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在纽约和波士顿的百年街区(上)|左珊丹·早茶夜读788

788 | 读城记2020

👆一定要开音频👆

奔跑,在纽约和波士顿的百年街区(上)

文/ 左珊丹
60后,教师

━━━

我2011年客座任教的美国东北大学(NEU)人文学院办公楼,是波士顿市中心的一个打卡景点。秋景。
我2012年客座任教的纽约市立大学(CUNY)城市学院(CCNY),位于哈莱姆区,始建于1847年,教学楼多为百年老建筑。冬景。
(一)为了留在纽约,我不得不离开纽约
2011年夏末,我到纽约(NY)已经快一年半了。美国广播电视协会(NAB)的项目即将结束,我面临何去何从的严峻关口。
不算短的时间,我已经喜欢上了纽约。美国政府给予老年人的福利,更是让我目瞪口呆。十几年来带着老父母在北京的各大医院奔波辗转的苦不堪言,让我动了念头,想把父母带到纽约去度晚年。于是,我需要先给自己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从1988年北大毕业,我就一直在教授外国人中文。我曾经被国家公派到日本东京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大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我参加编写的《新实用汉语课本》,是哈佛、耶鲁等名校中文系的教材。纽约有那么多大学,又有那么多华人子弟,我想,找一份教中文的教职应该不在话下吧。其实那时我心里惦记的还是NYU(纽约大学)或者哥大呢!
现实,给了我重重的一击——我投出的几十份简历石沉大海,一个月的时间,竟然连一次Interview(面试)的邀请也没有收到。咨询熟识的朋友,人家摇摇头直言不讳——
“你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美国工作经验,更没有美国大学教学经验,想马上找一份大学的教职,不太容易。”
“纽约学中文的学生多不假,可是纽约的华人老师也多啊,哪个大学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新实用汉语课本》?没听说过,我们大学都用自己老师编的教材!”
美国因为有春假,暑假时间比中国略短,很多大学八月中下旬就要开学了,我已经做好了打包回国的准备。其时,应邀去普林斯顿大学参加一年一度的对外汉语国际研讨会(主要是为了看看心仪已久的普林斯顿大学)。机缘巧合,分组讨论会我选择了“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那一组,第一位登台发言的是BU(波士顿大学)的周教授,她的论文题目是《我使用〈新实用汉语课本〉教授高年级中文的体会》,而《新实用汉语课本》高年级部分的五六册,恰恰是我主编的。后来,那个组的研讨几乎变成了我俩的“对话”,还没散会,我们就成了“一见如故”的朋友。
周教授回到波士顿没几天,我就接到了波士顿东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教学负责人董老师的电话,她去美国之前就住在北语旁边的五道口,那通电话与其说是“面试”,还不如说是“亲热的家常”。东北大学受BU影响,中文教学一直在使用《新实汉》,已经近十年时间,用董老师的话说“学生们要是听说《新实汉》的编者要亲自来给他们上课,得乐坏啦!”
就这样,为了给自己“创造”出美国工作经验,为了找到一份稳定的教职“重返”纽约,我不得不带上打包好的行李,奔赴了陌生的波士顿。
当我乘坐的162次“东北号”列车,经过4小时18分的运行(纽约到波士顿只有340公里左右,自驾三个多小时就到了,这“东北号”不仅不是高铁,连动车的速度都没有啊!),于2011年9月4日午后准时抵达波士顿南站时,我还不曾想到,我即将开始的半年东北大学客座教授时光,每天都有一个半小时,将在通勤火车上度过。
(二)波士顿的时光:
“苦哈哈”与“奢侈”交替进行
