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课本(三):13个一定会考的网络传播学内容!

万众期待的干货又来了!在前两期干货满满的推送:

回归课本第三期,学姐带你回顾网络传播学的十三大专题:

本期内容包括:后真相、数据新闻、机器人新闻、媒介融合、人工智能、社会化媒体、VR、信息茧房、媒介素养、网络把关人、粉丝文化、微博微信、新媒体时代下传统理论变化。

一、后真相

(一)理论阐释

《牛津词典》曾将“post-truth(后真相)”选为2016年年度词汇,根据《牛津词典》的定义,“后真相”是一种“诉诸情感与个人信仰比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的状况”。

具体来说,“后真相”是指传播主体不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完整的呈现,而是通过煽动情感、强化偏见、迎合情绪的方式传播符合受众主观认知但偏离事件原本真相的内容,客观事实和理性思辨被传播主体和接收主体抛之脑后。

它的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被原有社会秩序规定的真相界定者和界定方式正在受到公众前所未有的质疑;而公众与真相提供者之间原本较为稳定的关系变得飘乎不定。

(二)相关真题

  • 结合传播学原理,阐述后真相的现象及成因。(2019华南理工大学440论述)

  • 后真相泛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媒体和受众应该怎样应对?(2019复旦大学714论述)

  • 从新闻伦理角度分析大数据算法在“后真相时代”扮演的角色(2019苏州大学440论述)

  • 在这个人人都能发言的“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怎样更好的引导舆论(2019上海大学334论述)

  • 有人认为社交媒体影响下我们进入了"后真相时代"你如何看(2019西南财经大学440论述)

  • 结合实例分析社交新闻生产“后真相化”现象及其对新闻生产的影响(2019四川大学440论述)

  • 后真相和媒体业的关系?什么是新闻真实?后真相对新闻真实的影响?(2019安徽大学621论述)

(三)出题角度及答题要点

1. 出现原因

1)被社交媒体消解的真相

2)算法推荐可能会造成观点极化

2. 如何应对后真相

1)培养网络时代受众媒介素养

2)加强传统媒体的引导力,事实查验介入

3)事实相关方主动发声

4)社交媒体平台和自媒体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数据新闻

(一)理论阐释

1. 定义

数据新闻,又称数据驱动新闻,是指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数据新闻涵盖新闻生产的一整套流程,这种报道方式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对原始数据的收集、对数据的分析和过滤、将数据可视化、形成具体的新闻报道。

一般认为数据新闻具有四个功能,即描述、判断、预测、信息定制,它提供的全新叙事方式为传受双方带来了新的认识和表现事物的角度。目前在数据新闻的实践中也存在数据开放程度不足,与用户缺乏交互、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但随着数据抓取技术不断成熟、可视化和交互性呈现方式的愈加多元化,数据新闻的专业主义程度将不断提高。

2. 数据新闻的功能(核心概念,务必掌握)

1) 描述新闻事实

2) 进行事实判断

3) 预测新闻走向

4) 个人信息定制

3.数据新闻的特征

1) 以服务公众利益为目的

2) 以公开的数据为基础

3) 依靠特殊的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开掘隐藏于宏观、抽象数据背后的新闻故事

4) 以形象、互动的可视化方式呈现新闻

(二)相关真题

  • 数据新闻的特征及作用(2019华中师范大学334简答题)

  • 根据我国数据新闻事件,谈谈数据新闻的特点、优势、不足以及预测其未来走势(2019南开大学440实务题)

  • 对数据新闻的理解(2019华中科技大学440简答题)

  • 数据新闻能不能保证客观性?(2019年中央民族大学学硕简答题)

  • 什么是数据新闻,有什么特征?数据新闻对传统新闻生产流程会产生什么影响?(2018年同济大学简答题)

  • 对比量化研究在科学研究和数据新闻应用方面的特点(2019同济大学334简答题)

  • 数据新闻(2018年四川大学440名词解释)

