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0.8【2017-3-9】
#每日学论语#10.8【2017-3-9】
【原文】
食不厌精,脍(kuài)不厌细。
食饐(yì)而餲(ài),鱼馁(něi)而肉败,不食;色恶(è),不食;臭(xiù)恶,不食;失(rèn)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xì,饩)。
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fǚ),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译文】
饭食不嫌做得精致,脍肉不嫌切得精细。
食物放久了变质变味了,鱼肉腐败变质了,都不能再食用;食物的颜色变恶浊了,不要吃;味道变臭了,不能吃;烹饪不当,不能吃;不到时令的东西,不能吃;切割不方正的,不吃;没有合适的调料,不吃。
肉食再多,但不能让它多于主食。
只有酒不限量,但不能喝得醉乱。
从外面买的酒和干肉,不吃。
不要撤走姜食,但也不宜吃得太多。
【微言微感】
食色,性也。
人这一辈子,就是吃饭穿衣那些事,至于温饱思淫欲,追求些精神需求,治国安邦,则是温饱解决之后的事情。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儒家对吃饭很讲究。孔子认为,吃饭不仅仅是温饱问题,还是健康问题,甚至是美学问题。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就不是填饱肚子了,是美食家的追求,是美食文化,是一种生活品质。喝茶喝水是为了解渴,茶道品茗则是一种心情。
孔子说:“割不正不食。”为什么呢?刀工如此之差,哪有对食材的敬畏在里面?明明就是凑合吗?
穷人吃饭就是为了不饿,有力气干活。吃饭讲究色香味的,非富即贵。
儒家弟子都是富人吗?
非也!
除了子贡、冉求、宰予等极个别家境尚可,能够吃穿不愁外,其他如颜回、冉耕、曾参等大多家贫如洗。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最是穷困潦倒,“一箪食,一瓢饮,饭疏食,居陋巷”,年纪轻轻就病死了,据说是营养不良。
那么,孔子不厌其烦讲这么多吃饭的规矩,又是为了什么?
孔子的育人目标很明确:学而优则仕。他的弟子,将来是要教化子民的,他的理想是大家都不再挣扎在穷困线上,都能吃饱穿暖,过上有品质的生活。如此,弟子们懂得这些道道,倒是很有必要的。
我小时候受的教育是”勤俭持家“,”不能浪费“。饭吃不完倒掉的,那是暴殄(tiǎn)天物,罪过,罪过。
有时候,已经吃撑了,还还有剩余,母亲就会说:“别糟蹋了,老三,你吃了吧!”
食物过保质期了,我要倒掉,母亲赶紧抢过去,宝贝儿一样护着,她一遍又一遍地说:“那一年,你姥娘差一点就饿死了。是俺表姨用一个鸡蛋救过来的,没有那个鸡蛋,你老娘就要活活饿死!现在日子好过了,不愁吃穿了,也不能忘本啊!”
这样好吗?
心疼过期食物舍不得扔掉,结果吃坏了肚子,药费比食物要贵很多,这不是得不偿失吗?
而且,这也耽误我们的减肥大业啊!怕浪费,全吃进肚子,什么时候才能减肥成功?
这种”穷人心态“,成了我减肥的最大障碍。
社会在发展,人的意识也在变化。过去,农村招待客人,讲究的就是实在,大碗酒,大块肉,大个馒头,满桌子菜,剩余没关系,客人走后热一热可以自己吃,但是不能让盘子见底,饭锅漏底,否则就显得人特小气。
谁谁家办喜事吃宴席,桌上的东西一扫而光,那是要被乡亲嘲笑的——这家人太小气了,抠抠索索,不像个办事的人。
现在不同了,肯定要吃饱吃好,但是也不提倡浪费,光盘行动嘛,吃不完打包带走。
如果说自家人吃饭,更要斤斤计较。据说上海人这方面特别精细,买鸡蛋都是一个一个买,你申请了吃才有你的,否则就不给你预备了。吃多少买多少,吃多少做多少,一般都是刚刚好,如果真的剩余了,存放意义不大,干脆就倒掉算了。
与其耗费电存剩饭,不如现吃现买,图个新鲜的。多做饭,吃剩饭,表面看是节约,其实是浪费。勉强吃,折腾的是我们自己的胃,损害的是我们自己的健康。
当然,关键还是做饭时候要计划好。刚刚好,刚刚美,三光行动,这才最好。
从另一个角度,我们的日子可以不富裕,但是我们的饮食不可以不讲究,我们的日子不可以不讲究。粗茶淡饭,但要讲究营养均衡,精心烹饪,干干净净,健健康康,舒舒服服。海参鲍鱼和红薯山药,其实味道差距并不大,关键是食用时候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