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源流论》医史、医案、医话、医家考订学、医家丛刻​

医史

医史之作,实始于宋张季明之《医说》。季明尝欲集古来医案,勒为一书,初期满一千,事猝不易足,乃先采缀诸书,据其见闻所及,以成是编,(见罗琐序文。)其书杂采说部,颇伤芜杂。明余弁《续医说》,亦仅随笔札记。李濂始有《医史》之作,然其体例亦未尽善。近今陈邦贤所述《医学史》,于医家源流颇详。

医案

医案之作,(《史记·扁鹊仓公传》:臣意所诊者,皆有诊籍。注:诊籍,所诊各病之记录簿也。按:此即后世医案之嚆矢。)始于宋之许叔微。自兹以降,医家之能著述者,多有此举。或据事以直书,或列药为方式,如张景岳、张路玉、喻嘉言、叶天士、薛生白、陈修园、尤在泾、徐洄溪、王孟英、吴鞠通之流,其尤著者。近岁医学维新,杂志报章,遍于全国,各处名医医案之批露者,遂如春葩怒发,指不胜屈矣。其汇集诸家于一编者,则始于明江民莹之《名医类案》,清魏玉璜继之,陆以湉又再续之,然未见刊本。(见《冷庐医话》庞元徵序。)嘉善俞东扶(名震,号惺斋,清乾隆时人。)之《古今医案》,则主精不主博。江阴柳谷孙(名宝诒,清光绪时人。)之《四家医案》,亦兼有评语。近今秦伯未有《清代名医医案》之辑,搜罗尤宏富矣。医书或苦空言无实,医案则不然,且汇合众家,尤可见古今病状之变迁,水土之同异,虽谓其兼有医史之功用可也。

医话

医书所最忌者,为空言无实。又其甚者,采缀群书,绝无心得,陈陈相因,尤为可厌。然凡作一书,于其病证治法方药,不能全者,鲜有不蹈此弊。惟医话则不然,以无门面可拘,且非确有心得者不能著笔,惜作者不多。以予所见,有计楠之《容尘医话》、柳宝诒(字谷孙,清光绪时人。)之《惜余医话》、史典之《愿体医话》、王孟英之《潜斋医话》、陆以湉之《冷庐医话》、毛祥麟之《对山医话》、费凯钧之《友渔斋医话》,均称佳著。尤怡之《医学读书记》,专记读书所得,在医话别为一体。周学海之《读医随笔》,体例亦略同。固始王燕昌(字汉皋,工医术。)有《王氏医存》十七卷,除末一卷为医案外,余皆用笔记体,在医话中可谓最浩博者矣。

医家考订学

医书之多病空谈,固由形下之学之不昌,亦因医家之真能读书者甚鲜。虽复侈语《本经》,高谈《灵》、《素》,实则望文生义,随意曲解而已,求其能真得读书之例者,无有也。予尝谓自宋以后,医之为业,既移于士大夫,故其风气,亦恒视儒学为转移,而其变迁,又必视儒学为少后,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四库·医家类总》叙语。)职是故也。有清二百余年,汉学可谓极盛,然医家能用其法,以治古书者绝少,盖尚未脱宋学之习也。然欲求古代医学之真面目,舍用汉学家治经之法以求之,其道莫由。以余所见,惟沈彤《释骨》一书,原本群经,以释《内经》所载人身诸骨,确为汉学家之法,至是否合于今日之生理学,则又一问题也。胡澍《素问校义》,虽未卒业,亦差足语于校勘。然二人本皆经生,非医家也。刘寿曾《素问校义》序,致憾于医家之有《内经》,犹儒家之有五经,而无义疏之学,固适如吾意之所欲云矣。(侯官林枫芾《庭乐素斋医学汇参》四卷,一、二、三卷为释体,四卷为辨脉,皆仿《尔雅》之例,五卷至十卷为释方,未成而卒,亦颇足当医家训诂之学。)

医家著书,每喜侈谈神怪,如窦材《扁鹊心书》,则以为上天所畀;张景岳《全书》,则以为游东藩之野而遇异人;陈远公《石室秘录》,乃竟托之雷公、岐伯,前人已言之矣。以予所见,此类书尚属甚多,而其最甚者,要莫如车宗辂、(字盾中,会稽人。)胡宪丰(字骏宁,山阴人。)之《伤寒第一书》,其序言谓仲景《伤寒论》,本一十六卷,治分九州,此书乃其治扬州之法,自兵劫后,原书散失,证治不全。雍正初,德清沈日光学道深山,乃独得仲景真传,而有九州之全书云云。可谓敢于语怪矣。又如齐秉慧(字有堂,叙州人。)之《齐氏医书》四种,本非一无足取,而必谓学医之始,出于衡山仙鹅洞道士之命,十八日内种痘方,亦必托之黄进士得之仙传,诚不知其是何用意。夫此等浅说,亦足惑人。此巫风之所以盛行欤,乃近日通都大邑及江南人士方且好学扶乩之术,流俗以士大夫之言之也,亦翕然信之,遂有借其术为人治病以牟利者,诚可叹诧。

