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思维误区

教师的思维误区

李广生

教师的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模式——这一观点应当引起所有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中,教师既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又把一种思维方式,潜移默化的植入孩子的大脑。知识讲错了可以修正,而思维方式一旦形成思维习惯和思维模式,就非常难以改变。经常听到教师抱怨孩子不爱思考或不会思考,事实上这些孩子的背后,通常站着一个或几个不爱思考或不会思考的教师。

以下所举,都是我平时观察到的,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思维方式的误区,没别的目的,只为给大家提个醒儿。转变教育观念固然重要,但转变思维方式,也不可小觑。即便教育观念转变了,若思维方式不改变,教育还会穿新鞋走老路。

一是求同思维。在有些教师的内心深处, 固执的认为: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解决的途径只有一个、学习的进度只有一个、评价的标准只有一个。虽然很少有教师肯于承认自己被求同思维所控制,但他们在教学中会有意或无意间,要求孩子按照统一的方式学习,用统一的标准评价,力求得到统一的答案。教师用求同思维教育学生,却要求学生发展求异思维——这种现象并不罕见。很多孩子之所以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因为求同思维桎梏了他们的灵性、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二是直线思维。直线思维主要表现为在现象和归因之间建立简单的因果关系。有些教师非常自负,总以为不需要对话和倾听,凭着经验和感觉,就能走进儿童的心理、掌握儿童的秘密。课文为什么没背下来?——懒惰呗;计算为什么频繁出错?——粗心呗;听讲为什么不够专心?——贪玩呗。这样的归因方式,就是直线思维的表现。受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我们的孩子想问题简单、做事情武断,贪图简单思维所带来的肤浅的快乐,缺乏探索追问的品质和兴趣,面对复杂情景和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通常会表现出茫然无措。

三是纠错思维。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用放大镜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但事实上教师更善于用显微镜寻找孩子身上的瑕疵。面对学生的发言,有些教师更乐于以评判者的身份出现,直接作出对与错、好与坏的评价,总是能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是纠错思维的表现——不找出学生的不足,不纠正学生的错误,教师就以为自己的没有尽到职责。在这种思维模式的作用下,我们的孩子很快学会了挑毛病,而且专挑小毛病,比如发言的声音啦、表情啦、神态啦等等,从而忽视对本质的关注,思维品质得不到有效提升。

四是对立思维。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在教师中占据很大的市场,有些教师认为:教与学是对立的、师与生是对立的、学与玩是对立的、课内与课外是对立。在他们的思维中,世界是黑白分明的,不是好就是坏,不是高尚就是卑鄙,好就是完美无瑕,坏就是一无是处,学生也只有两种,不是学优生就是学困生,不是听话的学生就是不听话的学生。对立思维否定了世界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导致我们的学生思维狭隘、人格分裂、爱走极端,无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因为时间关系和篇幅限制,本文仅列举主要四种,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比无知更加可怕的是没有思想和不会思考。“生命课堂”之所以高度关注思维模式,因为“生命课堂”把生命的成长与精神的发育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欢迎关注·感谢分享·期待留言
关注生命 致力原创
微信号:jiaoyu_rensheng
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