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榜其实不是用来评“最好的书”的
阅读邻居第49期
时 间:2016年9月24日下午2时~5时
地 点:读易洞书房(东五环外豆各庄)
人 物:杨早、邱小石、绿茶、董冬冬、白水、凤梨虾米、半价优惠、子瑜、Susu、Sarah、魏强
susu:
我有个关于荐书的问题,你们荐书是觉得这本书有用,还是你们读了以后对你们已经有启发和帮助呢?因为我看很多书单,是比如最近这些书很火,就荐一下,还有很多书单评选,比如说新京报的定期荐书,新浪名人荐书等,书单非常多,但其中很多书我是完全读不下去的,那我不知道些书是被大家验证过已经是经典了,还是觉得对大家有帮助才推荐,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杨早:绿茶是很多好书榜的评委,他很有感触,好书榜其实是不评最好的书的。
susu:是不是跟我们评奖一样?
杨早:我解释一下刚才那句话。一般来说要荐的书是首先是打动我自己的,其次是适合别人读的。自己感兴趣的书并不见得适合推荐,专业书特别精彩,看得特别高兴,我推荐出来,这样没有意义的,公众性缺乏。另一个问题是,荐书的权力往往掌握在阅读狂人手里,阅读狂人主要是面广,比如书评媒体的编辑,当然书评媒体也会请专家,但他们请专家的时候也会要求说,荐书的时候要照顾公众性,不能强调专业性,因此最后一般读者看到的那个书单是一个保险的书单,不见得是最好的书。刚才我那句话有点标题党。好书榜一般没有坏书,但最好的书,可能也不会出现这个书单里,这份书单是一个平衡的结果,妥协的结果:这些书不错,适合大多数人读,没有风险。这种书往往容易进入到好书榜。加上出版社又比较会推广,比较会让大家看到,几个因素互相作用,有图书编辑在这里,觉得我说的对吗?榜单是个多种元素作用下出现的东西。
susu:会不会像电视台那样大家买榜?这个东西,为了拓宽销量。
杨早:有是有,这个是属于另外一条潜规则,在不做潜规则的情况下仍然会通过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最后筛选出最保险的书,最大公约数的书。
绿茶:
因为我参与比较多好书榜,其实每个评委在这个里面可能带有一种评委的品味、趣味,但是更多的时候会受到主办机构的一些制衡,出版社跟他们之间的,实际上是一种互相的合作关系,有这种,因为时间久了大家还是很看重这个榜对这个书,起码责编和营销编辑还有他们出版社的领导,每个月都会盯这个,你这个书能不能上榜,我也会接收到很多类似于这种上榜的需求,我也需要做这种平衡,很多时候是要选最保险的书,最保险的书不是说一定是适合大众的,也不是,还是有我个人很严重的趣味在里面,但是起码我们先锁定一点,不会把特别烂的书选进去,这是一个基础,其次也不会把所谓真正有很高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的书,可能也上不去,因为还是太专业了。再一个是所谓真正的经典也是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才决定是不是经典,所有的榜都是根据当季的书做选择,这个月或者上个月出版的书,这个榜就是为了新书的流动而存在的,而不是为了某一个经典的榜设定的,基本上就是靠组成这群评委的专业眼光或者常年来的判断来做出的选择。比如这本《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如果不是一个修订版,肯定会进入到这个月的社科榜或者历史榜,包括像这一类的书也肯定会进入到我的,首先你自己会去读这些书,其次也许这个书打动了你,但是你不能判断他一定会打动谁,所有的媒体,所有的荐书也是,包括我也在新京报做过,我们选书还是个人的方向先出来,才决定这个书有多少人会产生这种影响,其实没有办法判断。
杨早:说一个现象,几乎所有好书榜的评选寻找评委,一定会找一批书评媒体编辑或者资深出版人,还有各方面的学者,但是有一点会卡掉,刚才说的时效性,学者看书有一个滞后性,大家推荐一下,我又说一本书不错,我推荐一下,但是对不起这个书已经过了,现在要推七八月份的,最后真正决定的还是像绿茶他们这种大量的来书,来了之后就会看,不断做书单的人,他们密切关注动态的情况下,他们对新书本最后有发言权,实际上你们是掌握荐书权利的人。
susu:绿茶你会看很多吗?
