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河故地码头村
以九曲十八弯著称的黄河,像一条金色的巨龙在华夏大地上蜿蜒前行,由西向东绵绵不绝,卷起滚滚黄沙奔向大海。5464公里一路走来,它时而像出浴的少女温柔清澈,时而像顽劣的孩童任性暴躁。偶尔不开心肆意的打个滚儿或摔个尾,就能改写一段人世间沧海桑田、悲欢离合的历史。
如今黄河两岸长长的大坝像一条五彩的丝带,点缀着红宝石一样的樱桃、玛瑙似的枣子,西瓜、苹果、金黄的酥梨,一年四季色彩斑斓。大坝下面绿树掩映白墙红瓦,像洒在碧玉盘上的颗颗明珠,安然静谧。码头村就是众多明珠中的一颗,清晨的鸡鸣、傍晚几声犬吠,成为久经喧嚣之苦的城里人理想的世外桃源。
《山东省滨县地名誌》记载:明初,张吉善从枣强迁此,因在大清河渡口停泊处,故名码头村。
对于大清河的典故,已在《远去的大清河》中做了考察和研究,核实了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考决口,原本流往皖北苏北的黄河河道自南向北巨大摆动。大清河水道自东阿旧治以西鱼山以下被黄河所夺,大清河遂不复存在。
《历代治黄史》记载,1900年黄河在张肖堂决口,合龙后流势突然南迁,形成了现在的河道。黄河夺清后,河道迅速淤高,决口改道频繁,原大清河比较发达的航运业渐废;同时,黄河携沙填海造陆,孕育造就了近代黄河三角洲大部分陆地,形成了如今滨州的自然景象。
弄懂了黄河下游的前世今生,也就理清了沙河域内沿黄村落的故事,一个个看似古怪的村名也有了清晰的脉络。
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朝廷横征暴敛,加之旱、涝、瘟疫频仍,百姓苦不堪言。遂爆发了持续17年的元末农民起义,山东是主战场。滨州地处交通要道,战略位置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年初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年底的12年间,滨州一带连年兵祸。据《山东省滨州市地名志》记载:杜店街道办事处(现属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邓家店、放粮张等地,都曾是交战之处。
《元史》记载,仅元末40余年旱涝灾害山东18次。蝗灾瘟疫加之战祸,老百姓非死既逃,使得滨州一代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不少富庶地区也变得荆棘遍地,满目疮痍,众多村庄变为荒野。咸丰版《滨州志》有诗曰:“滨州风景异,四望少人烟。野佃全无舍,荒城半是田。民贫偏苦雨,地卤更艰鲜。何必论饥馑,丰年亦可怜。”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吸取元亡的教训,采取宽恤民力、安抚流亡的政策,局势渐趋稳定。根据山西“民众而地狭故多贫”的现象,决定移民屯田,滨州饱受战争摧残,良田化为榛莽之野,正是移民迁往之处。
根据当地大量族谱、史志记载,滨州一带居民多从山西洪洞、河北枣强迁来。其实,移民并非全是洪洞或者枣强居民,洪洞、枣强不过是一处移民集散地而已。因枣强县地势较高,遂成为明初移民集聚或四散的地区。
从枣强一路南下的张吉善,怀着背井离乡的悲痛与无奈,拖家带口寻找新的理想家园。历经长途跋涉,举目荒野不知何处是家乡。直到有一天来到滨州大清河边上,见这里河深水阔,河里商贾渔游艇舸络绎,烟树苍茫。心想:水草肥美之地,近河捕鱼,退能种田,毕可丰衣足食。与家人商量后,选择了大清河渡口一个破败的村落定居下来。
张氏后人说,先祖张氏初到滨州时只有夫妇二人,年轻力壮能吃苦受累。经过长时间的战乱,村子已溃败不堪没有多少人了。夫妇俩找了几件破旧房屋稍加修葺把家安顿下来,虽有了挡风避雨的处所,但因长途跋涉并没有带来多少生产生活物品。本着有人就有一切的信念,夫妇二人齐心协力白手起家,就地取材建设新的家园。经过不断地辛勤劳作,垦荒捕鱼、男耕女织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撑起了一个千里之外的家。如今码头村一千多口人中有八百多是张氏后人,他们颇感欣慰 “遥望千里之外的故乡,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无愧于祖先。”
