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6.29【2016-12-2】
#每日学论语#6.29【2016-12-2】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p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
子贡问:“如果有人能广泛地对民众施与恩惠,从而救济百姓,怎么样?这人可以称得上仁人吗?”
孔子说:“何止是仁人啊,他一定是圣人了!那是连唐尧虞舜也难以做到的啊!我们所说的那仁啊,指的是自己想要立身成人,也帮助别人立身成人;自己想要通达发展,也帮助别人通达发展。能就近拿自己作为例子,推己及人,就可以说是走向仁的方向了。”
【微言微感】
孔子的理想,不是独善其身,不是画饼充饥,他的心在苍生,志在天下,梦想能济世救民。
要有“仁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要有“仁政”。——薄施于民,而能济众。
“学而不厌”,是对自己的要求,是自我完善。
“诲人不倦”,是走出自我,回到社会,立人达人,惠及天下。
生命的价值,不是自己的完美无暇,而是能带给周围的价值。对家庭,对单位,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对天下……有用和无用,不是利己的 ,而是利他的。
格物、致知、诚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目的很明确:学习成长为自己,让自己拥有创造幸福的能力,享受幸福的资格;孜孜以求为利他,你是强大的,别人才依靠你;你是有用的,别人才追随你。此所谓,我若花开,蝴蝶自来。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学院对仁的探讨似乎从没有停止过。
《论语》中弟子问仁,共十三次,其中颜回一次,子贡三问, 子张二问,樊迟三问,仲弓、司马牛、宰我、原宪各一,每次孔子的回答都不一致,但是都让人觉得仰之弥高,很难达到。
这一次,子贡一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能给老百姓带来很多,而且做到了济世救民,孔夫子马上打了鸡血一样兴奋。赞不绝口,何止是仁,应该是圣人了,连尧舜都未必做得到。
圣人,在孔子心目的位置是至高无上的。
《论语》中大量有关鄙夫、野人、小人、成人、有恒者、君子、士、大人、贤人、善人、仁人、圣人等的评述,集中表现了孔子对人格修炼永无止境的层级认识。概言之,孔子以君子、仁者和圣人三重人格境界来定位历史人物和评价自己的学生。
君子重在“修身”,道德修养是进阶入善最为重要的标准,是个体独善其身的入门功夫,是社会秩序良性发展的大众要求。
仁者立足“齐家与治国”,在君子个体人格修炼之上,进而以自己的修养关注身边人事,从入门进而登堂影响周围更多人。
圣人放眼于“治国与平天下”,以自身更大的政治能量造福天下苍生,从登堂进而入室为万世开太平。
在《宪问》(14.42),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在这里,“人”,指的是上流君子;“百姓”和“众”,指的才是普通的劳苦大众。爱人不容易。爱自己,爱亲人还可以;如果是爱毫不相干的人,甚至是爱仇人,这就更不容易了。
当官的,维护当官的利益,比较容易;但是,要维护下层老百姓的利益,则很不容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仁者”到“圣人”,领袖元首也好,领导首长也罢,境界也都不低。都在希望通过自己的担当,给周围的人带来利益。他们都明白成功的要素,都希望自己是仁者,是圣人,是深受爱戴的。但关键是给那些人带来获得感。
我们做教师的,希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培养出让自己引以为豪的学生,大多同仁是有这种境界的。但是能否对一切孩子一视同仁呢?那些资质愚钝的,那些一身毛病的,那些家境贫寒的,我们能否一视同仁呢?
在党员组织生活会上, 表态发言: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接班人。这是仁心,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真心为了孩子,把孩子们放到心里,不计较领导的评价,不计较奖金的高低,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坚持自己的教育主张,高兴孩子们的高兴,欢喜孩子们的欢喜,这样的教师,应该就是“仁者”了吧!
对“至圣先师”孔夫子而言,孔鲤和颜回谁更亲近?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没见他失魂落魄,弟子颜回病死,子路阵亡,倒是让我们看到他痛不欲生的真情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