(三)出题角度及答题要点

1.定义、功能、特征都要记清哦 

2.数据新闻存在的问题

1)数据开放程度不足,缺少与用户的交互

2)数据新闻存在被简单化的趋势

3)缺乏专门的数据分析方法、使用体系和高端专业人才

4)数据的全面性和客观性,真实性,可靠性问题

5)盈利模式不清晰阻碍数据新闻发展。

3.数据新闻相关案例分析

1)国内:国内较早使用数据新闻这一报道方式的主要是四大门户网站腾讯、网易、新浪、搜狐为主的网络媒体,腾讯在2012年4月推出首条数据新闻“还有多少东西是工业明胶做成的”;网易在2月推出“中国大陆赴港产子人数:10年飙升超50倍“;新浪在6月推出“两会微数据——微博上最被关注的内容”;搜狐则先行一步在2011年5月就推出“分税制下的‘财政样本’”

2)国外:《卫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其中,《卫报》网页曾发布的关“阿拉伯之春”的大数据新闻报道,取得了很棒的传播效果。

三、机器人新闻

(一)理论阐释

1. 定义

机器新闻写作是新闻生产自动化应用,即基于算法的新闻内容生产、编辑、出版。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机器新闻写作

广义上看,机器新闻写作是指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写作、采访、编辑、主持等新闻活动中的具体运用。

狭义而言,机器新闻写作则指机器写作的新闻(machine written news)或计算机生成新闻(computergenerated news),它是基于数据统计和机器学习,运用计算机自动算法从可识别的数据中提取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形成新闻报道角度,自动选择语词样本、新闻报道模版生成的新闻故事。

2. 基本生产流程

1) 对大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分析,判断新闻价值并作出筛选。

2) 利用算法对数据进行实时计算,并找到合适的报道角度。

3) 将数据与模板进行匹配,自动生成新闻并进行分发(人工编辑审核及润色)

(二)相关真题

  • 机器人写作新闻的优势和不足(2019年南京师范大学334简答题)

  • 机器人写作背景下,新闻记者在调查报道中要遵循什么原则(2019年湖南大学854简答题)

  • 机器人写作的优势与劣势(2018年广西大学简答题)

  • 简述机器人新闻及其面临的挑战(2018年浙江大学简答题)

  • 机器人写作对传统内容生产的影响(2018年四川大学简答题)

  • AI机器人写作对传统新闻生产的冲击(2018年西安交通大学简答题)

(三)出题角度及答题要点

1. 机器人新闻生产特点

1) 全自动化的新闻生成模式(最大特点)

2) 基于大数据的新闻生产体系

3) 一触即发式的新闻生产速度

2. 机器人新闻生产的优点

1) 精准而高产

2) 在新闻写作上迅速与便捷

3)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中立性

4) 新闻机器人的采用大大简化了生产流程,解放了新闻从业者的劳动生产力

3. 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局限性

1) 报道主题的局限性

2) 对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带来威胁。

3) 缺乏主观判断能力和人文关怀

4) 加剧全球新闻传播的“失衡螺旋”

4. 机器人新闻写作对新闻传媒业带来的影响

1) 在一些综合性通讯社或媒体中,一线内容生产的总体格局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

2) 稿件生产会越来越依赖于媒体自己建设的数据库以及实时的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工作。

3) 稿件内容的发布和推送将会更加个性化、定制化

4) 机器新闻还将带来新闻价值的重构。(★)

5) 新闻传播从业者核心素养要求的变化。

6) 机器人记者将刺激传媒产业优化

5. 机器人新闻生产面临的挑战

1) 机器人对新闻生产的复杂过程的“化约”过于简单

2) 机器人(算法)也会犯错,而纠正其错误更难

3) 机器人新闻生产过程需要消除“黑箱”,提高透明度

4) 机器人新闻新闻依赖社会整体数据化水平

四、媒介融合

(一)理论阐释

1. 定义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是指各种媒介形态的边界逐渐消融,多功能复合型媒介逐渐占据优势的过程和趋势。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指媒介融合是不同形态的媒介相互“叠加”和“融合”,产生新的媒介形态。

