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家临《祭侄文稿》,能打几分?
▽
|缘起|
最近能上热搜的书法类关键词,非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莫属。具体原委本文就不讨论了(点击链接参阅本号前文)。
在各大平台看到很多书法爱好者说到,“看不懂此帖到底好在哪里?”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因为如果光凭着一腔热血,说这是我家的东西,却“不知有夫人”(木心语,意指书法的核心“笔法”),这就于书法无益、于书坛无益了。
本着解决这个问题的出发点,笔者不揣浅陋,试以“笔法”为解读指标,一是通过对颜鲁公《祭侄文稿》几个字的“笔法”解读,来看看颜氏用笔之法,也探求颜氏“篆籀”笔味到底来源何处。
二者,最近很多公众号刊发了例如《热闹了!陈忠康领衔当代书法名家齐临《祭侄稿》!》此类文章,但均未作详细评述,笔者就此拓展开来,以“笔法”为评测指标,来看看“当代名家”临颜鲁公《祭侄文稿》,水平到底如何?也以此观照当代书坛对于“笔法”的理解、练习程度何在?
本文沿用“测评”的方式,仅对网络公开的“临作”做评价,并不对各位“名家”有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看法。事先声明,各位周知!
▽
01/
“笔法”指标
颜鲁公《祭侄文稿》,对于历朝历代、当代书坛的价值体现之处,在于可以传递给我们颜氏“笔法”。本文以此为评测指标,并挑出其中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特征的例字(与前文所选例字一致,点击链接参阅本号前文),列述如下,并作为下文对名家临作的测评指标:
01、侧锋用笔
颜鲁公《祭侄文稿》清晰的展现出颜鲁公的侧锋用笔。承接魏晋笔法传承,颜氏用笔再此帖中得以真实再现。
02、调锋能力
侧锋用笔,必然会带来笔尖(锋尖)在线条中的位置变化,并且,以笔尖(锋尖)的走向,可以判断出颜鲁公的手腕动作、书写笔势。
03、使转功夫
通过对所选例字中点画部件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颜鲁公的“使转”是怎么样的:流畅、圆融、一致、协调。
04、线质特征
以上“笔法”的运用,必然表现出来特有的线条线质特征,并充分表达出书法作品的意味。
本测评报告,暂以以上四点,作为测评指标,以此来观察、分析当代名家临习颜真卿《祭侄文稿》的书法作品。并阐述我们的观点:是如何理解原帖的?临摹得怎么样的?水平的差距在哪里?
▽
02/
原帖选字分析
临作测评分析
延续前日刊文《颜真卿<祭侄文稿>“篆籀”笔法》(点击链接参阅本号前文)所述,本文对前文所引用的例字,做进一步的笔法要点标示,并作出用笔分析。然后再挑出各位“名家”临作中相对应的单字,对比分析。
▽
|承|
颜真卿《祭侄文稿》“承”字分析:
01、侧锋:“承”字主笔,最为清楚的表示为侧锋用笔。蓝色线条标示为笔尖位置:居左。
02、调锋:“承”字末笔,笔尖从右边缘转为捺笔“出刀”线上部,这种“锋变”一定要仔细,因为看到这一点才能判断用笔手势,手腕动作由左下向右上。这种“锋变”源于章草,魏晋笔法的典型特征之一。
03、使转:整字无直横、无直竖,全部在曲转中完成,“使转”流畅。
04、线质:两处黄色标示处,都是方角,形成“内圆外方”的线条特征。左、右均能方角分明、内圆顺滑,用笔娴熟,十分到位。
当代名家临作“承”字对比测评:
01、侧锋:与原帖字蓝色标示处对比,以上临作例字侧锋均不明显。
02、调锋:与原帖红色标示处对比,陈忠康、张羽翔有调锋,但动作复杂化了。这种问题反映出,调锋需借助添加动作来完成,不能一笔到位。
03、使转:整体使转均不明确,笔势断裂,分析原因,“使转”用笔不明确所致,后面再作进一步分析。
04、线质:“内圆外方”均为达标。
▽
|每|
颜真卿《祭侄文稿》选字分析:
01、侧锋:回环笔势中,两处蓝色标示都清楚的展现出颜鲁公的侧锋用笔。
02、调锋:截取一段红色标示处的笔尖“锋尖”位置变化,由左侧向上侧变化调换。颜鲁公此类书法高手,简单中蕴含变化,今天的学习者千万不要忽视、或轻视这些细节。
03、使转:“使转”用笔,如标示的蓝色与红色线段,自然流畅,一笔呵成。
04、线质:两处蓝色标示,侧锋所致的线质特征,一定要印在脑子里。尤其紧要的,是蓝色与红色的衔接回转,锋尖调整隐藏其内,而线条边缘清晰规整,显得圆融流畅。
当代名家临作“每”字对比测评:
01、侧锋:侧锋用笔都不明确。
02、调锋:无侧锋用笔,无“锋变”。
03、使转:使转均不明确,均不达标。
04、线质:没有了以上的技术完成,也就没有了颜鲁公的线质。
▽
|开|
颜真卿《祭侄文稿》“开”字分析:
01、侧锋:前日文章笔者提出一个问题:“开”字第一笔的“笔尖(锋尖)”在左还是在右?答案是在左,这种直接下笔,是古人写法,黄色标示处是驻笔位置,化直为曲,化繁为简,笔势预备上接下一笔去。
02、调锋:“门”的右半部,一笔写成。笔尖位置由上至右,又由右调整变为上。书友莫畏难,其实这是笔势自然形成的。但是,我们学习必须明确知道一点:正确的“使转”带来正确的“锋变”。
03、使转:底部出钩,类似“蟹爪钩”形状,此处为“使”,手腕推托,再接上转,笔锋尖又到线条的上边去了。此笔用红色连续标示,意思是一笔不停,处处一步到位。
04、线质:尤其注意下面的“内圆外方”,方角有相对明显的两处出角。这种圆中带方,为魏晋高笔,更显结字高古,颜鲁公笔下随手再现,非一日之功。厉害!
