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化|| 吴桂兵、季海群:长江流域龙山时代玉器概述(三)
吴桂兵 季海群
本文刊登于《长江文化论丛》第二辑,2002年10版
龙山文化玉器
三
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基本上代表了龙山时代长江流域玉器的发展的时代特点。在龙山时代文化间广泛交流的历史背景之下,长江流域龙山时代的玉器工艺一方面有着独立的传统和特征,同时又受到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虽然上、中、下游各文化间文化交流影响的程度有一定的差异。当学界普遍把龙山时代作为研究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时代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长江流域龙山时代玉器无疑会在文明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长江流域龙山时代各地玉器文化中,良渚文化玉器与石家河文化玉器间有一定联系。同时,石家河文化玉器工艺受到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玉器的影响;良渚文化玉器与此略有不同,其玉器基本上是在本地区文化基础上发展产生的。但是良渚文化玉器以较强的势力向周边地区传播,向黄河流域的传播是其重要方向,如花厅遗址中的锥形器、陶寺及齐家文化中的玉琮等。据此,我们可以看出,长江流域龙山时代各玉器文化间的交流处于弱势,而其与黄河流域玉器文化间的关系却是主要态势。公元前2500年以来,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逐步形成(26),龙山时代长江流域玉器与黄河流域间联系加强的趋势,无疑促进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
齐家文化玉琮
良渚文化玉琮
1994年初,苏秉琦先生提出国家发展的三部曲:古国—方国—帝国。在距今4000年前,古代中国发展到方国阶段(27)。夏、商方国的建立缔造了以中原为中心的方国文明。夏商玉器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夏、商方国文明抑或是夏、商玉器文明要素形成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长江流域龙山时代玉器对其的影响。陈志达先生权衡各家论述认为,陶寺类型的中期和晚期可能是夏文化;偃师二里头文化第一、二期或第一期是夏文化。二里头文化的三、四期或二、三期为商代早期(28)。夏及商代早期玉器种类丰富,计有礼器、仪仗器、用具、装饰品等。1972年偃师瞿镇农民送交一批1967年挖砖瓦窑时发现的玉器,其中有玉琮1件(Ⅲ窑1:4),圆筒状;柄形饰3件,ⅢT212坑1:1柄形饰,器呈方柱形,上略粗,下略细,素面。报告认为,此批玉器可能属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29)。其中的柄形饰与石家河文化晚期瓮棺葬中的柄形饰除大小之别外,形制有较大相似。如肖家屋脊W6:29,器上方为长方柱形,饰竹节形纹,中间偏下段为扁柱形。依据报告,肖家屋脊柄形饰年代明显早于二里头玉器中的柄形饰所处年代。结合上述石家河文化与中原间关系的论述,笔者认为,中原地区的玉柄饰极有可能是受到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中的柄形饰的影响而产生。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二里头文化早商墓坑(K4)中发现的一件柄形饰(K4:1),分六节,节分粗、中、细,三者相互交错,粗节上有单线或双线的兽面纹;中节包括柄部琢成花瓣纹;细节有二到三周凸弦纹,末端用线刻和浮雕法琢成兽头形(30)。该柄形饰除了在外形上与石家河文化中的柄形饰有一定的相似外,分节的手法及浮雕出兽头形,当与良渚文化中的广见兽面纹的玉琮有一定的相似,依此,我们似乎看出长江流域龙山时代玉器对夏、商玉器文明形成、发展的影响。以二里岗文化早、晚期为代表的商代中期及殷墟妇好墓为代表的商代晚期的玉器,可以说在形制及品种上都保留了许多长江流域龙山时代玉器的风格、特征,这是学界普遍的共识(31),此不赘述。
殷墟妇好墓玉器
在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形成发展的过程中,长江流域古文化经历着自身的文明演进历程。龙山时代长江流域诸玉器文化以其鲜明的特征成为诸文化面貌的重要发现。它们的交流与传播,不仅推动了黄河流域的文明进程,而且在本地区文明演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江西新干商代大墓及广汉三星堆祭祀坑中玉器是长江流域龙山时代玉器之后的重要发现。据报告,新干商代大墓的下葬年代在商代后期早段,即相当殷墟早期。该墓是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吴城青铜文化。新干商代大墓发现的玉器种类有琮、璧、环等礼器、仪仗器、饰品及一神人兽面形饰等(32)。