广义指所有媒介要素的整合与互融,包括媒介形态、媒介功能、媒介技术、媒介组织、所有权等,是生产、发布、接收、消费等媒介产业各个层面的融合。

媒介融合打破了传统媒体之间壁垒森严的界限,拓展了单一媒介的功能,不同媒介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当前新闻业的实践来看,中央厨房可看作是媒介融合较为成功的尝试。

2. 大佬观点

喻国明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3. 狭义和广义

目前国内外对“媒体融合”并无统一的定义,大体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狭义上讲,“媒体融合”指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而广义的“媒体融合”则包含一切媒介及其相关要素的结合、汇聚和融合,如媒介形态、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4. 媒体融合类型

1) 所有权融合

2) 策略融合:指所有权不同的媒介之间在内容上共享。

3) 结构融合:这种融合与新闻采集及分配方式有关。

4) 信息采集融合:这主要指新闻报道层面上一部分新闻从业者需要以多媒体融合的新闻技能完成新闻信息采集。

5) 新闻表达融合:这主要指记者和编辑需要综合运用多媒体的、与公众互动的工具与技能完成对新闻事实的表达。

(二)相关真题

  • 媒介融合(2019厦门大学、2019华东师范大学,2018云南大学名词解释)

  • 如何促进媒介融合的发展(2019浙江传媒学院论述题)

  • 媒介融合对当下对新闻记者的新闻伦理的影响和应对措施(2019南京师范大学论述题)

  • 结合具体案例谈谈你怎么理解“媒介融合”(2018中山大学简答题)

  • 我国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2019中国人民大学论述题)

  • 简述媒介融合的含义及其对新闻业的影响(2018西南大学简答题)

 (三)出题角度及答题要点

1. 媒介融合问题分析

1) 创新思维受限,融合同质化严重

2) 发展鸿沟明显,缺少评估体系

3) 管理体制固化,难以适应市场化

4) 乱象监管滞后,缺少行业规范

2. 媒介融合对策建议与态势展望

1) 整合优势资源,培养差异优势

①明确目标定位,②充分整合自身优势资源,③提升用户体验,④满足用户需求。

2) 创新管理体制,打造传媒集团

①创新内容生产、流程再造等运营机制,②充分考虑市场化竞争,推进部门设置、管理体制、人才激励等方面的革新。

3) 完善产业链条,发展新生资本

①不仅整合内容与渠道资源,②还要搭建完善的产业布局,形成完整产业链,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4) 加强行业规范,搭建评估体系

3. 西方媒体的融合境况与发展路向

1)内容迭代:推出新生代融媒体产品范式。

①讲好故事,打造“视频+”内容生态模式。②注重“基因重组”,打造多模态深度报道。、

③ 凸显叙事逻辑,以超文本形态打造融合媒体产品。

2)技术融合:移动优先主导的全流程再造和沉浸式阅读模式。

①聚焦移动优先,拥抱移动终端。

②虚拟现实升级,提升沉浸体验。

③“区块链技术”重塑媒体生态。

3)平台聚合:传统媒体平台化,社交平台媒体化。

①传统媒体借助“关系赋权”逐渐平台化。

②社交平台打造原创内容并逐渐媒体化。

4)重构商业模式:内容付费成为主流,多元营利渐成格局。

五、人工智能

(一)理论阐释

1. 定义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已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整个社会对其发展和应用都极为关注。新闻事业作为维系社会秩序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必然面临着再构与重塑,结合当今新闻实践也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已经实实在在地进入到了新闻业的核心领地,因此其近几年频繁出现在各大考研题目中也不足为怪,热度不减的话题今年出现的高度可能性也不用怀疑

(二)相关真题

论述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的影响(2019暨南大学论述题)

论述人工智能技术运动对新闻生产的影响(2019上海大学论述题)