一个清华大学的老师,可能会住在西二旗回龙观,但绝对不会住到廊坊——即使每天早上可以从廊坊坐火车到清华园火车站,再换乘轻轨到清华大学。更别说是个刚到北京的外教了。
而我这个倒霉的外教,刚到波士顿,两眼一抹黑,却阴差阳错住到了“廊坊”。倒也不全是因为大学附近房租太贵,我是连看房子的时间都没有就要上课了,所以听说有个朋友家房子很大,可以给我一间独立卧室,只收很少的费用,我也就别无选择了。那位华人朋友家在“弗莱明汉姆镇”,我以为就是波士顿的一个地名,后来才知道其实那已经是“廊坊”。
而我每日的生活,就在廊坊与北京,在“苦哈哈”与“奢侈”之间交错进行。
1. “苦哈哈”的通勤路
“苦哈哈”有两层含义,一是周一到周五,我每天早上九点都有课,所以必须天天早起;二是我暂住的朋友家门口并没有火车站,我需要走路二十多分钟到弗莱明汉姆镇镇中心去搭郊区通勤火车。
从弗莱明汉姆镇上车,45分钟左右,火车抵达波士顿“后岸”(Back Bay)站,那是一个很大的换乘站,有点儿像北京的西直门。站内可以直换地铁,地铁线路以颜色区分,有红橙蓝绿各种线。我换橙线地铁坐两站,就可以进东北大学的校园。地铁站就对着我上课的教学楼。
从走出家门,到走进教室,单程需要一个多钟头的时间。每天六点半刚过,天还黑着,我就顶风冒雪、拉着挺重的电脑拉杆包出门了。波士顿的冬天堪比中国的黑龙江,但学校里中央空调又很暖,我也不能把讲课的套装穿在羽绒服里面,所以到了学校还要先去更衣。每天早上都像是打了一仗!而这仗,一周要打五天!
通勤火车挺准时,偶尔晚到个几分钟,站台上按照车门的位置,早早排起长队。通常来一趟火车就可以上去,但也有车上已然异常拥挤的时候,我排队的那个车门压根儿就不给打开了,我们这一队,就全员需要等候下一趟。可以去其他车门吗?前后左右的美国白人都没动弹,你好意思自己跑出去吗?
是的,乘坐这种票价昂贵的通勤火车的,白人居多,其次就是亚裔族群,皮肤深色的只是零星出现。
弗莱明汉姆站不是起点,早上基本上不可能有座位。大包小包可以放到行李架上,脱下厚重的冬装则只能手抓肩扛。人们都会在车站站台上取一份免费的小报,阅读早报就是大家统一的车上时光。有人一边看报,一边吃着在街边咖啡店买的早点,大多是甜甜圈配咖啡(比甜甜圈还甜的咖啡)。途中有几处弯道,火车也会突然急刹,站着的某几位手中的咖啡摇晃着泼出来,安静的车厢响起一阵紧锣密鼓的“Sorry”之声。那一刻,我常常庆幸没有座位,使自己不必置身于滚烫的“咖啡雨”危机之下。
人挤人的车厢里,列车员竟然要一个车厢一个车厢地查票。他们往往身材魁梧,甚至是好莱坞枪战片中那种彪形大汉。即使已经是熟面孔,你也必须打开月票给他看一眼,他一边说着“Thanks”一边继续大力往前挤去。头几天我可真为他揪心,后来坐多了,如同久经沙场再看到伤兵,已经无动于衷。
买了通勤火车的月票(每个月200美元左右),市内陆铁与公交车全都可以免费乘坐(地铁月票也要差不多100美元),这算是给每天早起“打仗”的人们一个小小补偿吧?
大波士顿地区轨道交通图
我每天的通勤路线,沿绿色箭头,先搭乘通勤火车,从“弗莱明汉姆”坐到“后岸”,无需出站,再换两站橙线地铁,就可以到达东北大学我上课的教学楼附近了。
大波士顿地区通勤火车站,设施都已超过百岁,比较陈旧。
2.无比奢侈的生存空间
仿佛是要与“苦哈哈”的通勤路做个颠覆性对比似的,通勤路的两头,我的生活与工作的那两个空间,却是堪称“奢侈”!
先说居住空间吧!
朋友的家是一座相当大的独栋房子——在咱们这儿该叫“豪华别墅”,但美国没这个概念,只要离开市中心,大家都住这种房子,没什么稀奇。
我住的是二层最里面的卧房,很大,有将近三十平米,大双人床、大写字台,床头柜、五斗橱、大转椅、小藤椅、落地灯、床头灯、咖啡壶,几乎是应有尽有啦!房间可以免费无线上网,非常方便。除了二楼与主人共用的大浴室,一楼楼梯口还有一个小巧精致的卫生间,我每天早起可以在那里洗漱。
更奢侈的,是居所的周边环境。朋友家厨房外的草坪,竟然连着一个美丽安静的小湖。每天,都有两只雪白的天鹅,在湖中优雅地游来游去。湖畔都是大树,空气非常清新。这样的环境,与城里那人挤人的出租屋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
