买了这样一个新手机,我把它叫作“僧侣机”。我并不反对智能手机,只是觉得自从它横空出世,人机之间经历了一番控制和反控制之后,我想应该到了综合考虑得失、制定自己的手机使用规范的时候了。

调查显示,英国人平均6分钟看一次手机,中国人平均4分钟看一次。手机控主要干三件事:1、即时的娱乐满足;2、确定收到了什么的信息,消除内心疑惑;3、在社交网络里寻找归属感和存在感。烟民有时不知不觉地把香烟点着,我们摸手机的动作也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动作。令我惊讶的是,一向以专注标榜的我,也变成一个频繁地看手机的人。手机里碎片化的信息把手头正在进行的工作也碎片化了。一项研究发现,与不断切换任务的10个3分钟相比,连续不受打扰的30分钟让你的工作效率提高十倍。换句话说,如果连续不断的工作被切成片段,工作效率将降低10倍。不知不觉地,我的生活也被碎片化了。我甚至忘记了过去保持专注的身心体验了。

这让我想起那些无法克制自我的经历。疯狂的游戏机用“你能否做到”叫唆着人去挑战自己,电视里“下一个精彩的节目”让我对钟点报时视而不见,网络世界彻底打开了我的视域,那些“从未见过”的新鲜资讯让我废寝忘食。直到我们发现这一切都索然无味,并且找到人生的责任和义务时,我才看清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我们只是在娱乐、确定未知获得安定和寻找存在感。当我刚刚经历了一番纠结后在真实世界里找回自我的时候,一种集游戏、图文视频和无线网络于一身的电子设备如一波更大的浪潮汹涌而来。随便提取出其中任何一项功能就能形成一个独立的产品,其创造的诱惑力足可以与我们过去的游戏机、电视和电脑匹敌。如果我想再次掌控一种工具,那意味着我需要几倍于先前控制诱惑的自制力。这一次,我真的有点不自信了。

新技术的出现要么是由人类的需求驱动,要么是其本身的自然演进。信息技术最早是因军事通信出现,在那个领域技术应用得到严格的管控,你打个电话都要进行登记。一旦进入到民用领域,其发展就进入了快车道。频繁的社交互动、朋友圈、各种图片处理,让我获得了幽默感、更多闲聊的谈资、丰富的娱乐手段。然而,我们在能力、价值观和品德方面的进步又如何呢?狩猎时代,儿童和成人的界限很模糊,后来文明的发展把人的发展划分成几个明确的阶段,并通过仪式宣告我们的成长。然而,如今的娱乐又模糊了我们成长的界限。儿童成人化,成人儿童化。与狩猎时代不同的是,我们不是因为共同责任而混同长幼,而是因为对娱乐的共同爱好。我们享用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利益的同时,其副产品也相伴而生:碎片化的生活、缺乏规划的工作、尊重缺失的面对面交流、低效率的集体协作,自制力和专注力的退化、对生命意义空洞的认识。如果说技术是中立的,那我可以说毒品也是中立的。所谓技术中立的看法是抛开了人类情感和道德属性,要么把人看成吃饱了就无所欲求的动物,要么就要人看成是完全理性的存在。我们不能苛责技术本身及其背后研发人员,但是可以去探讨技术与人性的匹配度。我们之所以把甲基苯丙胺(冰毒)这种化学物质限制在一个极小的应用框架之内,就是因为它和人性的匹配性很差。

人有四种类型的注意力:选择注意、聚焦注意、分割注意、持续注意。注意力是一个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我们把选择注意消耗在了对海量信息的扫视、发现、分辨、识别、过滤,把聚焦注意消耗在游戏过程,把分割注意消耗在同一时间不同的运行程序,把持续注意消耗在对所谓重要信息的等待,我们还给工作和生活留下多少注意力?过去我可以一度躲在实验室里潜心做事,如今不间断的手机信息让你24小时无处可逃。过去只是在紧急状态下才要求保持手机开机,而如今却成为一种不成文的工作要求(有些人似乎是有在夜里发工作信息的癖好)。我的地盘我在做主、我要我的音乐、移动互联,现代社会我们看似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然而得到的感觉却是越来越多的不自由;我们看似有层出不穷的乐子,然而却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孤独;我们看似有随时随地的放松机会,然而却越来越身心俱疲。在本能的驱使下,我们做了太多无法抗拒的事情,我们被手机掌控了。

我们是通过各种体验尝试来探索新技术对我们的价值的。这是我们在回顾一个历史时期后评估得失后的总结,里面有经验,亦有教训。然而,对一个人来讲,有可能只是教训。如今,我们仍然浸淫于一种未经价值考量的技术之中。如果我们任由自己本能的需要所驱使,那么在我们回归理性的那一天,多少人将变成技术-社会实验的牺牲品。新技术不是依着我们的意志而出现的,但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当它汹涌而来的时候,我们是否准备好了?

在正式推出我的“手机使用规范”之前,我先把我常用到的手机功能做一次梳理和评估。

1、微信:微信对我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文字的力量。留一段文字给对方,可以给他足够的思考空间。不必立刻作答,这能促进人理性的思考;

2、其它实用工具:相机、手机支付、打车、闹钟、备忘提醒、地图、共享单车买票、缴费、网络购物、转账。

我的手机使用策略是:

1、把信息分成紧急信息和批处理信息。工作时间只处理紧急信息,回家集中时间批处理其它信息。紧急信息就直接通话。批处理包括:天气预报、邮件收发、微信留言、备忘提醒、朋友圈。这里有必要的、不必要的;重要的,不重要的;必须的,不是必须的。过去的错误是把所有的信息都当成紧急的、重要的、必须的信息。

   2、把实用工具分成外出工具和办公工具。办公时只接听电话,只在外出或休闲时才用手机支付、打车、地图、共享单车、买票、缴费、网络购物、转账、搜索引擎、闹钟等。

3、旅途上我会坚持看书,而不是看手机,这个习惯我已经保持很久了,所以我热爱旅途。

4、带一个轻便记事本,做好备忘。

这样,我上班时只用一个能接打电话的手机就行了。我依然会积极地使用手机,但它不是获取信息的唯一通道。一个人在他所专注的领域内,自然会对该领域的信息保持敏感,走向先进是自然的事情。我们如今落后的原因不是信息闭塞,而是分神太多了。

小时候,我爸爸开四轮车拉沙子。他近视眼,我们生怕他开车出现什么问题。一旦天黑了还没有回家,我和妈妈就非常担心。我和妈妈一旦听到四轮车的声音就格外敏感:“是不是爸爸回来了?”长年累月的焦急等待让我们能准确辨别自家四轮车排气筒的声音。万幸的是,爸爸每一次都顺利回家了。自从有了电话,我们很少在担心受怕中等待亲人回家了。妻子又来电话催我回家了,即使电话里是一顿臭骂,我也可以愉快地骑行在回家的路上了。

  该对手机进行一次理性的评估了,让它真正改进我们工作方式,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