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谱》有感

读《书谱》有感
作者:周薇


孙过庭,初唐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有文章介绍:他出身寒门,十五岁立志学习书法,诚意精思达二十年,终于自学成才。到了四十岁,才做了“率府录事参军”的小官,因操守高洁,遭人谗议丢了官。辞官后,他抱病潜心研究书法,撰写《书谱》,可惜未及完稿,就因贫病交困而死于客舍。初唐大诗人陈子昂曾为他作墓志铭和纪念文,说“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认为孙过庭可与大书家钟繇媲美。
他留下的《书谱》为墨迹本,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撰并书,共351行,3500余字。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六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溯源流
孙过庭开篇就评论了汉末魏晋四位大书法家(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世俗称四贤书法的总体特点是“古质而今妍”,认为二王不如钟张,对此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每个时代都有新的创造,都有其不同的审美标准,不能机械地用 “古质而今妍”来评价。通过对这个思想的学习探讨,不禁想到目前书展中小尺幅作品受冷落,而大尺幅的作品备受青睐。从前笼统地认为这是虚夸炫技,不如古人本色纯粹,现在有了新的认知。当今书法作品展示多挂于大展厅内,如不注重视觉的冲击力,便不易打动人。而古代,文人们多是在手中品鉴书法作品。书法的观赏方式已时过境迁,似不必再刻意模拟古人的做法,而可以既传承古法,又开拓新规。
二、辨书体
孙过庭提出“点画”和“使转”是组成书法艺术的基本元素,书家必须对此十分精熟,针对不同书体区别运用,才能展现书法的“形质”,流露书家的“情性”。 尽管正、草书体有动静之别,技巧表现也各有侧重,但“形质”和“情性”始终是赋予书作生命活力的基本要素。“五乖五合”的讲究,让我悟到了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除了书家自身的能力外,工具材料的优劣,天气季节的适宜,书家的心情状态都会对作品产生影响。须天时地利人和,方能造就合于道的书法艺术作品。
三、评名迹
孙过庭在《书谱》中对民间流传学习的《笔阵图》和《笔势论》二著作也进行了分析,告诉我们对于古代的书法典籍不能盲目崇拜,要先学会辨真伪,才不至于误入歧途。
四、述笔法
书法创作的核心问题是“运笔”(所以有人也称《书谱》为《运笔论》),他告诫我们要在“执、使、转、用”的技巧上下功夫。这是学习书法必须经过的第一阶段--基本技艺的磨练。接着,孙过庭为我们着重分析了右军的《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讚》、《太师箴》、《兰亭集序》和《告誓文》这些传世之作不同的情感流露。引领我们了解:书法作品中不同的情性,给作品带来的不同风貌。这就是书法学习中的第二阶段,书家在技艺纯熟的基础上,不再重复古人,而是有能力把个人性情反映到作品中,书家以心使笔,随物赋形,风貌千变万化。
五、诫学者
孙过庭告诉我们书法艺术的创作规律是:“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任何一位成功的书法家都会遵循这个规律前进。而右军能达到至高的艺术境界,也是因为他经历了长期的人生和艺术的双重磨练,在后期臻于志气和平,于是,人书俱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此外,形象生动地分析了淹留和劲疾、骨气和遒润的辩证关系。以及人的六种不同个性,会对书风产生的影响。
六、伤知音
孙过庭引用了《易经》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告诉我们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无间心手,忘怀楷则。然而,对于这样的境界,也并不是人人都能领略。老子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则不足以为道也。”所以,书家应有独立的精神,心中要有所坚守,书道的知音如伯乐可遇而不可求。
未细研《书谱》之前,听说该帖历来被论者誉为词翰双绝,但是我却并无多少感受。此番品读,让我相见恨晚。我习书时间较短,对书体、笔法方面的理论认识不多,常常处于迷惑状态,习字也就受到影响。现在才知道点画和使转是书体的形质和情性,似得到了高人的指点,领悟到今后须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我一直慕悦右军的书法,但当他人问起缘由,却又不能阐述清晰。《书谱》中,孙过庭详尽分析了右军能臻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原因,使我泠然而悟,从而更坚定了以右军为师的决心。最令人欣喜的是,之前我对书体贪多务得,不知如何取舍。读完《书谱》,我方知篆隶草章,工用多变,各有攸宜,同源而异派,共树而分条。初期要精进,每一阶段须专精一体。专精之后,自能悟入,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书谱》含蕴精深,文章尔雅,目前只是略通大意,体会尚浅。假以时日,边临习边研读,一定会有更多的领悟。临文之际,心中充满了对孙过庭的景仰,他把一生的书道心得无私地结撰流布,与四海知音共享,可谓大爱矣。
2016/1/2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