工智能和传媒业状况、挑战(2019北京师范大学论述题)

人工智能对新闻业的变革(2019内蒙古大学论述题)

未来人工智能将影响新闻生产的哪些方面?(2018中国传媒大学论述题)

人工智能给新闻传播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018华中师范大学材料分析题)

(三)出题角度及答题要点

1.人工智能在新闻业中的应用

1、AI正不断赋能记者:

1)智能速记

2)车载智能信息系统合成新闻信息

3)音视频及文字智能识别转换

4)智能核查新闻事实

2、人工智能创造新的新闻报道形式:

1)客观即时的自动化写作与报道;

2)合成主播等技术降低新闻生产成本;

3)丰富新闻线索,拓展新的调查报道形式

3、人工智能正在创造个性化的用户体验

1)智能推荐

2)机器聊天

3)沉浸式新闻体

2.人工智能在新闻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自主化思考与人性化的缺席:

1)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的挑战

2)无法解释写作内容的挑战

3)区分真实数据和非真实数据的挑战

2、过度依赖算法可能带来的偏差:

1)算法只能完成简单任务

2)算法在法律与伦理上的缺席

3)算法容易产生偏差

4)算法容易造成信息茧房

3、媒介科技更迭快,传统新闻业面临新挑战:

1)复合型、交叉性高级人才缺乏

2)信息内容版权纠纷不断

3)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4、如何应对问题

1、【政策】制定人工智能领域的法规与伦理规范;

2、【人才】加快培养人工智能高端性人才;

3、【制度】建立信息终审发布制度,完善把关;

4、【投入】投入精力做好用户研究,丰富用户行为画像;

5、【监管】建立人工智能信息发布安全监管和评估体系。

六、社会化媒体

(一)理论阐释

1. 定义:

“社会化媒体”一词最早出现在2007年的《什么是社会化媒体》中,将社会化媒体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一般认为社会化媒体是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

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会化媒体具有参与性、共享性、交流性、社区性、连通性等基本特征。社会化媒体是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从基本形式看,社会化媒体主要有微博、维基、播客、论坛、社交网络、内容社区等。

(二)相关真题

  • 举例分析传播效果中的“沉默的螺旋”效应;当今的社交媒体环境下,如何避免负面声音的螺旋型扩散?(2018年上海大学640论述题)

  • 社交媒体定义以及对新闻的影响(2018年广西大学898简答题)

  • 有人说当今社交媒体不需要公关,谈谈你的看法(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334)

  • 社交媒体信任度下降,社会责任理论是否还有延展性价值,社交媒体应该从哪个层面解决?(2019年华南理工大学334论述题)

  • 社交媒体时代受众自主意识和中心地位是怎样加强的(2019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论述题)

  • 说说微博和微信这两种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方式中的异同(2019年重庆大学334论述题)

(三)出题角度及答题要点

1. 社会化媒体的特点

① 平民性

② 对话性

③ 涌现性

④ 真实性

⑤ 社交性

⑥ 平台性

2. 对社会化媒体的批判

① 泛娱乐化

② 核心业务是营销

③ 对隐私的侵犯

3. 社会化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新特点

(1)传、受者结构的变化。

(2)反馈的便捷性。

社会化媒体使得传、受者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也使得传、受者之间的反馈交流更加迅速快捷。

(3)传播内容个性化。

社会化媒体最大的特点是赋予了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不论是微博还是微信,既可作为个人的私密空间,写或播自己的所看、所想,又是对外交流、传播的工具。

(4)传播模式的变化。

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使传播模式从原来的“一对多”,转变为“多对多”的模式。

七、VR

(一)理论阐释

1. VR定义

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具体来说,是指用户可以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三维虚拟环境中,从自己的主观视角出发与其进行互动,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其“复制世界”的核心特征可以归纳为“3I”,即沉浸(Immersion)、交互(Interaction)和想象(Imagination)。

