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也许并不可爱

真实,也许并不可爱
作者:李广生

我爱真实,并非因为真实可爱——之所以反复强调这一观点,最重要的原因是不让任何踏上"做真实的教育"这条路的同伴,有任何的侥幸或幻想。相比于非真实的教育,真实的教育在很多时候不但不可爱,反而很可气、很可怜、很可悲、很可怕。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爱它,为它而痴迷,执着的探索,只因为它真实。

一位年轻的朋友向我讲述不久前发生的事情。班里有几位单亲或重组家庭的孩子,为了让这些孩子像其他孩子一样拥有一个快乐阳光的童年,她组织了一次家长、教师和孩子的联谊活动。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做做游戏,交流一下情感。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一位家长依然表现的非常冷漠。不仅如此,还给煞费苦心组织这次活动的她留下一堆埋怨,埋怨她对孩子不够严厉。这位朋友很失望,还有些寒心。我真想告诉她,这就是真实的教育。理论上对孩子的教育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的责任,既需要各负其责,又需要相互配合。但真实的情况是,社会和家庭都有堂而皇之的理由,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和教师,由他们一个人扛。孩子出了问题,社会指责学校,家长埋怨教师,把学校和教师折腾的灰头土脸、斯文扫地。这就是真实的情况,社会和家庭缺位,但学校和教师越位。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爱,假如连我们都不爱了,孩子岂不更加无辜。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总希望孩子在课堂上能够全神贯注的学习,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热情回答问题,甚至希望他们的小脑瓜一刻不停的随着我们的节奏思索,小眼睛不错神儿的盯着黑板或是课本。所以我们会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控制”孩子,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即使站在讲台上也能发现,教室最后一排躲在角落里的某个孩子,大脑走神儿或是注意力分散,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课堂教学由此演变为斗智、斗勇和斗法的过程。教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明察秋毫,而学生呢,随着斗争经验的丰富,修炼得不露声色、泰然自若,表面上是那么专注,实际上早已神游八方。我曾教过的一个学生,居然能够坐着睡觉——上身端正,双目圆睁,眉头紧锁,满脸严肃,看似陷入沉思,实则梦会周公。真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课堂有必要让孩子从前到后都是一丝不苟吗?很显然,既没那个必要,也绝不能做到。真实的课堂有如教师与孩子共同经历的一段真实的生活,有紧张的时候,也有松弛的时候,有专注的时候,也有分神的时候,有成功的时候,也有失败的时候,有人爱学,有人不爱学,有人学得快,有人学得慢,还有人怎么学也学不会。这便是真实的课堂,充满缺陷和遗憾,充满不完美和不如人意。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爱,如果你只爱完美的课堂,也许会成为“名师”,但绝不会成为“好老师”。

推进“生命课堂”的过程中我一直提醒朋友,你教的学生是具体的真实的学生,不是观念中的学生或想象中的学生。孩子,多么美好的一个词汇呀,人们会因此联想到纯真、可爱、善良、活泼、美丽等等。这是我们理想中的学生,是出现在专家著作中的学生,现实中我们每天所接触的与我们打交道的学生,其中任何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特点,都要比这些好听的词汇丰富一万倍。他们确实很纯真,但是没有教过书的人可能不知道,纯真也许会制造出更大的麻烦,让老师焦头烂额但有苦难言;他们确实很善良,但善良不等于不顽皮,也不等于有善举,那些善良的孩子做出的让老师哭笑不得的事情太多了,不胜枚举;他们确实很可爱,但有谁知道,可爱与可怕或可恼可怒有时候就像一对连体婴儿,刚开始是可爱,一转脸就是可怕或可恼可怒。爱聪明的孩子、活泼的孩子、可爱的孩子谁都能做到,可真实的孩子或孩子的真实状态远远不仅如此。怎么办?还是要爱!因为他就是孩子,一个真实的孩子。今天我们把真实的爱给真实的孩子,明天他们就会成长为真实的人,还我们一个充满真情的社会。

真实的家长、真实的课堂、真实的学生、真实的教育,可能与我们的理想相差甚远,也许真的并不可爱。非要把他们想的多么可爱、说的多么可爱,并作为爱的理由,无异于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如果有一天现实击穿了这些说法和想法,可爱的观念被动摇了,是不是就有借口不爱了呢?我们曾不止一次的听到有人这样说:不是我不爱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实在不可爱;不是我不心疼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实在不值得心疼;不是我不关心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实在没法关心……表面看理由很充分,可又一想,不对呀,这就是孩子的真实的样子呀。难道我们放着孩子的真实不爱,反而去爱孩子的不真实吗?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给予孩子的爱越多,会不会让孩子偏离真实越远呢?所以“生命课堂”再三强调这一点:我爱真实,并非因为真实可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