绿茶:都会翻,因为我每个月大概会收到上百本书,这些书我要从中选出十本二十本还是很容易的,基本上不会很差的,我也要去平衡出版社,不能老推荐甲骨文的书,我还是要去做平衡,有些从出版社来的,像这样一本书,大家的理解是,这是两个版本,同样一个作者两个版本修订了一下,实际上这里面很有学问,都是社科文学出版社,这个版本是汉唐阳光出的,这本是甲骨文出的,合同都变了,这里面有一些微妙的变化,这是你判断的简单要素。
susu:我再问一下标准,我觉得这个像我们招人一样,要海选简历,100个可能要筛选10本,你筛选这10本肯定不会太差,你也是有筛选关键词的是吗?
绿茶:出版社、作者、题材、这个书的内容打不打动你,这是一个基础要素。
杨早:他心中有一个谱系,一个书到手里基本上可以判断它在哪个位置,再决定要不要放在里面做比较。
绿茶:有些书我只需要看封面、看书名和作者就知道它不需要拆开了。
susu:如果这样新锐作家就很难出来了。
杨早:
关键不在于新锐或老成。问题是你选的书怎么样剔现出来?我一般荐书的标准,三条,第一我不荐排行榜上的书,第二步一般不荐引进版的书,引进版不管是市场价值还是文化价值,其实已经在外面被证明了。港台引进非常火的我也不荐,这种书不需要我推荐,大家只要稍微关注一下,从各个方面都可以得到这个信息。第三点我自己看不上的书我不荐,这一点可能你会觉得很奇怪,自己看不上的书为什么要荐?很多人他自己看不上的书,由于各种因素,也会荐。阅读邻居荐书是比较真实的。
绿茶:
多数情况下很少有人一年之内,比如说有那么多的书真正打动你,像我们一年要推很多很多的书,不可能的,甚至是说很多书,别说打动你,真正完整的看完都很难,所以很多时候基本上,包括我们去参加各种好书榜评委也好,给你一百本书单,你最多看10本你的选择不是你看过的那10本,有时候会出现最大公约数,或者别的评委对你的说服,这种通过不同的碰撞慢慢会形成,这10本你有5本读就不错了。
半价优惠:我给公司图书馆选书的时候就参考绿茶的书单,我们每个季度会选100本书,这中间有一个问题,就是通过什么途径选书,买到的不是烂书,他推荐的东西至少不坏。
绿茶:我推荐一本书叫《东京本屋》,本屋在日本是书店的意思,作者采访了日本的十几个书店,其中有一个采访是最打动我的,他是个选书师,就是给人选书的,他给书店,福利院,动物园,以及任何需要选书的机构选书,实际上就是做图书服务的,我们三个以前做过类似的事情,帮图书馆做选书,你会发现这其实是可以成为一个事情的,也挺有趣的,我仔细了看了这个,我觉得特别有意思,而且这个人很多的经历跟我很像,在书店干过,做过媒体,后来自己做选书集团。
杨早:去年有一本卖得很好的书叫《岛上书店》,那个岛上小书店的老板,每个出版社都有一个人和他对接,那个人会把新书寄给老板看,要老板自己看了觉得好,他才会进那本书,或者要不要为这本书搞一个活动,都是出版社与销售者直接对接,不像中国这么粗糙,他们这种对接销售很有意思。
绿茶:每个出版社都有一个对接人,所谓的出版社的营销编辑,或者是负责推广的人,这个人是会变的,不断的变,比如说他有编辑,他调到别的部门了,下一个接的人再推荐给我,是这么一个过程,比如网上浏览到哪本书,我瞬间就能找到这本书。
邱小石:读易洞最不成功的地方就是开了十年书店,没有出版社给读易洞寄书。
(未完待续)
本期编辑:杨早
阅|读|邻|居
微信号:yuedulinju
读不孤 必有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