2. VR新闻定义

VR新闻指的是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呈现的新闻形态,它需要具备新闻采集、生产、分发全程的虚拟现实化。在这种新闻中,受众可以通过头戴显示设备进入新闻实拍现场或模拟现场,用主观视角观察新闻事实,实现从二维到三维的跨越。

(二)相关真题

  • VR(2019清华大学,2018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名词解释)

  • VR新闻(2019南京大学,2018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名词解释)

  • 比较VR AR MR特点(2019北京师范大学简答题)

  • 简述VR新闻生产的定义和面临的挑战(2018浙江大学简答题)

  • VR技术在新闻中的运用(2018陕西师范大学材料分析题)

(三)出题角度及答题要点

1. VR新闻优势

1) 带给用户沉浸式的场景感

2) 改善用户的感官体验

3) 引起用户无限想象

2. VR技术给新闻报道带来的改变

1) 新闻报道形式的改变

2) 新闻传受关系的改变(用户不再是“局外人”,而是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3) 新闻制作方式的改变

3. VR新闻的局限

1) 技术的局限(硬件成本高;轻便性需加强;用户体验需完善)

2) 新闻报道类型的限制

3) 专业人才缺失

4) 盈利模式不清晰(VR新闻的变现能力与其成本制作不成正比)

4. VR新闻的伦理问题

①VR新闻对公众可能具有更大的操纵性和欺骗性

②VR新闻仍然具有极强的把关、议程设置和显化功能

③VR新闻有将“公众”(public)退化成“群众”(crowd)的风险

④“虚拟现实”新闻是否会带来“缸中大脑”的可怕的未来

④ 的大脑和身体被分离开来,注重了感官的体验而将规避了身体的在场

5.VR新闻的发展优化策略

1) 优秀的内容契合VR的沉浸式体验

2) VR的移情作用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

3) 创造有价值的用户体验(媒体需要了解用户需求)

4) 探索盈利模式

八、信息茧房

(一)理论阐释

1.信息茧房概念

信息茧房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奥巴马总统的法律顾问凯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的。通过对互联网的考察,桑斯坦指出,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由于信息技术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间和任何领域的巨量知识,一些人还可能进一步逃避社会中的种种矛盾,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在社群内的交流更加高效的同时,社群之间的沟通并不见得一定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来得顺畅和有效。

2.“信息茧房”的表现形式

1) 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网络技术的发达和网络信息的剧增,人们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随意选择自己关注的话题,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报纸和杂志,每个人都拥有为自己量身定制一份个人日报(dailyme)的可能,这种“个人日报”式的信息选择行为会导致网络茧房的形成。

2) 当个人长期禁锢在自己所建构的信息茧房中,久而久之,个人生活呈现一种定式化、程序化。

3) 长期处于过度的自主选择,沉浸在个人日报的满足中,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触机会,不知不觉间为自己制造了一个信息茧房。

3.“信息茧房”现象出现的原因

1) 互联网技术激活了个人行为。技术的发展使用户的信息接收行为更加主动,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网络社会中的一个节点,互联网用户可以轻易通过网络搜集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同样,每个用户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自己的意见,个人既是信息接受者,又是信息生产者,个体与个体在网络空间里相遇和交流。

2) 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传播模式成为主导。互联网海量的信息也造成了信息内容的繁杂与同质化,用户的注意力成为新媒体产品产生效益的关键,随着手机客户端的兴起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传播模式成为主导,新媒体平台正逐步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3) 以兴趣为基础的群体快速聚合。社交平台中各类意见的碰撞与聚合使以兴趣为基础的群体快速聚合,随之而来的是个人接受信息的“窄化”,自己为自己打造的信息格子逐渐形成,出现“信息茧房”的现象。

(二)相关真题

  • 信息茧房(2018年复旦大学学硕上午卷714新闻与基础)

  • 信息茧房(2018年南京大学专硕440)

  • 新媒体的出现,造成信息茧房,谈谈你的思考(2019年西南交通大学学硕专业一)

