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7 核下性、核性、核上性VOR损害比较
天坛医院眩晕诊疗中心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天坛眩晕论坛于2019年9月12日圆满成功举办。田老师在会上作了“核下性、核性、核上性VOR损害特征”的演讲。
前庭眼动反射(VOR)由迷路内耳前庭感受器-前庭神经节-前庭核-眼球运动核团-眼肌效应器构成(又称VOR直接通路)。核下性VOR损害主要由迷路内耳和前庭神经的病变造成,核性VOR损害主要由前庭核的病变造成,核上性VOR损害主要由直接影响前庭核的脑干和小脑结构病变造成(参与构成VOR间接通路)。三种病变造成三种类型的损害特点,认识这些特点有助于识别疾病类型和性质。本讲通过案例分析讲解核下性、核性、核上性VOR损害不同特征。核上性VOR损害可以表现为VOR增益正常,增高以及降低。特别是当vHIT表现为低下时如何识别核上性VOR损害。下面是部分幻灯片。
关于前庭检测信号的特点以及从前庭信号解读眩晕疾病份方法将在本周末的专题讲座6详细讲解,同时将结合基础理论和机制讨论许多临床实际问题。例如,如何选择检测设备,如何出检测报告,如何读检测报告,如何在写学术论文时正确描述检测所见,特别是结合案例讨论当各项检测指标互相矛盾时如何解读.....。
有关这个讲座的信息如下:
9月21日下午-22日上午:田军茹眩晕专题讲座(6)从体征与信号的内在联系解读眩晕疾病。
眩晕诊断涉及两个基本过程:信息收集过程和信息分析过程。信息收集通过眩晕病史-眩晕查体-前庭和眼动功能检测及其他辅助检查;信息分析通过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床边检查和实验室检测同属客观体征,是建立在相同生理机制原理之上的两个分支,两者相辅相成不可互相取代。
但在临床实践中两者却被分割在缺乏交流的两个板块。一方面大多数临床眩晕医生不很了解前庭信号的分析过程,另一方面大多数试验室技术员又不了解异常体征的基础。两者间的脱节和断层影响着深度解读疾病本质,使利用前庭信号解读眩晕疾病的质量长期以来得不到提高,特别是在眩晕体征与前庭检测间矛盾时出现误读误解。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利用信号结果解读体征线索?怎样理解体征与信号的基础及之间的对应关系?两者互相矛盾时如何分析解读?什么是设备的信号质量基本要求?如何在写论文准确描述前庭检测的结果?这些都需要有助于深度解读的信号处理常识。
专题讲座(六)“从体征与信号间的内在联系解读眩晕疾病” 将系统介绍眩晕体征表现与检测信号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和共同基础,掌握两者互相矛盾时的解析方法以及利用信号深度解读临床现象的技能,从而提高处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了解信号质量的基本要求,掌握观察信号质量和准确描述检测结果的基本方法。主要内容如下:
2019-09-21: 13:30-17:30
2019-09-22:8:00-12:00
注:论文问题讨论将提供相关文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