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和“观音菩萨”
今天先看一段经文,再介绍一个故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我最初看到这段经文,是在《西游记》中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取经路上,乌巢禅师向唐三藏说:“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于是,乌巢禅师在浮屠山向唐僧授予心经。此时唐朝法师本有根源,耳闻一遍《心经》,即能记忆,至今传世。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真是“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那禅师化作金光,径上乌巢而去。长老往上拜谢,行者心中大怒,举铁棒望上乱捣,只见“莲花生万朵,祥雾护千层”。行者纵有搅海翻江力,莫想挽着乌巢一缕藤。
当时我对整个经文也只是读读而已,后来细看细读,就有了不少质疑、见解和领悟。
《心经》是观自在菩萨和舍利子的对话,也可以说是观自在一个人的对话。我看到许多佛教经书如《金刚经》、《六祖坛经》大都是充满了如实的描写和对话。这就很让我们想到《论语》,它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满篇也是充满着孔子和弟子们智慧的对话。佛经中三藏十二部,每一部经文正文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是我闻”,意思是“我是这样听到的”,也是佛与众弟子的引导式的对话,然后记录下来,传之后人。
心经的首句是“观自在菩萨”,我去查看一些经文翻译,有的直接不翻译它,有的是这样翻译的“观察内在,自见菩萨”。
其实,我后来读过《聊斋志异》,就知道了“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 “乌巢禅师”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再看一个故事。
《聊斋志异》中有关写悍妇的故事很多,其中《江城》是其中的名篇,堪称悍妇史诗。
故事发生在长江边上的江西省清江县,有一位高书生,“少慧,仪客秀美”,从小就是帅哥,老来得子的父母不免娇生惯养。长得帅,书也读得好,好多富人来提亲;高生一个也没看上。直到适婚年纪,遇见“两小无猜”而又分别多年的儿时玩伴,此时已是“艳美绝俗”的大美女江城。在适婚的年纪偶然重逢,男才女貌,怦然心动。经过一番波折,终成眷属。但好景不长,江城嫁过来没几天,便露出了悍妇的本色。高生性格软弱,书生气十足,两口子一吵架,“生以爱故,悉含忍之”。江城长得美,读书人当然要惯着美人。一吵起来,就把高生赶到门外,高生“不敢叩关,抱膝宿檐下”。后来越来越过分,“其初,长跪犹可以解;渐至屈膝无灵”,下跪已经没用了。最后,公公婆婆都敢骂了。
公婆急了,“逼令大归”,离婚。按理说,离了婚了,故事就结束了。
谁知高生不争气。有天遇到前岳父,请到家里,江城打扮漂亮出来,高生又心动了,当晚就留宿;后来变常住。最后两人要求复婚,高父说:“儿子,你脑子进水啦,咋不记事?你要接她回来,好!咱们分开过。”果然没几天,悍妇故态复萌,加上公婆不在眼前,逐渐加码,骂已经不能满足了,泼辣如虎的妻子开始了动手。从此高生走进了人间炼狱,丫鬟、亲人和同学都成了她发泄和嘲弄的对象。高生老娘有次过来看见儿子瘦得皮包骨头,痛哭欲死。(这里插一句:青梅竹马的恋婚也不一定能成为好夫妻。)
故事随后有了转机。有个老和尚在高生家门外宣佛果,观者如堵。江城让丫鬟搬了高凳子出来,站在上面看热闹。老和尚忽然对江城吐了一口水,说:“前世也非假今世也非真”。围观群众都吓坏了,就这么一口水,江城渐渐地变了性子。从此以后,江城痛改前非,变成了一个贤惠的媳妇。
故事结尾蒲老先生自然要发感叹。异史氏曰:“人生业果,饮啄必报,而惟果报之在房中者,如附骨之疽,其毒尤惨。每见天下贤妇十之一,悍妇十之九,亦以见人世之能修善业者少也。观自在愿力宏大,何不将盂中水洒大千世界也。
蒲松龄老先生认为那个老和尚就是观世音菩萨了,他希望观世音菩萨能将杨柳瓶里水洒向三千大世界,愿天下男子人人不再拥有泼悍之妇而只有贤惠之妻。
“观自在愿力宏大,何不将盂中水洒大千世界也”。对于这句话中的“观自在”,我查看了资料,才知道那就是“观世音”。在佛教盛行的唐朝时,为了避讳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名字,就把“观世音菩萨”叫成了“观自在菩萨”或者简称“观音菩萨”。
这样,我在《聊斋志异》中找到了答案。
再回到《西游记》第十九回中来,那孙行者举铁棒望上乱捣,只见“莲花生万朵,祥雾护千层”。行者纵有搅海翻江力,莫想挽着乌巢一缕藤。这里乌巢禅师离开时,出现莲花朵朵,祥云千层的景象。这不正是观世音菩萨宏现给世人的本相特征吗?
《西游记》第十二回“玄奘秉诚建大会,观音显像化金蝉”, “南海普陀山观世音菩萨,自领了如来佛旨,在长安城访察取经的善人。”开始时,“菩萨变化个疥癞形容,身穿破衲,赤脚光头,将袈裟捧定,艳艳生光。”当找到取经人后,“那菩萨带了木叉,飞上高台,遂踏祥云,直至九霄,现出救苦原身,托了净瓶杨柳。” “但见那:瑞霭散缤纷,祥光护法身。”“ 这才是救苦救难观世音。喜的个唐太宗,忘了江山;爱的那文武官,失却朝礼。”观音菩萨在这里现化本相与乌巢禅师现化本相是一样一样的。
这里我再多说一句。为什么大家称观世音菩萨为救苦救难的菩萨,其实从般若心经中就能找到答案。在经文的开始就说“观自在菩萨……度一切苦厄”。后半段再次强调“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一个能度你,能除你心头一切苦的人,难道不就是芸芸众生心中期盼的救苦救难的大慈大悲的菩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