  • 何为“信息茧房效应”,结合实际,简述其成因及对策。(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专硕440)

  • 社交媒体时代的信息茧房及其影响。(2018年西南大学学硕811)

  • 今日头条是否会产生信息茧房。(2018年中央民族大学专硕440)

(三)出题角度及答题要点

1.“信息茧房”现象的危害

网络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的关注,会针对特定的受众兴趣和特点来提供相应的信息,这样无疑是进一步强化了受众原本固有的喜好。更多的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网络信息和网络论坛,和更多与自己有相似兴趣爱好的人交流互动,逐渐给自己制造了一个信息茧房,使得个人和群体变得更加极化,疏远了与其他思想碰撞的机会。具体而言:

1) 网络群体的极化

网络下聚集的群体,是由分化而类聚的,表现出群体内同质、群际异质的特性。网络信息茧房一旦生成,群体内成员与外部世界交流就会大幅减少,群体成员拥有相近似的观点和看法,群体内同质的特征越显著,群体经过时间的累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特点,群体间异质的特征越明显。

2) 社会粘性的丧失

社会粘性正是由经验、知识和任务的分享而来的,人们需要有一些共同的记忆和关心,需要由经验分享而构建的共同联盟。伴随网络的发达,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交流机会逐渐减少,人在网络上选择信息的自由度随之加大,很容易自制信息茧房,脱离整个社会的发展,这些都大大减少了经验的分享。当每个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缺乏粘性,离散成单一的力量,这无疑极大地弱化了群体的功能。

2.“信息茧房”效应下微博群体极化现象的对策?

1) 微博主流媒体积极推广主流价值观

a) 相对成熟的价值走向构成人们的意识中心,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确定每个人行为的稳定性、连续性和一致性。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种处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称之为主流价值观。网络上主流价值观的彰显,能表现出网络社区的稳定和有序。

b) 微博上有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家权威媒体的公众账号,拥有数百万的粉丝群体,关注者中不乏许多社会精英人士。这些账号在宣传主流价值观方面起到了支柱性的作用。微博信息茧房的形成,自然而然地对主流价值观形成了一定的抵制,主流媒体必须引起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合理运用宣传报道策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权威示范作用,在微博用户心中树立起价值取向的标杆,让微博用户明白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2)积极建设微博公共领域,增强信息聚合与共享微博媒体应形成“公共论坛”,增强信息聚合与共享。

a) 通过向用户提供“非计划”、“不想要”的信息,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不同领域的信息,接触到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观点,并让用户参与到公共领域中去交流、讨论,避免孤立,减少“偏于一端的误导”。

b) 特别要注重对一些持中立观点的用户提供多元的信息和观点的“热门微博评论”,利用微博媒体的权威性,积极获得这部分用户的认同,赋予他们新的认知和观念,并扩大影响,自上而下地拓展用户的信息面、知识面,增强“信息偶遇”,打破信息壁垒,将困于信息茧房中的群体解放出来,避免群体极化的形成。

c) 此外,通过微博官方技术的突破,加强公共议程设置。通过将正在发生的、引起高度关注的信息主动向用户界面推送,引起用户的兴趣,从而将公共议程纳入个人议程中,弥补个人因关注领域狭窄而没有机会参与到公共议题中去的缺陷,让个人从封闭的信息茧房中走出来。

3)注重微博意见领袖形象的培养

a) 意见领袖往往是信息茧房形成的关键因素,也是群体极化行为的潜在推动者。在避免和控制群体极化行为的过程中,意见领袖同样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培养意见领袖形象,可以在发生群体极化事件后最大可能地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对群体极化行为可以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

b) 微博媒体在报道中要最大限度地反映各个阶层的真实声音,做到均衡性报道,以成为当前舆论的报道者和引领者,并在工作中积极应用媒体的监督职能,最大限度发挥社会的“探雷器”和“避雷针”功能,这是塑造媒体“群体领袖形象”的必由之路。