码头村除张姓外,还有马姓、周姓。马氏族谱记载:“元之李世顺皇失政,黎民涂炭,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渤海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逃亡他乡,家园消失殆尽。渤海郡变为一片荒凉、杳无人烟之地,兵乱之际马姓先人避匿古坟中幸免于难。明太祖定鼎南京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人民始得休养生息。1376年下诏迁民,我村周张两氏皆从枣强迁来称为迁户,唯马氏为坐地户,村名马头者以马氏居先而得嘉名。”
张、周两氏的到来为村庄增添了生机与活力,饱受战乱、迁徙之苦的人最能体谅世间悲苦。大家团结包容,同甘共苦,结为异性兄弟共同建设新家园。
在古代,大清河地位非常煊赫。古人把有独立源头,并能入海的河流称为“渎”。《尔雅》中提到的四渎:江、河、淮、济,就是古代四条独流入海的河流,“济”指的就是大清河。
水上运输历史悠久而有交通运输“祖先”之称,古时候交通条件极度落后,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车和船。水运具有投资少、成本低、货运量大、占地少等优点,通用性好。承担着大型、笨重和大宗长途货运的主要功能。
作为国家军事、民用等大宗物资的运输,大清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通往京津和入山海关的要道。源源不断的盐船自济水下游而来,换取上游的生产物资后循环往返。河面上满载盐、粮、石、木板、海鱼等物品的船只穿梭往来,带动了两岸经济的繁荣发展。
马头村是大清河渡口停泊处,大清河下通渤海,上通济水,从大清河向北流出的西沙河又是连接京冀、关东的重要航道。来来往往的货船途经西沙河时,常常停下与北上的船只卸载、装运互换有无,此处形成一个大的渡口停泊处。因船工有限,装卸大宗货物需要帮手,有时也因时间紧急卸载的物品不能及时装运,需找人寄存看护。定居下来的周、张氏很快融入当地生活,深谙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道理,凭着精明勤劳踏实肯干,在垦荒种地戏水捕鱼之余,打造起一处集渡口与码头为一体的多功能集散地。
随着国力增强,大清河航运又恢复了繁忙景象,码头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来往船只到此靠岸盘点货物,饮食住宿等,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繁荣。也使越来越多的人们集聚此地,生产劳作繁衍生息。马头村成了名副其实的码头村,村名历经数百年一直沿袭至今。
大清河随着时光流逝远去了,连同蒲湖水库底下的蒲台城都被蒙上神秘的面纱,给后人留下一个个神奇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成为黄河子民的人们早已习惯了黄土地上的忙碌生活,那些久远的水运繁荣景象成为史记与传奇,等待人们进一步的解读与考究。
如今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大发展,农、工、商贸等成为新时代生活方式。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四通八达,人们出行便利,黄河上一座座宏伟大桥横跨两岸,天堑变通途。码头的功用早已成为过去式,沿河而居的码头人也与紧紧相依的黄河没有了任何交集。海枯石烂、世事变迁,沧海变桑田。不变的是沿黄村落后代子孙光前浴浚、溯本正源,秉承祖先顽强坚韧的精神,用勤劳与智慧建设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
王弘,公务员,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沙河办事处副主任,分管教育、文体旅等工作。滨州市民主促进会成员,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业余爱好摄影、旅行。自小喜欢文学,随笔记录身边的点滴,多篇文章获奖并在省、市书报刊登。
王弘文学作品欣赏
让更多人看到,请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