医家丛刻

医家丛刻,网罗最博者,当推明吴肖愚之《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清代则程瘦樵之《六醴斋医书》、王琢崖之《医林指南》、丁松生之《当归草堂丛书》、周澂之《医学丛书》,所刻亦均精本。若能备此五书,则所费不及百元,而医家要书善本略具,其余购求易易矣。程观澜(名文囿,歙人。)之《医述》,专辑古书,不参己见,凡分七门,(曰溯源、曰伤寒、曰杂症、曰女科、曰幼科、曰痘疹、曰方药。)所收者三百余家,则医家中之类书也。清乾隆中,吴中唐烈三等尝辑《吴医汇讲》一书,(其例实仿诸过绎之之《吴中医案》,见唐氏原叙。)集吴中诸医方论,随得随刻,(终于十一卷。)此则如今日之杂志矣。

(0)

相关推荐

  • 扶阳灸法-历史篇|灸法的历史源流——两宋

    扩展阅读 1 悠悠历史流转,光阴进入宋代,宋朝重文治,文化事业发达,造纸业兴盛,雕板和印刷有了飞跃式的革新和发展,当时官修多种书籍规模很大,包括医学书籍的整理和编撰. 宋王朝对医学事业较历代尤为重视, ...

  • 《中国医学源流论》谢利恒先生传

    (前排右一) 君武进谢氏,名观,字利恒,世居县西北之罗墅湾.罗墅湾滨孟河,孟河号多名医,君祖葆初先生其一也.父钟英先生,精舆地之学,工古文辞,为世名儒.君少承家学,性又颖悟,年十二,毕五经四子书.于古 ...

  • 《中国医学源流论》总纲

    中国医学源流论序言 武进谢利恒先生,于编辑<中国医学大辞典>后,复著<中国医学源流论>.取数千年来各家学说,上起炎黄, 下迄近世,考其源流,别其枝派,原原本本,若网在纲,启后学 ...

  • 《中国医学源流论》上古医学

    上古医派 针灸始于黄帝,本草肇自神农,脉诀传之素女,此以言乎其托始之时耳.至按其学术之性质而为之分类,则为 医经.经方二家.医经犹今言医学,经方犹今言药学也.神农本草,当属经方家.针灸.脉诀,则同属医 ...

  • 《中国医学源流论》 古代脉学 古代针灸学

    古代脉学 脉学原起亦甚古,近人多诋其术之不足恃.然古言四诊,切本居末,后世医论,遇有证脉相违者,亦多主舍脉从证,间有主舍证从脉者,则必逆知此证将有变动,不当徒泥目前之证以施治,而此证究竟将有变动与否, ...

  • 《中国医学源流论》地方病 结论

    地方病 地方病者,限于一方水土之病,而有一方治疗之法,不尽通行于各地者也,<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早计及之.吾国地大物博,跨有寒温热三带,面积之广,等于欧洲.是以水土气候,人民体质,各地不同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医理---医家篇

    上篇 中国文化始自阴阳五行,后出易,医,道,儒,墨五家:医乃中国医学,即为医家,以博览群书为机要,以阴阳五行为基础,察天地阴阳之事务,辩于天之六气,通于人之六经,行用于药物,成医家之路,中国医学之本原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4)

    十桃仁 桃仁,苦辛之性,入足厥阴肝经.通经而行瘀涩,破血而化癥瘕.通润结躁,清化脓血. {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 桂枝二两 大黄四两 芒硝二两 甘草二两(炙) 桃仁,以木气之精,克杀恶血,苦以阴行 ...

  • 【医案医话】湿疹反复难愈,试试中药如何?

    编者按: "医生我湿气重,你帮我开点药除除湿?","医生,从脉象上看我身体有什么问题?","我月经快两个月没来了,吃什么药?"," ...

  • 胡希恕医案医话及感悟

    山石神韵重录小获: 1.越婢汤 风水里水:风水指外因引起,里水指小便不利,称里. 2.脏躁所指不鸣,喜哭,分虚实,虚者甘麦大枣汤,实者桂枝茯苓丸.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