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心梗患者的舌苔规律

1963年,经过6年艰苦扎实的理论学习,我被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下属的广安门医院,一干就是近60年。初到广安门医院时,我并没有专攻糖尿病研究。那时大内科还没细化为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等科室。我作为年轻的住院医师,叫干啥就干啥,一切听从组织安排。

1975年5月,我被派遣到河北涿州搞“开门办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临床教学。1976年5月回归大内科。当时,负责心血管病的主任觉得我这个人很好用。不久,我就被医院选派到北京宣武医院心血管内科,参加以中药“抗心梗合剂”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科研协作任务。

“抗心梗合剂”的中药方是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东直门医院三家中医院专家共同拟定的,以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但最后,只有广安门医院一家医院还在坚持做。在与宣武医院的西医大夫一起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我发现由于“抗心梗合剂”是煎剂,在没有中医大夫在场的情况下,西医大夫不敢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年冬天,我和我先生一起,冒着寒风,背着草药来到北京芳草地工业制药研究所,请他们帮忙将“抗心梗合剂”改制成静脉注射用的针剂。当时也没有钱,我们大家都是互相帮忙。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颁发给广安门医院的奖状

在治疗急性心梗患者的过程中,我们对每个患者都做了仔细观察、列表记录。我发现,急性心梗患者的舌苔发展是有规律的:最初1~2周时是薄舌苔,2周后变成厚腻,接下来2~4周则变厚;如果出现灰褐苔,则提示心梗三大并发症(心衰、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将会出现;等患者病情好转出院时,舌质会变嫩、舌苔薄,表现出一派气阴两虚的征象。第一年,我总结了74名患者的病历,在1976年北京心血管学术年会上做了题为《74例急性心肌梗塞的中医辨证》的报告。该文于1977年初刊登在《心血管疾病杂志》上。

第二年,我又总结了208例患者的资料,并由其他人在心血管年会上做了汇总和报告。“急性心梗患者舌苔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医学界的共鸣。先有北京友谊医院做了100多例急性心肌梗死舌苔变化规律的报告并附有舌诊照片,后有北京积水潭医院也做了类似报告。他们得出的结论,均验证了我所观察到的急性心梗患者舌苔演变规律。

医生同行们的认可、患者的受益,使我初次感受到临床科研工作的价值。于是我进一步总结并撰写了《169例急性心肌梗塞舌诊观察》一文,发表在《中医药杂志》,获得了当年的北京市卫生局先进科技成果奖。当年合作完成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研究,也先后获得了北京市先进科技成果一等奖、原卫生部先进科技成果奖和全国科学大会的表彰,这给了我更大的鼓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