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要一尺之道,不要一丈之魔
宁要一尺之道,不要一丈之魔
最近两周,“教育人生”一直围绕思维这个话题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因为端午放假,中断了几天,还因为一本小说的缘故,导致我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思维的割裂和混乱。
思维是一种能力,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但它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其特殊性表现为:既是其他能力的统帅又依附于其他能力而存在。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矛盾,还有些荒诞——既然统领其他能力,为何又依附其他能力?事实上确是如此,而且这样的实例很多。例如:国王既统治臣民又依附臣民。通常情况下人们误以为臣民依附国王,现实和逻辑都表明:没有了国王,臣民还是臣民,没有了臣民,国王就不是国王了。究竟谁依附于谁,毋庸多言。相对于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学习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计算能力等专项能力,思维能力颇有些像国王,它掌控着这些能力,调遣着它们,发挥它们各自的能量和作用。在位时国王可谓威风八面、神明英武,振臂一挥应者云集。可一旦失位,那些曾臣服于旗下的、看似忠实于它的各种能力,便会发生暴乱或内讧,就像在历史上无数次重演的闹剧一样,各自为政、相互搏杀,再也不把国王放在眼里,甚至以国王的名义为非作歹。所以说,思维能力虽然有高贵的血统和巨大的权威,虽然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但要时时的警惕自己王位被剥夺。失去王位的思维能力,和被罢黜的国王一样,毫无价值。
思想是思维能力的这位国王的王冠和权杖,是思维能力在众多的能力中称王的依据。拥有思想的思维能力才拥有王的地位和王的权力,才能让其他能力为我所用从而成就思维的荣耀——思维的荣耀也正是思想的荣耀。失去思想的思维能力,如同失去王冠和权杖的国王一样,即使有显赫的家世、穿着华丽的龙袍、打扮得神采奕奕,也不会赢得人们的尊敬和拥戴。思想与思维不是一回事、并非一体,这一观点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拥有思维并不一定拥有思想,思维能力强并不意味着思想境界高,就像聪明不等于智慧一样,也像体育健将不一定具备体育精神一样。那些在工作上、生活中,乃至波诡云谲的历史长河里,掀起些风浪的人,不可不谓聪明,思维水平不可不谓高也,但因为缺乏伟大的思想的支撑,最终也逃不出跳梁小丑的命运。
如果说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那么教育所要培养的思维是有思想的思维、有灵魂的思维。虽然广大中小学校和一线教师早已经开始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大家有没有关注思维背后的思想和灵魂,还是一个未知数。我所见到的课堂中,重思维而轻思想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虽然我们一只脚走出了教“死知识”的误区,但另一只脚又踏进了教“活思维”的误区。这意味着我们将不再培养“高分低能”的人,却要培养“高能力低素养”的人,也就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不仅是教育的悲哀,而且是社会的悲哀和人类的悲哀。
小学数学有一种典型的题型:公园门票有两种,一种是团体票,价钱稍微便宜些,一种是个人票,价钱稍微贵一些,但是公园有明确规定,只有50人以上团队才可以购买团体票。四年级3班包括老师共有46人,前去公园游玩,请为他们设计购票方案。
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购买团体票,也就是说不够50人,也按50人来买票。虽然多买了几站票,但因为团体票价格低,算总账也是划算的。这样的训练毫无疑问的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但与此同时为幼小的心灵注入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投机取巧。当今社会,精于此道的人“聪明人”不在少数,为什么?因为我们从小就是这样培养的。
小学语文有一篇经典的课文,出自一个历史典故,名为《田忌赛马》。这个故事大家都清楚,不用我过多的叙述。不可否认田忌思维灵活、智谋超群,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为其注入某种思想和思考的话,那孩子们极容易从中学习到另一种智谋——不择手段。法律也好、制度也罢,不管它多么完善,绝不可能没有漏洞,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善于钻法律的空子?因为我们从小就告诉他们,巧妙的利用规则甚至破坏规则是一种智慧。
“生命课堂”高度关注儿童思维的培养,但坚决反对机械的思维训练,因为“生命课堂”不想造就“聪明”的儿童,因为这个社会“聪明人”太多了,“生命课堂”推崇的思维是有思想的思维和有灵魂的思维,宁要要一尺之道,不要一丈之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