4)个人应扩宽信息认知范围,提升自身媒介素养

a) 微博的关注机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微博用户信息认知范围的受限制。这种限制并不完全是官方造成的,个人选择性心理在此发挥着很大作用。因此,作为微博个人用户,应清楚认识到陷入信息茧房的不利性,积极拓宽信息认知范围。

b) 积极参与微博热门话题的讨论,将自己视为公共领域中的一份子,在理性讨论和交流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c) 避免与偏激的言论或他人发生冲突,微博并不是相互攻讦以胜负来判断个人价值的场所,在面对偏激或者极端的行为时,可以选择退避,这对个人并无实质性的负面影响。要做到理性讨论话题,扩宽自身认知范围,避免陷入信息茧房的桎梏,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九、媒介素养

(一)理论阐释

1. 定义

媒体素养也称传媒素养、媒介素养、媒介素质,是指在各类处境中取用、理解及制造媒体信息的能力。“媒体素养教育”或“媒体教育”有别于培养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体专业教育教育对象的主体是全体公民。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全民具备有思辨与产制资讯的能力,可以以批判性的角度去解读所有的媒体信息。

媒介素养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

2. 媒介素养的发展阶段

媒介素养的概念也经历了一个变迁演绎的过程——由最初的精英主义立场所提出的单纯的抵抗防疫阶段,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的文化多元化认识与实践;从重视独立批判能力的培养,到认识到媒介素养更应该是一种赋予民众传播能力与权力的阶段,提倡加强全民对媒介的使用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人们对媒介素养的认识走上了一条日趋完善、更加全面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这个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事实上就是一种反媒介的教育。之所以要保护孩子免受媒体的伤害,是因为媒体传播明显缺乏文化价值。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可以让学生具备防范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的能力,并自觉追求符合英国传统的美德和价值观。由于这种教育注重强化学生具备甄别和批判意识的方法,所以,后来的批评家称之为“免疫法”。

2)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末及整个60年代,这个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文化即生活”,而接触媒介则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及整个60年代是西方媒介及大众文化迅速发展时期,反映到媒介素养教育中,就是人们不再把文化看成是社会精英的独享特权,而是所有人的应然生活价值,甚至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

3)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这是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之所以说是“媒介素养教育运动”,是因为:第一,媒介素养教育不但进一步在西方国家中继续发展,由英美发达国家扩展至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并且也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扩散。事实上,新世纪以来,媒介素养教育已呈现世界性趋势。第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一些国际性组织开始积极介入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教会青年人应对各种大众传播媒介,而且要鼓励学生为建立具有真正民主精神的高质量的大众传播体制而努力。

(二)相关真题

  • 对大数据时代媒介素养的看法。(2019南京师范大学613论述)

  • 媒介素养的意义和如何培养。(2019上海交通大学440论述)

  • 媒介素养(2019广西大学440名词解释)

  • 媒介素养包括哪些方面。(2019内蒙古大学440简答)

  • 什么是媒介素养?媒介融合时代媒介从业者、政府机构、受众的媒介素养应该在哪些方面提升?(2018中山大学学硕论述)

  • 媒介素养理论(2018中国传媒大学334简答)

(三)出题角度及答题要点

1.媒介素养的基本内涵

传媒素养不仅有个人的,还有社会环境的、社会组织的、传媒机构的、权力机构的传媒素养。它们的传媒素养与个人的直接相关,但又不是简单相加。如社会的传媒素养,要靠每个人,又有社会的传媒理念、传媒体制、传媒管理所蕴涵的传媒素养问题。媒介素养可分为对大众传媒的认识、利用和参与这三个方面的素养。

