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咳嗽,医圣张仲景的名方您试过吗?


扶阳治咳嗽(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咳嗽主要类同于西医学之慢性支气管炎。

目前,西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主要以控制感染、祛痰为主,重点在于抗生素的选择及联合应用,如有喘息型加用平喘药和氧疗,虽然有效但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且长期应用抗生素容易引起耐药。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总以“温补肺阳、兼顾脾肾”为原则。

《医理真传》提出“阳虚之治,总宜温补”。

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咳嗽》中云:“凡脉见细弱,证见虚寒而咳嗽不已者,此等咳嗽,皆不必治嗽,但补其阳,而嗽自止。”

清代唐容川提出:“肺阳布护,阴翳自消,一切寒怯虚悸之症自除。”

清代郑钦安在《医法圆通·肺病咳嗽》中指出:“审是从内之心肺阳衰者,扶其阳而咳嗽自止,如姜桂茯半汤、温肺饮之类是也。审是脾胃阳衰者,舒其脾胃而咳嗽自止,如半夏生姜汤、香砂六君汤、甘草干姜汤之类是也。审是肝肾阳衰,水邪泛上者,温其肾而咳嗽自已,如真武汤、滋肾丸、潜阳丹加吴萸之类是也。”

郑钦安最擅温阳,见解独到、深刻,对后世医家不无启迪。临床常用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肺汤、甘草干姜汤、附子理中汤等加减辨治。常用药物分别有附子、肉桂、干姜、细辛之类振奋阳气,人参、黄芪、白术、甘草之类补脾益气,配半夏、茯苓之辈燥湿渗水,治其液结之痰,仙灵脾、补骨脂之类温肾扶阳。

小青龙汤为仲景所创温阳化饮之名方。

清代唐宗海《本草问答》云:“肺主行水,寒伤肺阳,水不得行,则停胃而为饮,上逆气咳,仲景用细辛以行水,用干姜以散寒,用麻桂以驱寒外出,小青龙汤是也。”又云:“但温肺而不兼胃治者,则用甘草干姜汤,其姜炮过,则轻而上浮,故但温肺。后人用白芥子逐水,陈皮降气,款冬花温肺,苏子降气,皆是仿仲景小青龙汤以辛温去肺寒也。”其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明确指出:“青龙汤治肺寒。”

同时代尚有许多医家认为小青龙汤为治疗阳虚咳嗽的主方。

清代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主张:“金匮肾气丸治脾肺阳虚,右尺脉弱,不能行水,小便短涩,以致水停心下而喘。”

清代石寿棠《医原》云:“肺阳下归于肾,得肾之合纳,而阳气乃收藏不越,人之阳降,肺之阳气下降于肾,如天之阳气潜藏于地,是即火出地下也。”认为肺阳根于肾阳,潜藏于肾而不浮越。

清代唐容川《医学见能》主张用保元汤温补肺阳,他对肺肾阳虚也有独到见解:“久咳上气,痰涎多而声易者,肺肾之阳虚也,宜加味真武汤”,“肺肾之阳俱虚,元气不支,喘息困惫者,则宜用保元汤加五味”。

验案举隅

案一

杨某,

男,65岁,

退休工人。

2004年10月18日就诊。

患者因反复咳嗽气喘,咯吐大量白色泡沫黏痰等,经西药抗菌消炎反复治疗月余无效。曾拍胸片提示慢性支气管炎;血常规化验除白细胞计数稍高外,其余未见异常。现症见:咳嗽气喘,咯吐大量白色泡沫黏痰,伴有背寒身痛,头晕呕吐,心悸难寐,胸闷,咽干不欲饮水,纳呆食少,舌质淡,苔薄白滑腻,脉弦滑。证属脾肾阳虚,风寒外束,治宜温肺化饮健脾,兼宽胸顺气涤痰,方用附子合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

药用:附子50g(先煎),桂枝10g,人参30g,白术20g,陈皮20g,半夏25g,干姜10g,细辛6g,五味子10g,葶苈子30g,桔梗20g,大枣15g,炙甘草20g。2剂。用开水煨。

二诊(10月24日):诉说服药第1剂后,咳嗽稍减;服第2剂后,咯出大量泡沫黏痰,随之咳嗽、胸闷、气喘减轻,已无寒冷、呕吐、眩晕之状。继续以上方去葶苈子,服药2副,病情大减,咳喘尽退,续用前方去附片取药5副,病愈停药,至今咳喘很少复发。

按语:此为云南医师蔺汝光医案。《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并立苓桂术甘汤、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以及真武汤等,为后世提出治疗痰饮的基本大法。清代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述道“痰饮源,水气作”,水归于肾,受制于脾,非用温药以化气不可,非用温药以补不可。所以在多年的临床中,蔺汝光按吴元坤(吴佩衡之女)老师六君子汤为主,以祛其生痰之源,效吴佩衡用桂附以温肺化饮,因肺为贮痰之器,得寒则凝,得热则行,再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即陈修园所畅述的“姜细味,一齐烹,长沙法,细而精”,多年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痰饮咳嗽,疗效非常满意。经多年临床观察,以上述为基本方随证加味,共治疗46例,临床总有效率达95.2%。(录自傅文录《火神派当代医家验案集》)

案二

于某,

男,老年。

患慢性支气管炎20余年,在天气变化时最易犯病,近几年来病情加重,严冬寒冷季节尤剧。泡沫痰多,咳喘动则更甚,不能平卧,畏寒怯冷,自汗恶风,腰膝酸软,食少便溏,目下微肿,面浮少华,脉弦数而无力,尺候不足,舌质淡嫩,苔微黄滑润多津。此次发病半月余,体温低热,持续不退。辨为肾阳虚衰,饮邪内伏,予温肾蠲饮汤1剂。方如下:制附片30g(先煎1~2小时),干姜10g,桂枝10g,法半夏10g,细辛6g,炙甘草10g。初服未见口渴心烦等热象反应,乃将附子加为60g,以增强温肾扶阳之力。药后痰量减少,胃纳渐增。服至7剂,体温正常,咳喘大为减轻,精神转佳。继以小剂右归饮调理。

按语:此为四川名中医龚志贤医案。温肾蠲饮汤为龚志贤自拟方,乃四逆汤加味而来。方中附片温肾阳、散寒湿,干姜温肺化痰,桂枝通阳化气、祛风湿、通经络,法半夏燥湿祛痰、下气散结,细辛温肺祛痰,甘草调和诸药。老年性寒饮多因肾阳不足,治宜温肾扶阳,服此方见效者不少。但需注意的是,附子有毒,用量大时一定要先煎透熟,服之不麻口为度。(录自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