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稚丨“爱问”就是思考的象征?我们该怎样和孩子问答?
鲁稚:作家,亲子教育专家。著有《随心写出好文章》《三年能走多远》等十余部家庭教育著作,《你不来我也等》《正在消失的物品》等十余部散文、随笔集。
现在,家长们大都知道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对爱提问的孩子不像老一辈那么不耐烦了。但“爱问”就一定是思维发达的象征?
有一段时间,朋友的女儿来我家待了几天,我发现她很爱提问。做作业几分钟就要问一次,这个字怎么读,那个字怎么写,这道题是什么意思之类。她已经六年级,记得鲁鲁在四、五年级时就已经很少问这类问题,作业都是独立完成,他“工作”的时候,我是很少进他房间的。
我带她上街,她也很爱问,几乎不停在说话。但我发现,我和她很难交谈下去。她问完问题,只要得到一个简单的答案,就马上跳到另一个问题。她问的问题也很简单,譬如“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或者干脆就是她自己已经有了判断,需要得到一个确认而已,譬如“这东西很好吃,是吧?”“这东西很好玩,是吧?”很奇怪,这种句型在鲁鲁那里几乎不会出现,同样的事物,鲁鲁可能会问“这东西什么味道?”“这东西怎么玩?”
她虽然在不停地问,但似乎对答案并不关心,往往我还没解释完,她又跳到另一件事上,这让我觉得很累,很空虚,因而变得烦躁起来。
我感觉到,我和她之间好象有一道墙,我在墙这边,她在墙那边,我们的问答就像隔墙喊话一样吃力。很多时候,她不是真的有什么问题需要我解答,她好像就是自问自答,我的回答根本是可有可无的。
她似乎不停地在辩识,却没有思考;不停地在发问,却根本没有倾听。这让我对“提问”这件事有了新的感悟。如果一个孩子的思维仅仅局限于知道这个事物的名称,而不去对它的样貌、本质作更多的观察、思考,并且因为轻易知道了答案,就急于转到下一个事物,这必然错失深入理解的机会。而且,提问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只有心灵开放,相互流动,才能从问和答中吸收到充足的营养。
知道一个概念,只是进入大千世界中一个很小很小的房间。浅层次的提问,不过是在一个又一个小房间里穿梭,既未真正停留过,也带不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我不知道她的思维为什么是这样,也许她与父母的交流模式就是这样,就只停留在表浅的层面?又或许她提问并不是真正有什么疑惑,只是想通过提问来与对方建立关系?
孩子的精神基因,主要是通过与父母的交流获得,从这个意义来说,家是孩子最好的学校。父母与孩子交流,不仅是教他学习知识,学习为人,而且有更深一层的心智开发作用,这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很重要。
提问这件事,确实不只是涉及智力,还和孩子的心理状况很有关。曾有一个朋友的小孩,我和他说话或者玩游戏时他很安静,但我一转身做其他事情,或者和别人说话暂时顾不上他,他便马上会发问,问的都是极浅的问题,似乎就是随口找一个问题来问。如果我仍然没有理他,他会很生气地大声打断我和别人的对话,非让我立即回答他不可。这种情况下的提问,就不是真正有什么疑问需要解答,不是出于好奇和探索,而是一种心理危机,是缺乏安全感的标志,是对你的关注的索取,这会让人非常累,时间长了几近枯竭的感觉。
孩子之所以不停地想吸引大人关注,是因为他内心没有安全感,他害怕被冷落,害怕被抛弃。由此可见,获得充分尊重,与父母有着良好关系的孩子,他的注意力可以放心地从父母身上移开,去关心周围的大千世界,因而具有更强的探索和追问的能力。而他的独立,也让父母轻松。
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仅是孩子成长的沃土,父母也能从中获取营养。
前段时间整理日记,正好看到当年和鲁鲁的一篇对话《树一直在长》,感悟到我和儿子的对话方式让我们彼此都获益良多。当时鲁鲁8岁,上四年级。
附:
树一直在长
和鲁鲁议论古树,我说树每一年长大一点,越老的树越大。
鲁鲁:“树每一年都在长?一直都在长吗?”
我:“是,一年一个年轮,一圈一圈的。”
鲁鲁:“树可以一直长,那人可不可以一直长呢?”
我:“不可以,人长到一定时候就停止发育了,越老可能还越矮,最后就萎缩了。”
鲁鲁:“为什么?”
我:“我也不知道。科学上好象有一个解释,我看见过,但忘了。不仅人,猪、狗、猫之类都是这样。大概,假如一直长,食物也满足不了,空间也满足不了,上帝安排的吧。树不一样,树越长得高大越好,它本身就是资源,不会危害别的生物,所以就让它长。动物太大了对自身和别的生物都不利,如果一头吃草的动物长到楼那么高,一天就把一大片草吃光了,怎么行?而且它自身的骨骼也承受不了那么大的重量,海里的鲸鱼如果上了岸,没有水的浮力,骨头都会被自己的重量压断。所以就不让它长了。自然淘汰吧。”
鲁鲁:“那树就不会被自然淘汰吗?树可以长到天那么高吗?”
我:“不能。树也不能无限地长,长到太高太大,它脚下的土地也承载不了,能量也供应不上,自然就会枯萎;树的体积如果太大,风的阻力也大了,就会折断。所以,总是有限度的,总有一种机制在制约它。”
世界要平衡发展,不可能让某一种或某一个东西过分强大,过分强大的东西,无论周围的环境还是他自身都不能支持,所以过于强大是要遭天谴的。这也是个真理吧。
2004-11-28
其实,在儿子问我这个问题之前,我真没有仔细想过,我最初的回答也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儿子的追问让我的思路深入下去,想清楚了一系列的问题,也纠正了当初的偏差。
好的追问是对思想的启发,是一种滋养而不是掠取,因而好的交流是种享受,不会觉得累。
很多时候,我对儿子是抱有敬意的,觉得我不能轻易去塑造他,他本身的灵性就已经是无价之宝了,我所要做的,只不过是帮助他更自由地吸收周遭的营养,同时将一些遮蔽天性、扭曲天性的东西去掉。
记得某一天,大约是鲁鲁8岁半时,我做饭放弃了川味,按北京口味炒了一个蒜薹肉丝,他吃得很香。我们于是有了一段对话。
“妈妈,你说我为什么那么适应北方的生活呢?”鲁鲁问。
“大概,因为你上辈子是北方人!按佛教的观点,人死后灵魂还在,还会投胎,进入下一轮的生命,成为一个新的人。但是上一世的印记多多少少还会保留一些。灵魂你知道吗?”我做着轮回的手势,问他。
“知道。”
“哦,知道?”看着他平静的表情,我有点惊讶,“那你说说,什么是灵魂?”
“我说不清楚,但我知道。”鲁鲁笑着说。
“哦,和我一样,我也是知道,但说不清楚。没人说得清楚。”我也笑了。
“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像西瓜瓤吃了,西瓜籽还在。”鲁鲁忽然补了一句。
我不禁瞪大了眼睛,望着他,半天没有言语。这个西瓜瓤和西瓜籽的比喻,越想越觉得深刻,生命和灵魂,不就是这样的吗?
2005-4-25
我与儿子的对话,很多具有哲学意味,越小孩子的问话,往往越是本质。因为孩子是从完全无知的状态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的,他所认识的每一件事物,要形成完整的印象,要知道它的全部,就要一层一层深入下去,就必须去问为什么,这就是哲学所要做的事。孩子都是哲学家,他们的深刻程度会让你惊叹,而他们赋予世界的想象力,更会让你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