当代名家临作“开”字对比测评:
01、侧锋:第一笔“落笔直书”,相对而言属陈忠康的字相似。
02、调锋:连续“锋变”指标,均未达标合格。
03、使转:无转无使,均为不明确“使转”笔法,均不达标。
04、线质:内圆外方,圆中带方,均未合格。
▽
|祸|
颜真卿《祭侄文稿》选字分析:
01、侧锋:看到这里,无需赘言,侧锋用笔是基本法。
02、调锋:蓝色标示处,笔锋由左随翻转变为上;至下方出钩处,与“开”字一样,锋尖复转为上。“锋变”灵活自然,一笔完成。
03、使转:蓝色加红色线段,清楚的展现出“使转”笔法。与“开”字一样,尤其要注意右上角转折处的圆笔。这种连续的用笔,最为体现用笔功夫。
04、线质:再次挑出这个字,展示“内圆外方”,白色线标示处,方角清晰明确,此乃右军法,颜鲁公学之,赵孟頫还有未到之处。可以找一些例子看看王羲之的写法,有关论述以后再另行专文。
当代名家临作“祸”字对比测评:
01、侧锋:各位名家的例字中,侧锋用笔都没有了,都是用今人的中锋来写。
02、调锋:如上。
03、使转:“使转”完全消失,都是今人的提按、棱角之笔了,均不达标。
04、线质:都是现代人的出钩方法,均未合格。
▽
|小结|
以上测评部分,仅就颜真卿《祭侄文稿》原帖选字与五位当代名家临作选字进行对比分析。需要说明的是,各位名家的临作,来源于前述网络公开图像,笔者亦不知临于何时何地,因此仅对该出处文件进行取材。或许各位名家之临作书于早些时间,并不能代表今日之水准,亦未可知。
然而,就字论字,以字论笔,笔者在这里分析总结如下:
01、笔法传承存在问题
笔者认为,当代名家的临作,或能反映出当代书坛的普遍现状,也就是对“笔法”的认知和理解情况。但是,名家临作所反映出来的“笔法”,显然只是今人之“笔法”,与颜鲁公的笔法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其中原因,一是可见古人“笔法”在当代书法教学中普遍存在缺失状态,只见今日之笔,不见古人之笔。二是“笔法”的认知问题,以为提按、绞转等就是“笔法”,起码从“使转”一笔来说,今日之“笔法”与古人之“笔法”不可同日而语,不是一回事儿。
02、技术动作写不到位
因为对“使转”笔法的认知和理解不足,因而在书写的技术动作上,就无法
还原到颜鲁公的书写动作、运笔笔势,也就临摹不出颜鲁公原作那样的线条、线质,其他的行气、章法、气韵也就无从谈起了。
或者今人会用“意临”来做辩解,然而笔者认为,没有了基本“笔法”的支撑,这个“意”只能是“臆”,以自己的臆想来体会颜书。或者说,只能是自家面目,与颜鲁公《祭侄文稿》无关了。
03、今人笔写古人字
以上名家临作,也反映出当代的书法教育体系所教学出来的“书法”,古意已经荡然无存。甚至我们可以说,很多的临摹之作,完全是今人的“描摹”,甚至人为添加进很多个人的“花招”。
这是因为,取不到“古法”,而且用笔技术又不过关,就只能在字形、外相上做文章了。这种“笔法”不过关,只能追求视觉效果的情况,也是当代书坛的一个映照。
简而言之:
1、不知古人侧锋妙用
2、不懂古人调锋机要
3、不熟古人使转之法
4、不识古人线质之姿
▽
以上所采用的测评指标和分析方法,源自笔者所学之“南宗”笔法。如上所述,在当代书坛看来,古人“笔法”已经失传。然而世人不知的是,南宗笔法千百年来实则代代相传。时至今日,有岭南黄暘先生等传人。
笔者追随黄暘先生修习南宗笔法,以求叩开中国传统书画之山门。南宗笔法之修习法门,在于练笔、练手、练心。而基础笔法的训练同时,也是眼力的培养过程。这种传统的口传手授方式,与当代教育体系是不同的。
时至今日,黄暘先生抛开门户之陈见,秘而不宣之旧规,拟将南宗笔法公布与世人,实乃今日学子之福。
目前,笔者与一众师兄弟,正在拍摄剪辑《南宗笔法十式》视频课程,待整理完善之后,即行公开上线。
本文首次采用“笔法”来进行原帖与临作的对比分析,未尽之处,还望各位方家指正!海涵!
学业未精,测评所做结论,仅代表个人观点,还望海内师友不吝赐教,匡正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