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一面镜子
课堂是一面镜子
作者:李广生
我喜欢读教师的随笔,生动的、鲜活的,也许是琐碎的、平凡的,对教育生活的记录,蕴含着酸甜苦辣,也充满着困惑,还有执着的思考和艰辛的探索。在他们的笔下,教育是有血有肉的,有生命的。相比较而言,对教师的论文,我的态度就复杂了一些。不否认很多教师的学术论文写得不错,但更多的教师并不擅长这种范式的表达,可能产生东施效颦的效果。端起架子之后,他们呈献给读者的往往是个不伦不类的东西。学术上的创新突破很难实现,最令人遗憾的是,丢掉了宝贵的基于具体实践的生命感。邯郸学步,对,就是这个意思。对论文的硬性要求,让很多教师不会好好说话了。
对课堂的言说绝不可能是抽象的、理论化的,就像课堂的建设,如果专注于技术层面的打造,则往往很难取得实效。教师,一群用生命工作的人。课堂,无论是成功的课堂还是失败的课堂,哪怕是在评价者看来糟糕透顶的课堂,都融入了教师的情感、信念,以及他们对生活理解和人生的期许。抽象的理论和具体的技术,所能解决的问题只能是课堂这座冰山的一角。因为它们暴露在阳光之下,有奇异的姿态和炫目的光泽,所以备受瞩目,吸引众多的研究者聚焦于其上,并发明了若干让人眼花缭乱的理论和技术。可它们一旦应用到课堂上,恐怕只能起到装饰或是局部改良的作用。撬动这座巨大的冰山,需要我们潜入水下。是的,课堂与梦想有关,前面我们曾经谈到了,所以,走进教师的内心世界,是解密课堂的最重要途径。
我认识一位老校长,他和我一样喜欢观察课堂、研究课堂,与他的交流让我不再执着于对课堂的理性思考。曾几何时,我对理性思考是那么热衷,还认为自己因此走上了正道。现在看来,虽算不上歧途,但也有执迷之嫌。观察和思考同样重要。理解,在对课堂的研究中是多么重要呀,不仅仅是理解教学,更重要的是理解教师。或是可以这样说:如果不理解教师,可能永远无法理解课堂。
那天,我们一起观摩了一节数学课。这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课后交流时他花了很长时间和老师拉家常,从这位教师的学习经历到她的家庭生活,还有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好像漫无边际。我则敏锐的发现了她课堂上对一个知识点处理的仓促,想与她交流,但所剩时间不多了,让我颇感遗憾。这位教师高高兴兴的离开了,但我认为她毫无收获,因为我的敏锐的发现和宝贵的建议,好像并没有打动她,换来的是她礼貌性的感谢。
“课堂是一面镜子。”老校长对我说。课堂这面镜子所能投射出的,不仅仅是教师对知识、教材的理解,还包括,或是说更重要的是,教师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这不是他的原话,是我加工后的解释,他的原话更为简洁:“改变一个教师的课堂,首先要改变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转变?》。这是教科委组织继1972年发表的《学为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简称富尔报告),1996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简称德洛尔报告)之后的第三份重要报告,旨在向各国重申人文主义教育观,倡导“教育作为全球共同利益”的愿景。在如此宏大的愿景中,教师不再被视为教的工具,作为一个人出现在课堂上。这也是“重申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关键所在。
魏勇老师在《怎样上课,学生才喜欢》一书中讨论了教师的个性问题。这就是一本教师的教育随笔,不是端着架子、板着面孔的写作。“什么是教师的个性?就是总想与众不同的冲动。如果一位教师能够平静的接受和大家上一样的课,就很难上出有个性的课。也很难上出好课。”暂且不去讨论有个性与好课之间的关系,它们是否存在必然联系是见仁见智的话题。有一点是不能否认的,课的设计融入了魏勇老师,还有可能是所有老师的个性特征。“教师有个性是至关重要的。总想与众不同,不能接受平庸,不能接受庸常状态,才能成为有个性的好老师。”不仅是个性特征,是不是还有人生的追求?对,这就是课堂!它融入了教师太多的东西,但极有可能是自然带入而不是刻意赋予,所以课堂这面镜子能够映射出教师作为整体的存在。
“你的课就像你的人一样。”那位老校长曾这样对教师说。
十年前我给教研员——一群关注课堂的人,他们在专家和教师、理论和实践的中间地带辛勤耕耘——讲了大石头的故事。这是一个老掉牙的故事,但我认为它主要阐述的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时间管理问题。价值判断,不仅在这个故事中,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发挥着主导作用。那几块大石头究竟是什么,人们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也许不一样。很多人都说没有时间读书、思考等等,虽然他们言之凿凿称读书思考是大石头,其实未必是时间问题。那些没有说出口的,可能才是真正的大石头。压在心底。就像我经常听到的,很多教育者都说常态课最重要,也许只是说说罢了。魏勇老师心中的大石头是“与众不同”,他的教学便自觉走上“个性化”之路。平庸,在他看来是不可接受的。那么,你心中的大石头是什么?
支柱,还记得前面我们探讨的这个话题吗?你心中的那几块大石头,不管你愿不愿意,都会被你带进课堂,带入到你的教学设计之中。它们就构成了你设计教学的支柱。你的课,也许你没有意识到,便建立在这几块大石头之上。反思你的课堂,在技术和方法层面,甚至在理论层面,都是必要的,但很快就会走到尽头。你以为自己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其实还是在现象上打转。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就像潜入水底探查冰山一样,挖掘心底的大石头,你可能会惊呼:“原来如此!”
课堂是一面镜子,在没有干扰的常态课堂上,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一样,你会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这也就意味着,在公开课上,在被围观的课堂上,你表现出的可能不是真实的自己。就像风吹过湖面或是投入一颗石子,涟漪荡漾,你的影子也随之变形,可能更美。但是,你不要被自己蒙蔽了,事实上人最喜欢欺骗自己。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出现在课堂上。你深藏心底的大石头,会通过你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表现出来。
为什么你的课堂是这个样子?因为世界在你的眼中就是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