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3.4【2016-8-20】
#每日学论语#3.4
【原文】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微言微感】
“礼之本”,前边说过的,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没有内在的“仁心仁德”,没有发自肺腑的“爱人如己”,空有礼的外在形式,无论多么完备周全,都是毫无意义的。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孔子认为:一般情况下,礼还是根据实际情况,尽心尽力就行了,不必要过分追求高大上,一味铺张浪费,为面子所累,背上沉重的包袱。
《雍正王朝》有清理亏空的那部分,谁亏欠多?魏东亭,曹寅?为什么亏空?接待圣驾南巡。魏东亭和曹寅都是位极人臣的肥缺,怎么会接待圣驾就有那么多亏空?大钱国家已经出了,小钱就已经让这两个“大户”成了“亏空户”,迎驾礼的铺张浪费和排场,我们就可劲想象去吧。
孔子一直很重视礼,有一次子贡要去掉祭祀的饩羊(xì yán),老师很不高兴,就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但是现在,孔子却说:“礼,与其奢也,宁俭。”这分明是当时铺张浪费之风已经有些过分了。特别是位高权重的“三家”,动不动就“八佾舞于庭”,就“《雍》彻”,就跑到泰山封禅……
林放的身份,或许是孔门子弟,或许是普通士子,或许是一个有德望的大臣,但我不认为是普通老百姓,因为他不止一次出现在《论语》,而且能和孔子、子贡说上话,其身份也一定不一般。他提出“礼之本”,应该也是看不惯当下社会上那些有钱人,打着重视礼的旗号,行僭越之事,劳民伤财,祸国殃民。
真正的儒家重视礼,但是更重视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更重视中庸之道,过犹不及。这和后来那些拿着“崇礼”旗号,打肿脸充胖子,讲奢华排场,是很不同的。和当下的中央“八项规定”,党风廉政建设,反对铺张浪费,控制“三公经费”……倒是非常吻合的。
孔子把丧礼单独说,这是因为儒家一直重视“孝道”,重视“慎终追远”。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说明他非常看重葬礼。
这和道家有所不同,庄子就不这样,他夫人去世了,好朋友惠子去拜祭,他却在那里翘着瓦盆唱歌。
但是,这并不表明孔子提倡厚葬。他父亲死的时候,他才三岁,所以无法左右什么。他母亲去世时候,他十七岁,他痛哭流涕,在邻居帮助下,实现了父母的合葬。热孝在身,就厚着脸皮参加季平子举办的“士子大会”。他中年丧妻,早年丧子,包括后来爱徒子路、颜回去世,所有葬礼都很普通,依礼而行,连棺椁都不全备。
孔子重视丧礼,但是不提倡“死人折腾活人”,不提倡大操大办。
邻村有兄弟五个,是十里八村的“知名人物”,有钱人,家里个个住着洋楼。
五兄弟父亲早逝,只有一个老娘。说不清楚的原因,在养老母亲的问题上,弟兄几个互相攀比,以至于老人只好自家生活,兄弟五人均摊生活费。
传说麦场“交租”,媳妇五个互相学习,居然把各家下风头的秕糠给老太太,美其名曰“交租”,不过都是平时喂牲口的秕糠瞎谷。
老人无可奈何,只好拾荒度日。
让人气愤的是,老人不知道什么时候饿死在自家小屋,死后多天发臭了才被发现,内脏已经被恶狗扒吃了。
埋葬老人那天,五弟兄不知道是良心发现,还是迫于舆论压力,丧礼办得相当隆重,五班器乐,人山人海,棺材用的也是最好的,满堂儿孙哭得声泪俱下,但是知情人却骂不绝口:“狼心狗肺的东西,早干啥去了?饿死老娘,这些都演给谁看啊?”
礼,是好东西,但是一旦用来表演,失去了真诚,就让人开始讨厌了。最珍贵的礼,是真心,是真情,是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