我在波士顿弗莱明汉姆镇的居所,厨房外面的草坪连着一个美丽的“天鹅湖”。
我在波士顿弗莱明汉姆镇的居所,房后美景。
我在波士顿弗莱明汉姆镇的居所,窗外,就是那个美丽的小湖。
我在波士顿弗莱明汉姆镇的居所,屋后就是那个美丽的小湖。湖中,有两只白天鹅在优雅地游来游去。
我在波士顿弗莱明汉姆镇的卧室,窗外,是美丽的湖畔秋色。
再说我的工作空间。
工作空间分了两处,一处是上课的教学楼,一处是办公室所在的人文学院办公楼。
我上课的教学楼,隶属于东北大学人文学院外文系,因招收全世界的留学生和预科生(2011年秋季,仅来自中国大陆地区的预科生就有3000名之多)而闻名全球,也是东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那几年,东北大学的中文教学蒸蒸日上,已经超过法语,成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大外语。
外语课的教室都不大,跟北语比也不算先进——及至后来到了纽约市立大学,我才知道东北大学已经太先进了!但是校园环境美丽静谧,学生素质极高,即使才学了一两千个汉语词汇,他们已经可以跟你讨论崔健歌词中的深刻含义。
教室有宽大的玻璃窗,窗外,先是红叶飘飘,再是白雪皑皑,在那样的教室里讲课,有一种很享受的感觉。
我在东北大学上课的教学楼,是NEU的地标性建筑。
期末考试才用的“大教室”
东北大学人文学院外文系,三年级中文写作课的教室。那一节,我们在讨论崔健、许巍以及中国的摇滚乐。
而我的办公室,在东北大学人文学院行政办公楼里——第一次看到那个楼,我简直惊呆了。那是波士顿的一个旅游打卡景点,楼前楼后常常有游客举着相机在一边惊叹一边拍照。
是的,就是那座如同大教堂一般典雅的建筑,楼前有一片堪称无敌的无边水池。侧面有一扇不起眼的门,拿出学校发给教师的门禁卡,就可以进入那座“殿堂”去办公了。
东北大学人文学院行政办公楼
东北大学人文学院行政办公楼入口,从那块红色牌子处进去,有一个不显眼的偏门。
走进去,是一个被分隔成若干个小空间的硕大的礼堂,快到中文系的位置,办公家具上方飘着美丽的红灯笼和中国结。
每天下了课,我便匆忙回到我的格子间里——改作业,备课,听音乐,看视频,偶尔也上网看看国内的新闻,给爸爸妈妈写封配着照片的电子邮件(他们到楼下的电脑打字社打出来,照片还打成彩色的,然后拿回家慢慢看)。
人文学院有一间公用的休息室,里面除了配有冰箱微波炉,竟然还有大牌子的胶囊咖啡机。咖啡机旁的架子上,摆有各种口味的胶囊咖啡,以及各种茶包,种类之全,质量之高,很多大超市都不一定比得了。
那个时候,我还以为美国的大学都这么“阔”呢,后来回到纽约,在好几所公立大学教书,连微波炉都要去食堂跟学生一起排队,才明白私立大学跟公立大学的财力是多么的不同!
本来就爱喝咖啡的我,在东北大学的调教下,一个学期,对咖啡的品位涨了好几个级别。后来,当我在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的地下一层,那个纽约金融精英们趋之若鹜的“蓝瓶子”咖啡馆里,能够鉴赏并熟练地挑选刚刚烘焙出来的各式咖啡豆时,我总是无比怀恋地想起波士顿的“下午茶”时光。
(上篇完)
2020年9月-11月写于北京北苑病榻(腰椎骨折无法坐在桌前)
我在东北大学人文学院的办公格子间
东北大学人文学院行政办公楼的公用休息室,第一次品尝并爱上了胶囊咖啡。

今晚二条

2020年10月

最值得推荐的十本原创好书

祝阅读愉快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老北京”存在于现代化的时差里| 沉默是箭楼的陪伴| 喜见故宫通公交| 为了读懂北京,我去了趟正定| 一个摆件| 让爱美的人管理城市,怎么样?| 如果重建北京,最应该做的是什么?| 活在角落里的老北京| 竖起一道墙,就竖起一个次元| 不好耍,上帝在这里折鞭| 怀念一座旧城,就像怀念自己的旧事| 城南印象的三个表情| “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