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的温度

研修的温度

作者:李广生

疫情突然反弹,研修部门紧急召开会议,一方面安排防控事宜,另一方面则是研究如何帮助教师在疫情背景下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课堂教学、复习指导、班级管理、心理疏导……工作从几方面进行部署,教研、科研联合行动,一系列专业化的支持措施即将出台。研修部门正在以静悄悄的方式参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去年年底,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把研修工作定义为“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
研修部门何以能够成为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恐怕离不开这两个方面:
一是专业性。教育是科学,这一点毋庸置疑。当今时代,如果再有人认为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教育就能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只能说是愚蠢了。虽然激情和干劲都很必要,但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更加重要。这就意味着“拍脑袋”和“拍屁股”都不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喊口号,喊破嗓子都换不来教育质量的提升。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或是说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是对教育工作的最基本要求。
研修机构汇聚了区域教育的高端人才。这里有一群专业的人,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专业视野、丰富的专业经验、深刻的专业洞察。深厚的专业素养是他们的资本,也是他们的武器。他们正是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对区域教育发展做出专业的判断,为教育治理和学校治理提供专业的咨询,针对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难题,做出专业的解释并开具专业的处方,为教师成长提供专业服务,不仅服务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帮助他们破解教育教学实践中遭遇的真实困境,使他们获得饱满而又润泽的教育人生。
海淀进校校长罗滨称教研员为“中国教师背后那群神秘的人”,比尔盖茨考察了中国教育后对教研促进教师发展的方式大加赞赏,并启动了全球推广计划。
专业性是研修机构的命根子,是其存在的基础和发挥作用的保障。
面对疫情反弹的严峻形势,研修部门要做出专业的反应,给学校和教师专业化的建议,提供专业化的解决策略。
疫情是敌人,但在研修人的眼中,疫情是资源,也是深化教育变革的契机。以研修的力量无法消灭疫情,但可以把疫情纳入到教育学的反思之中,增强我们的下一代抗拒更大风险的勇气和能力。
疫情对整个世界的改变正在发生。事实上变化一直在进行,只不过疫情让渐变成为突变,让量变成为质变,给人以猝不及防之感。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虽然我们不得不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传承人类已取得知识和经验,但对未来和未知的关注必须成为教育所恪守的使命。共克时艰,研修人绝不推诿;开创未来,研修人敢于担当,是专业的担当。
二是人文性。教育是科学,但不仅仅是科学,这一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教育情怀和教育技能对教师来说哪一个更重要,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就像人们无法回答究竟是长还是宽决定长方形的面积一样。“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瘸一不可。这就意味着作为基础教育重要支撑的研修机构,不仅要给教师以专业支持,更要给教师以人文关怀,二者不可或缺其一,不能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
疫情反弹,全民进入“战时状态”。学校和课堂是人员密集的地方,很难避免人员的密切接触;每个孩子身后都有若干家长,处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学校和教师的防控压力可想而知。此时,他们需要什么?
专业的指导当然是必须的,但更不能缺少的是深切的人文关怀。
首先要理解学校和教师当前的压力和困境。所有的教学建议和工作安排都要以此为基础,没有对学校和教师当前处境的共情,专业支持极有可能变成捣乱而不是帮忙。
其次要关注学校和教师当前的真实需求。真实的需求源自内心的渴望,但在压力环境中人们通常会把内心的渴望隐藏起来。这就要求研修人不仅要懂教育,更要懂教师,能够走出自命的真理,善于走进教师的内心世界——这是一个远比教育更加丰富的世界。教师是一群用生命工作的人,研修工作若是不能与他们的生命同频共振,那就会成为瞎折腾。疫情给教师带来巨大压力,他们的真实需求是什么,这是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不是一厢情愿的“我以为”,至少不能再瞎折腾了。
最后要激发学校和教师当前的教育活力。在当前形势下,教师听到的来自研修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声音很重要,他们能够感受到什么甚至比他们能够收获到什么更加重要。教师必须居于研修工作的中心位置,是围绕他们开展工作而不是指挥他们开展工作。尊重、理解、支持、帮助,研修的声音传递给学校和教师,激发他们活力,赋予他们能量。
研修的力量来自于专业支持和人文关怀。病毒无情,但研修是有温度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