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很差”周杰伦:哎哟可以用传播学理论帮我怼回去喔!

在被饭圈统治的微博里,你永远也想不到会出现多么魔幻的问题

7月17日“周杰伦需要做数据吗?的话题登上了热搜榜的前几位。

前情提要

1

数据很差周杰伦

起因是一名网友发的豆瓣帖子,题为《周杰伦微博数据那么差,为什么演唱会门票还难买啊》,这一质疑引发了网友大规模群嘲。好笑的是,这个帖子的发帖日期是7月16日。而在16年前的7月16日,周杰伦第四张原创专辑《叶惠美》的主打歌《以父之名》,在全亚洲超过50家电台同步首播,超过8亿人同时收听。自那之后,每年的7月16日便成为了“周杰伦日”

新浪音乐发起了“你认为周杰伦需要数据吗?”的投票,截至目前,不需要与需要之比达到35.5万:1.7万人的喜马拉雅之壁的差距。

2

#周杰伦粉丝被迫营业#

随之而来的是各位杰迷被迫营业的狂风骤雨般的“老年追星活动”,佛了这么多年的天王粉当机立断,开始了打榜之路,守护全世界最美好的“奶茶仙子”。他们摸索着研究超话规则,从95后甚至00后那些爱豆的热门评论区里偷师,将周杰伦超话一路顶上第二,仅次于蔡徐坤。

超话里充斥着不懂饭圈规则的“这样算打榜吗?积分不够怎么充值?”以及真·手把手教学如何打榜的科普贴。这些透着可爱的笨拙操作反而透着些骄傲和戏谑。

这场杰迷集体进行的行为艺术,更像是“天下苦流量久矣”的一次舆论反扑。毕竟引领华语乐坛一个时代的天王远远大于泥沙俱下的数据之河。

那么,什么是饭圈文化?为什么饭圈文化会有这样的一面呢?从新传的角度又该怎样分析这一事件呢?

一、何为“饭圈”

“饭圈”是粉丝对自己所属的追星群体的统称, “粉丝”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Fans,它的本义是“迷”,而“迷”正好符合了追星者对偶像的情感状态。

“饭圈”文化是指一个个体或者群体,由于对自己内心虚拟的对象或者是现实存在的对象的崇拜心理造成的文化消费,并由此生发的为了自己喜爱的对象过度消费和付出无偿劳动时间的一种综合性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和。

受到韩潮的影响,饭圈”也逐渐演变成了具有组织规则、分工明确的圈子。

二、文化工业喂壮饭圈

克里斯·罗杰克在《世俗乌托邦的新神》中说,随着上帝的远去和教堂的衰败,人们寻求得胜的圣典道具被破坏了,名人和奇观填补了空虚,进而造就了娱乐崇拜,同时也导致了一种浅薄、浮华的商品文化统治。

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霍克海默和阿尔诺《启蒙辩证法》一书中首次使用文化工业一词,来描述大众文化的生产过程。他们认为,文化工业以艺术为名义,采用标准化、模式化、现代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批量生产出由大众购买和消费的文化产品。

文化工业的本质就是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在日本和韩国,养成类偶像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已经获得了较为完整的产业化模式,成立于2005年的日本的AKB48则是这一行业的践行先驱者。它从其“养成”环节设计开端就明确了这一偶像制造的产业化属性。

(▲ 图为日本女子团体AKB48)

日韩市场已经验证了这是一种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参照日韩发达的偶像产业,中国逐渐诞生了庞大的偶像产业。成名之前,多少最终被冷藏的“练习生”只是文化工业输出“偶像”过程中被废弃的试验品。罗志祥在《创造101》中坦言娱乐圈的残酷和无奈:“艺人要懂得下台。”流水线作业下的文化工业,一个艺人也许并不像一个人,更像是一个产品。

(▲ 图为罗志祥在《创造101》当导师)

媒介的狂轰滥炸和商家的花样宣传之下,饭圈女孩们对拥有完美人设的偶像趋之若鹜。但在资本眼中她们只有一个名字 —— 有价值的目标受众。

三、饭圈女孩的全方位解读

(一)“盗猎者”与“游牧民”

