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⑤ | 焚书坑儒背后的秘密竟然是它?
10天听完一部人物传记,解救你的阅读焦虑。
十点人物志开启「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带你欣赏书中核心情节与内涵,节省阅读时间,建立对原书的阅读兴趣。
希望通过这个栏目,为你淬炼名家的思想经验,获得改变人生的力量。
每部人物传记共有10天领读,每日更新一期。
领读 | 辛峰
十点人物志出品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秦始皇》。
在昨天的阅读中,我们读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过程中频繁遭遇刺杀,以及统一天下后修建万里长城的具体情况,还有在秦朝时候,长城之外的匈奴、东胡与月氏等民族的融合发展。那么,在此之后又会读到什么呢?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韩非与李斯的恩怨
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有很多非常伟大的学者,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学说和思想,与他人展开论战,史称百家争鸣。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是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
为了复兴周朝的礼乐,孔子煞费苦心,以先王之道,即以周朝的王道统治为理想境界,反对当世的统治手段,试图恢复礼的秩序。
最后由孔子和弟子们的思想一起,孕育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就此产生了一位稍早于秦始皇登上历史舞台的人物——荀子。荀子认为,人性先天是邪恶的,但后天有变好的可能。
荀子门下的弟子众多,韩非和辅佐秦始皇的丞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原本是吕不韦的门客,后因才华得到秦始皇的赏识,一路做到了丞相。
李斯受荀子性恶说的熏陶,想摆脱以世袭与血缘维持的封建势力对国家的统治。但凡是有才华的人,哪怕是自己仇人的孩子也可以重用。
在李斯看来,血缘抑或其他各种关系都属于私人的情分,徇私于执政无益。
李斯的基本思想是以法律来纠正人性的恶。正因为人生来就有可能做恶,才需要向好的方向引导。因此,性恶说很重视君臣关系,意在强化君权。
其次,君王依法执政,赏罚必须分明,要做到铁面无私,任人唯贤。如果触犯法律,即便是与秦始皇有血缘关系或亲密关系,也要遭到处罚。与此同时,任何人都不可以说君王的不是。
这种以人为本的理论虽有理有据,但已经脱离了荀子的学说。秦国原本就有法家思维,商鞅曾令法律成为一切的准绳,并以法律和重刑为政治奠基,让秦国走上了强国之路,基于法家学说处理政事是秦国的传统,李斯在理政时也遵循了这样的传统。
而李斯的同门韩非,则是韩国的公子,同时也是一位散文家。他略微口吃,不善言辞,但写得一手文采飞扬的好文章。秦始皇曾在读完他的著作《韩非子》之后对他欣赏至极,表示能见他一面便死而无憾。
日后,秦国开始扩张,在攻打邻国韩国时,韩国国君还命韩非作为使者前去秦国讲和。不过,韩非一到秦国,秦始皇就将他扣留,令他效忠秦国。
对此李斯感到十分不安,他深知自己与韩非在才华上有着无法弥补的差距,如果韩非效忠秦国,他将不再是秦始皇眼前的红人。地位也将不保。
再三思量后,李斯向秦始皇进言:“韩非是韩国国君的儿子,他表面上答应效忠大秦,想必最终还是会以韩国的利益为重。既然如此,不如趁早将他除掉。”
虽然秦国任人唯贤,不在乎对方是不是异国人,但若是不能为己所用,秦国也不想便宜了其他国家,直接杀了才放心。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也是这样对待孟尝君的。
秦始皇对于韩非的想法同样是得不到就要毁了他,所以韩非最后被迫于狱中服毒身亡。韩非死于非命,《韩非子》却成了秦国的政治纲领。
