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3.3【2017-5-16】
#每日学论语#13.2
【原文】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
子路(对孔子)说:“假如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
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
子路说:“有这样做事的吗?您也太迂腐了吧。这名怎么正呢?”
孔子说:“仲由,真粗鲁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手足无措。所以,君子说话做事一定名正言顺,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话,是从不马马虎虎。”
【微言微感】
名正言顺。说话,做事,先把关系捋顺。屁股决定脑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没有这个权利,争先恐后表态,表态也是表态,没人听啊!
孔子不愿意在卫国做事,也不愿意弟子们在卫国做事,因为卫国人际关系太乱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简直是乱麻一团。
孔子曾经想在卫国有所作为,甚至不惜瞒着子路去见受宠的卫灵公夫人南子。南子淫荡,名声极差,孔子为了实现自己政治抱负,忍气吞声,折节拜见,实在是迫于无奈。
但是,当孔子看到卫灵公把女人看得比自己这个圣人更重要的时候,他决定离开了。
后来,卫灵公的儿子蒯聩因不满其母南子淫乱,想要杀死她,事情败露,只好出逃。
谁来继承王位呢?卫灵公要立郢,郢不接受。卫灵公死后,夫人又要立郢,郢又推辞。于是立蒯聩的儿子辄为国君,以此拒斥蒯聩。
这件事确实够混乱的:蒯聩作为儿子,弑母,尽管不是亲生母亲,也是不孝行为;蒯辄作为儿子,从爷爷那里继承王位,不迎接父亲回来,还据国拒父,不让老爸回家,也够混蛋的。如此无父无君的人,居然继承了王位,那里有资格啊?按照孔子的意思,必须把事情的本末缘由昭告天下,然后郑重其事地推举郢作为卫国国君,如此才能“人伦正,天理得,名正言顺而事成”。
现在,大弟子子路准备去卫国做官,还请教孔子该怎么做,孔子不高兴子路去,也预见卫国还会有祸乱。
后来的事情果然如同孔子预见的,12年后,蒯聩越想越气,便悄悄潜回卫国,勾结大夫李悝发动军事政变,赶跑了出公。子路也因为这次内乱丢了性命。
曾经,对孔子的这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是很反感的,总认为 这是封建糟粕,是愚民政策。后来,随着对社会的了解,越来越觉得这太有道理了。谁说了算都搞不定,八百和尚乱当家,肯定是一团糟。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干什么事,都先要搞清楚谁说了算。
用到教育上,一言以蔽之,生命就是关系,教育从关系开始。
学生能否学得好,主体是学生,关键在老师。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老师,信任老师,崇拜老师,愿意接受老师教诲,教育发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学生不信任老师,不认可老师,在怀疑老师,抱怨老师,憎恶老师,一切教育都不可能发生。
有很多隔代教育问题也是如此,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虽然也爱孩子,对孩子照顾无微不至,但是一说道学习就麻烦了。“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育孩子就是父母和老师的事,一个在家说了算,管教孩子天经地义;一个在学校说了算,教书育人理所应当。不是这种关系,隔代老人可以关心爱护照料生活,一到教育孩子,就遇到了挑战。
也有隔代教育很成功的,那一定是老人具有角色多重性,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不知不觉补位成功,被孩子认可替代父母教育角色了。
这些道理用到管理上,名正言顺更重要。组织下文,当众宣布,明确授权,确立名分,这是搞好工作的第一步。没有身份,没有权力,没有威望,没有追随者,一切管理都无从说起。
管理者,能干的在干事,聪明的在做人,智慧的在经营关系。关系顺,人脉和,事事通,成功是迟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