詹金斯借用了德塞都提出来的“盗猎者”和“游牧民”的概念,将粉丝定义为通俗文化的盗猎者,认为他们挪用了文本中对自己有意义的部分,并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解读了这些文本。粉丝被视作是有清晰的自我意识的、主动的受众,互不相识的人们因为共同的热情和相同的身份集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个“阐释性社区”

尤其是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让粉丝的互动变得更加便捷和频繁,整个社区就成了一个以个人为节点展开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化网络。许多研究显示,粉丝们在社群中保持密切交往,他们互相支持、互助友爱,形成忠实的伙伴关系。

(二)带有污名性的“着魔的个体”

由于饭圈文化是一种通俗的非主流亚文化,因此,社会往往会贬低粉丝们,冠之以“污名”。饭圈女孩大多被高冷路人们视为异类。粉丝们超常的情感投入和过激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他们被看作缺乏自我克制能力的“非正常人”。

而面对公众强加的污名,粉丝们的态度是“幽默对待,我行我素,不在乎他人的看法”。研究者还特别指出,粉丝们甚至喜欢这种独特的个性化“标签”,但同时也不愿被社会过度边缘化。

(三)集体朝圣的类宗教特征 

在当今的流行文化和商业化大潮下,理论意义上的宗教概念已经开始“世俗化”并延伸到新的领域。

粉丝社群也显现出一系列鲜明的类宗教特征,具体包括:(1)独特的世界观和信念。(2)内部的层级组织和网络。(3)集会和朝圣。(4)对现实生活的帮助。(5)“被迫害的教派”身份。由于对自家爱豆表现出超常的热情和行为,粉丝们被他人视为异类,背负着“污名”,如同宗教故事中“被迫害”的教派。

当文化产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并融入了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时,就会对粉丝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粉丝们会对其产生高度的迷恋并形成相关的信念,甚至将其视为自己的“宗教”和精神家园。

四、“数据很差周杰伦”的迷思

这场狂欢不禁让人联想到在《我不是药神》热映时,也有网友在某论坛质疑徐峥微博超话才22人签到,为啥票房号召力这么强?这一质疑引爆了微博话题榜,刺激了一大波日常潜水的影迷们自发集结成“蒸饭”女孩(徐峥粉丝昵称),尬吹实力演员,“为山争哥哥打call”,在网络掀起了一场反“鲜肉”的狂欢。

近年来,随着流量明星的异军突起,粉丝圈层的文化越来越固有化,尤其是类似“养成类”的选秀节目,更是增大了粉丝对其的依附情感打榜、冲销量、安利等等。流量与资源挂钩,两者互为因果,缺一不可的逻辑在娱乐圈大行其道。

各大影视、传媒和文化公司投影幕上的PPT,用以明星作为代言人和角色备选的支撑,都是粉丝打投的数据。大众所疑惑的“这个人究竟是谁”,“他到底有实力吗?”等问题显得不值一提。

周杰伦被质疑流量不够,徐铮被质疑票房号召力差,路人对这种饭圈言论多是嘲笑的态度,天王歌神的成绩根本不需要被饭圈逻辑捆绑。如果还有人再发出“周杰伦是不是糊了”的疑问,那是华语乐坛真的糊了。

最后让小编再给杰伦哥哥打个call!

你一票我一票 杰伦站在台上笑!

你不投我不投 杰伦何时能出头!

你一榜我一榜,杰伦明天就登场!

出圈就在今日!喜提研究生后和周杰伦一起喝奶茶吧!

 本文参考文献如下(侵删)

[1]胡岑岑.网络社区、狂热消费与免费劳动——近期粉丝文化研究的趋势[J].中国青年研究,2018(06):5-12+77.

[2]张樾.我国粉丝文化现状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1):93.

[3]社会化网络时代的粉丝经济模式[J]. 蔡骐.中国青年研究. 2015(11)

策划 | 元元学姐

总编 | 墨墨学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