这本书里写满了为君之道,认为君主应集权于一身,应冷酷无情,处事应刚正不阿。
在秦国统一天下之前,天下名义上属于周王室。周王室用五行之中的火德治理天下,而火后面就是水,水克火。充满野心的秦始皇便宣称自己以水德治理天下,而水恰恰是一种代表法家冷淡而冷静的东西。
封杀言论的缘起
著名的焚书事件发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所谓焚书,就是焚烧诗书的意思。事情的起因是,在一次宫廷宴会上,众人就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展开了讨论。
在场有人认为分封制更好,将宗室贵族分封至各地,就算发生什么也无法推波助澜,国家灭亡了他们也会跟着灭亡。
听到这些言论,李斯认为不能再放任那些支持分封制的人肆意发言了,这样下去只会引来更多不满的声音。在当时的社会,这些批判君主和政府高官的反政府言论似乎更得民心。
在严刑峻法的压迫之下,百姓不能自由表达对现行体制的抗拒,所以,批判、讽刺时政的言论总是引得百姓集体拍手叫好。
这样的风气让李斯十分不满,在他看来反对秦国朝政就等于反对他。他觉得不能让别人随便诋毁,也不能再纵容这种风气,便建议秦始皇焚烧诗书。
被焚毁的书籍主要是与思想言论有关的,例如《诗经》,儒家以及诸子百家的书等。史书则只保留了秦国自己编篡的史书,而其余各国的史书都要全部焚毁。但所幸医学以及农业方面实用性书籍得以逃过一劫。
虽然被称做书,但在当时都是制成竹简或木简。竹简、木简价高,因此最后收集到的并不多。此外,虽说全部烧掉了,实际上朝廷的库存里也只有一部分。此举更多地意在限制儒家书籍在民间传播。
但按照当时的教学方法,主要都是夫子向学生口头传授,书本上的内容反倒是其次的。所以也有人认为焚书并没有什么用。但是秦始皇就是为了做做样子,也把有关思想的书都烧掉了。
焚书并不仅仅是对思想的封杀和控制,更是对情感的遏制。除了秦国,其他国家也有对本国历史的记录。
各国均有各国的史书,如果不烧毁其他国家编篡的史书,那么其他国家的人就会追忆他们先祖的事迹,怀念往事。
烧掉史书更多地是对感情的控制,而非对思想的控制。秦始皇就是要借此让其他国家的人对秦朝忠心,别再留恋过去。
坑儒的真相
坑儒与焚书被合称为“焚书坑儒”。坑指“土坑”,也指挖坑活埋。由于“焚书坑儒”的合称,大家通常会认为“坑儒”就是把儒家的学者和儒生扔进坑里活埋。然而,此处所说的“坑儒”,似乎并不是活埋儒生。
秦始皇在成为专制的独裁者后,开始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于是,各种奇奇怪怪的方士觐见秦始皇,奉上获得长生不老药的办法,以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侯生和卢生这连个方士就属于江湖骗子。
他们拿了钱却不办事,秦始皇自然也就得不到长生不老药,盛怒之下便下令把他们抓起来。
侯生和卢生畏罪潜逃,逃走之前还不忘了在背地里臭骂秦始皇一顿。秦始皇得知后怒不可遏,对方士展开了大规模的搜捕。方士加上藏匿包庇方士的人,共计有460人被捕处死。
关于坑儒,流传的说法是活埋,但挖这么多的大坑是不现实的,所以应该是杀掉之后再扔进去埋掉。并且说是坑儒,也有可能玩的是文字游戏。
实际上被捕杀的并不是儒生,而是装神弄鬼的方士以及包庇他们的人。
秦朝的整个时期只有十四年,也并没有后世子孙为其留下什么记录。而写秦史的人,大多是和秦始皇毫无关系,甚至是推翻秦王朝统治的汉朝人。因此,秦始皇被丑化的可能是存在的。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了李斯与他的同窗好友韩非的恩怨,还有秦朝在建立之后对言论控制的焚书事件,以及坑儒事件的真相。那么,在此之后我们会读到什么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每本传记我们都会从留言中选出3-5个人赠出精美书籍哦!听书拿好礼,大家踊跃留言点赞吧。
今日互动
读完了今天的内容,你认为秦始皇坑杀儒生的事件是真的吗?欢迎在文后留言与我们分享你的观点。
图片来源《大秦帝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