1)对大众传媒的认识

首先是了解大众传媒的性质、特点和种类。

其二是了解大众传媒的功能和作用,包括对个人的影响。

其三是了解大众传媒和受众的权利义务。

其四是了解大众传媒的评价标准。

2)对大众传媒的利用

利用大众传媒方面的素养还包括具体使用传媒和制作传播内容的能力,如上网,解读信息、图片、镜头、故事等传媒内容,以及采访和写作,摄影和摄像,编辑和评论。

3)对大众传媒的关注和参与

首先要有积极参与的意识。帮助、促进和监督传媒提高质量、履行社会职责,是维护社会和人们自身的利益,也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同时还要有参与的能力。能使用现代传播工具,给传媒提供富有价值的、而非无用或错误的信息和意见。能向传媒发出促进而非促退的信号,鼓励传媒机构传播全面的、客观化的信息而非片面的、主观化的信息,传播严肃深刻的而非庸俗肤浅的内容。

十、网络把关

(一)理论阐释

把关人定义:把关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

卢因于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最先提出这个概念,认为群体传播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1950年,怀特将这个概念引入新闻学领域。这一模式说明,新闻报道是一个对事实加以取舍的过程。传媒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把关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二)相关真题

  • “把关人”理论是否会消失,自己的看法(2019厦门大学334论述题)

  • 结合社会传播模式,讨论把关人理论的合理性和缺陷,以及结合实际谈谈我国近期整顿和关闭部分自媒体的必要性(2019湖南大学714论述题)

  • 论述把关人理论,以及新媒体时代下把关人理论面临的挑战(201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论述)

  • 论社交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地位是否被削弱?(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440论述)

  • 结合一段材料,阐释把关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变化,并给出你的理解(2017武汉大学学硕809材料分析)

  • 把关人理论的作用实质即标准,探讨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对“把关”的挑战(2017年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专硕440论述)

(三)出题角度及答题要点

1.网络传播对于传播环境的改变

1)传播主体的多样化、非专业化:平民化的传播主体和海量信息打破“把关人”的信息垄断。

2)网络传播的双向互动也使得对网络信息的把关难度加大:平台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把关人”形同虚设。

3)追求新闻时效性,信息审核力度减弱。

4)算法、智能化技术带来了新的挑战。

2.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理论的变化

1)把关人:主体泛化

2)把关节点:从事前到事后

3)把关标准:一元把关向多元把关变化

4)把关程序:趋于简化

5)传统媒体:作用仍突出

3. 社交媒体给“把关”带来的挑战

(1)首先,虚假新闻泛滥,信息良莠不齐,增加把关的负荷。

(2)其次,社交娱乐化现象严重,对于以往仅仅停留在“真假判断”层面上的把关提出新的挑战。

(3)最后,社交媒体引导与教育的偏差使把关难度增加。

4. 如何应对把关挑战

(1)“协同把关”成为网络信息纠错的主要渠道之一。

(2)对于专业媒体来说,通过议程设置、对意见领袖的把关、媒介组织内部把关、媒介技术把关来净化网络空间。

十一、粉丝文化

(一)理论阐释

定义:粉丝文化是依附于大众文化滋生的一种文化,是指一个个体或者群体,由于对自己内心虚拟的对象或者是现实存在的一个对象的崇拜和追捧的心理造成的文化消费,并由此生发的为了自己喜爱的对象过度消费和付出无偿劳动时间的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传媒以及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和。

(二)相关真题

  • 请结合案例,分析粉丝文化现象。(2019西南大学334简答)

  • 赫卓格广播电视肥皂剧研究的背景材料,分析当下粉丝文化。(2019华中师范大学440分析题)

(三)出题角度及答题要点

可以回顾木铎推送→【最全!周杰伦VS蔡徐坤引爆粉丝文化专题,吐血整理8000字干货送给你!】

十二、微信微博

可以回顾木铎推送→【【微博微信专题】历年相关真题及参考答案(附论文推荐)

十三、新媒体时代传统理论变化

可以回顾木铎推送→【真题精讲 | 第1期: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理论变化题型,该怎么答?】、【传播学复盘 | 120分!新媒体环境下变来变去的四个常考理论

编辑 | 叶子学姐

策划 | 安安学姐

主编 | 安安学姐

总编 | duty学长

(0)

相关推荐