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蛋壳的北京与蛋壳里的北京|于若林·早茶夜读796
796 | 读城记2020
作为蛋壳的北京与蛋壳里的北京
一周以来,我身边年轻朋友最关注的话题莫过于蛋壳租房+P2P信贷模式的破灭。在北京没有购置自住房的人们,难得不分左中右地再次在情绪上达成了一致。我印象中,上一次这样大规模自发达成共识的场面,还发生在多年前民众刚刚了解雾霾和PM2.5的关联时。
蛋壳商业模式背后的问题已经有很多不同角度的专业分析,巧合的是,三年前的11月,也曾有许多人一夜之间无家可归。在寒风凛冽的北方冬季流离失所无瓦遮头,这种恐慌足以让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人精准接收从未体验过的上一代的饥饿记忆。
插画师guoxunZOO作品
至此我也终于想明白了为什么自己对“老北京”文化缺乏兴趣。对领读人凤梨来说,阅读这座城市,大概和我2018年参加读邻读史活动的诉求差不多,是尝试为自己当下的某些困惑寻找背后的原因。但对我这样和北京没有财产、组织或家族关联的人来说,更想要在这里追问关于未来的答案。
年轻人为什么喜欢留在北上广深?这是自媒体兴起以来经久不熄的舆论热点。北京就像个可以提供足够养分和适宜条件的蛋壳,有学院路上林立的高校培育一批批外来的年轻人学习、成长,有海淀区四环五环的大厂为新的准中产身份提供工作机会,有无处不在相对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和自由宽松的表达环境……可蛋壳终究是蛋壳,哪怕它看起来如楚门的世界那么宽敞甚至透明。当年轻人逐渐长大,安家立业、子女教育、父母赡养、价值怀疑等等问题会搭成一座无形的阶梯,把聪明的脑袋抬升到高处,被看不见的天花板撞得茫然无措。
这座难以与外来人员友好兼容或好聚好散的城市又何尝不是在蛋壳里呢。它因政治历史被选择成为国内的标志性大都市,扩出一环大过一环的面积,无时无刻要扮演光鲜的门面担当,有大城市病,又难以形成有自由生长活力的新文化。北京的优势在国内其他城市那儿无法复制,北京的缺点在其他城市里比比皆是。
北京欢迎我们吗?我们热爱北京吗?这届年轻人或北京这座城市,有多少更好的选择吗?马保国大师说了,我们只能耗子尾汁。
今晚二条
陈端生的困境
往期
TAN
回顾
“老北京”存在于现代化的时差里| 沉默是箭楼的陪伴| 喜见故宫通公交| 为了读懂北京,我去了趟正定| 一个摆件| 让爱美的人管理城市,怎么样?| 如果重建北京,最应该做的是什么?| 活在角落里的老北京| 竖起一道墙,就竖起一个次元| 不好耍,上帝在这里折鞭| 怀念一座旧城,就像怀念自己的旧事| 城南印象的三个表情| “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 “它们之中只有两座得以存世”| 少有人会走到北城墙来| 皇家仪仗队的大象也会到积水潭来消暑| 那些年,我走过的北京| 拉萨有城墙吗?| 北城墙下哗哗的江水声|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早|茶|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