其玉器工艺传统应是与青铜器一样,渊源于本地区的史前文化但同时又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良渚文化的影响和余韵。如新干大墓Ⅰ式玉琮XDM:677,报告认为是从良渚玉琮形式演变而来。新干商代大墓中的神人兽面像,下额圆弧形。整面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一部分为神人像,下部分为带上、下撩牙的兽面。报告认为,该玉件构图的一些特征明显打上了良渚玉器“神徽”图像的印记。笔者认为,该墓中的神人兽面玉件、柄形饰同样受到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影响。石家河文化玉器中的W6:32,其面上部为人面,下部为撩牙以及双耳饰环均与新干大墓的神人兽面玉件有很大的相似。新干商代墓中的柄形器发现3件,报告认为它们在形制、纹饰上与殷商式基本相同,但在某些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加工和改造。编号XKM : 652的柄形饰在纹饰技法及柄身分节等方面与中原商文化的柄形饰有一定的相似,但其下端收缩成榫状,却与石家河文化中的柄形饰相似。新干商代大墓中先周式铜器群的区分,说明从陕南汉中地区经汉水到长江而后进入赣江这条通道很早就已开通。那么,龙山时代此条通道即其中两湖与江西地区也极有可能是相通的。因而,龙山时代石家河文化玉器的文化因素极有可能在同时及其后影响到江西新干地区。这样,我们有理由认为石家河文化玉器与良渚文化玉器一样对殷商时期的长江流域的文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广汉三星堆两个祭坑里同样发掘出丰富的玉器(33)。总体而言,三星堆祭祀坑中的玉器主要受中原殷商文化的影响,如其中的一件玉琮,其与中原殷时代玉琮形制相似,却与良渚文化的玉琮有一定差异。二号坑出土的铜圆罍和圆尊,与湖北、湖南一些地方出土的罍、尊形制接近,说明这一时期,蜀人与长江中游荆楚地区的民族有文化上的接触和交流。但是,比较石家河文化玉器与三星堆祭祀坑中的玉器,二者之间未发现有任何联系。但如果我们比较石家河文化中的人头像(w6: 32)与三星堆祭祀坑的青铜面具(如K2②:153 ),二者在鼻部外形以及耳形制作上却有一定的相似,结合尊、罍等器物在两地间的联系分析,这其中或许有某种联系。玉器与铜器间的比较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史前玉器的神兽面纹与殷商出现的青铜面具当有一定的联系。
石家河文化人头像(w6: 32)
三星堆青铜面具
龙山时代的长江流域各地玉器有着自身的特征和传统,在缔造地区文明的同时,推动了整个长江流域文明的进程,虽然地区间存在一定差异;同时,长江流域龙山时代玉器亦对黄河流域的文明演进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说,长江流域龙山时代玉器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的进程。
龙山时代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时代。五十多年前,徐旭生先生提出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即与今日考古学的龙山时代有一定的重合。徐先生认为区分文献史料的等次是治传说时代的方法之一(34)。龙山时代中国古玉考古学研究着力之处应在于考古材料,但我们也不应忽视《尚书》、《史记·五帝本纪》等文献中有一定价值的材料;另外,长江流域龙山时代玉器已有很多发现,但仍存在一定的地区空白。全面系统地对其研究仍有待于学界对长江流域龙山时代文化区系更加科学的研究及新材料的不断发现。
(完)
注释:
(26)赵辉:《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文物》2000年第1期。
(27)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探索》第六部分《三部曲与三模式》,三联书店,1999年6月。
(28)陈志达:《夏商玉器综述》,《中国玉器全集》2,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年5月。
(29)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三、八区发掘简报》,《考古》1975年第5期。
(3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偃师二里头遗址新发现的铜器和玉器》,《考古》1976年第4期。
(31)郑振香:《殷墟玉器探源》,《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8月。
(32)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新干商代大墓》,文物出版社,1997年9月。
(33)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出版社,1999年4月。
(34)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